冯少强 陈丹
摘要:北海贝雕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北海贝雕的发展传承中所遇问题,提出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打造专属贝雕品牌,提升影响力,加大政府对于手工艺人的帮扶力度等可行性建议,当下唯有紧跟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为北海贝雕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北海贝雕;发展传承;“互联网+”
贝雕是由贝壳制作而成的艺术品。贝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证着人类的进步。在我国古代,贝壳是物物交换流通的货币,也曾被作为随葬品和祭祀品。
在夏末时期,由于当时对金银的冶炼技术落后,想要找到天然能代替交换的物品,贝壳无疑是最佳选择。贝壳在当时社会是一种极其流行的装饰物,由于方便保存携带,不易丢失,很快就成为物物交换中的媒介。在秦汉时期,人们将珍珠贝壳加工成花、鸟等形色各异的形状,镶嵌在镜子、家具表面,这种工艺被称为螺钿工艺。贝雕则是在此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20世纪末贝雕在螺钿工艺的基础上,借鉴了国画和木雕、牙雕等技艺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空间和层次感。贝雕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创新,已经由最初的贝串、贝堆发展成平面贝雕,又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与创新,在21世纪初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立体贝雕。
北海市地处中国西南端,靠近海洋,由于天然有利的地理因素,该地贝类种类多样,为贝雕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材料供应保障。北海贝雕手工艺人历经几百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改变了最初的镶嵌技艺,由贝壳天然的色泽纹理形状出发,精心设计创作贝雕画,融合镂雕、绘画等工艺,将国画的韵律、刺绣的缥缈、珍珠的光滑亮丽融为一体,运用堆砌、粘贴等工艺精心制成具有独特工艺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贝雕画。《春华秋实》(图1)画面选取纯天然彩色珍稀贝壳,以葡萄为设计元素,在中国,葡萄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寓意美好、制作精美。《日月门神》(图2)由几万块精致部件組成,层次丰富,栩栩如生,作品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艺术,又具有独特的现代艺术美学欣赏价值,是贝雕艺术家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谐的表现。
(一)北海贝雕发展受地域局限
北海贝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为核心分布区域,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优良的海洋环境为贝壳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贝雕的创作提供了天然上好的原材料。地理因素带来的还有对贝雕发展的局限,贝雕画的制作极其耗费原材料,为了节省成本,制作地大都在近海的城市,方便贝壳的运输以及选取。地处内陆,贝壳材料运输成本较高,且运输导致磨损,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大部分人对贝壳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纪念意义大于观赏意义的时候,所以很少有人加入制作贝雕画的行列。虽然现在也有媒体对北海贝雕进行宣传,但宣传方式太过固定,没有结合现代技术与互联网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渐渐便导致了贝雕画的文化断层。
(二)发展关注度低
20世纪60年代,北海工艺美术厂成立,开始进行专业的贝雕生产,手工艺人不断总结经验,使北海贝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后许多人纷纷加入了贝雕的制作队伍。贝雕工序由以前的构图、选料、雕琢、抛光、镶嵌五步骤发展成构图、白描、选料、洗料、磨形、雕琢、抛光、堆叠、干燥、总装、装裱共十一步骤。20世纪90年代,受工业化冲击,因经济发展造成的企业转制等因素影响,北海贝雕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1世纪初,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虽然大众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增强,但北海贝雕并没有推广开来,人们对于北海贝雕的了解少之又少。20世纪末,北海贝雕发展陷入瓶颈期,知名度不升反降。在随机发放的50份问卷调查中,55%的游客表示没有听说过北海贝雕;25%的游客表示听说过,但没有见过实物;仅20%游客在某个场合见过北海贝雕。北海贝雕虽保留原始传统媒介的宣传方式,但在受众和影响上,远远低于“互联网+”模式的宣传方式。
(三)北海贝雕传承后继无人
北海贝雕因制作步骤烦琐,制作周期长、效果慢,没有大品牌帮扶,缺少品牌效应,被迫渐渐淡出了市场。近年来,北海贝雕大都由企业和私人工作室生产,制作的数量不多,质量也都参差不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贝雕手工艺人。现阶段培养一个成熟的贝雕手工艺人,时间都是以年计数,但是因为北海贝雕市场小,成本较高,营利性不强,经济几乎都是入不敷出。学习贝雕手艺的年轻人在发现营利性弱,学习周期长,制作成本高,选料、打磨等工艺流程复杂后,往往难以坚持,选择了退出。年纪大的贝雕手工艺人已经退休,年轻手艺人衔接不上,贝雕手工艺人传承问题得不到改善,导致贝雕的传承出现断层。年轻贝雕艺人需几月甚至几年才能做出一幅精品,质量与老一辈所作相差甚远,没有跻身市场和扩大规模,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宣传推广 ,由此贝雕的发展停滞不前。
(一)打破地域局限性,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方面宣传
北海贝雕要在全国地区打响知名度,首先应做好宣传,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进行推广。线上结合“互联网+”技术,北海贝雕手工艺人跟贝雕博物馆进行合作,开启直播模式,制作有趣的短视频,让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了解北海贝雕。“互联网+”宣传方式,可以让感兴趣的人足不出户,了解北海贝雕的制作过程。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贝雕画技艺,对其产生兴趣,而“互联网+”模式可以通过制作浏览页面,以及网上数字3D展厅等吸引人们的目光,抓住新一代年轻人的“快餐式”心理。当代社会现代化数字科技和互联网传播路径受众广 、覆盖广等优点,无疑让短视频和直播等成为最好的宣传载媒介。线下加大对中小学生群体宣传,在国家传统节日期间,进行有奖知识趣味答题,丰富学生们的见识,加深对贝雕文化的了解,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展览馆、学校以外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北海贝雕技艺的相关培训、展览、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北海贝雕的制作行列。对于有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和大专生而言,更多的是引荐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贝雕,并在一定基础上创新贝雕的表达和传承方式。鉴于北海贝雕原材料要求苛刻的问题,该地的企业、博物馆无法广泛分布于各个地方。针对这一难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开办虚拟的3D展厅,将各种北海贝雕作品3D数字化,在各个地方的美术馆、展览馆展示。此外,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电脑等在线平台上零距离观赏北海贝雕艺术作品。
(二)丰富贝雕文化的展现方式,提高贝雕在市场的竞争力
以前人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了解其他地方的非遗,想亲自体验非遗文化制作过程,这对场地、材料要求较高,费时费力。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成熟的3D建模打印技术将贝雕设计作品打印,并以“立体拼图”方式拆分组合,成本低、速度快。线上销售模式省去了烦琐的抛光打磨等工序。让大众在观看贝雕画制作的同时,还可以实时体验手工制作贝雕画。由此降低了贝雕画制作的门槛,提高了大众的参与频率。北海贝雕不再是以高奢品的模样放置于展厅,而是以易接触、快捷方便的方式让人们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贝雕与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小物件结合起来,如制作专属LOGO,将北海贝雕与现代极简风格结合,以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为主调,满足当代的审美需求。还有文创产品、首饰发卡、餐具等,既具有使用价值又极具装饰效果,还可以作为收藏和送礼的选项。借助互联网受众广的优点,把北海贝雕打造成知名文创产品,不局限于单独的贝雕画,这样在扩大北海贝雕市场的同时也提高了北海贝雕的知名度。利用互联网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将此品牌打出去,拓寬贝雕产品的销售渠道,展现贝雕的魅力,提升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让人们改变纪念意义大于观赏意义的思维。
(三)应用“互联网+”技术,增加营销收入
原本与珍珠同等价位的北海贝雕,因其知名度不够,许多游客宁愿花同样的价钱去买珍珠而不买北海贝雕作品。利用“互联网+”技术,继承以前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推广宣传的思路,结合现代化技术,北海贝雕博物馆和手工艺人可以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的宣传推广方式介绍、销售贝雕画及文创产品。据统计,在快手平台上,与非遗相关的内容创作者超1 500万人,创造了高达了15亿元的收入。北海贝雕早在2010年被列入非遗,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平台优势,制作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创产品,发展自己的品牌。贴合大众的需求制作生产,增加大众消费,反过来会拉动本地贝雕企业的再生产和再创新。当产品制作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市场有了一定的位置后,游客们无疑会选择北海贝雕。知名度上去,购买的人多了,就可以在发展北海贝雕的文化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北海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可以将北海贝雕置入当地的App展示窗口,利用“互联网+”将北海贝雕文创产品和贝雕画传播出去,将北海贝雕主题性非遗内容推广出去,增加北海贝雕的曝光率。
北海贝雕活态保护,不是放在固有博物馆进行保护,而是保护其技艺和制作过程,保存北海贝雕固有的生命活力,通过保护促进传承发展。针对此问题,结合“互联网+”技术,构建北海贝雕制作工艺过程数字化传播平台。采用短视频形式,截取制作过程并发布,将手工艺人口传身教的技艺知识,转化为动态解析,将无形文化有形化,为北海贝雕注入新活力。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北海贝雕技艺传承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202213524023)。
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旅融合下北海贝雕工艺保护与活态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KY1897)。
作者简介
冯少强,男,汉族,重庆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
陈丹,女,汉族,湖南永州人,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
[1]许春辉.贝壳类材料装饰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吕晨,廖磊.广西北海贝雕画艺术特色及创新应用研究[J].歌海,2020(5):111-118.
[3]宋启萱,严先琴.“互联网+”环境下湛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2(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