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年来影响最深的重大事件,为了解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自编《疫情常态化下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78人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第二,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调整情绪困扰,少数学生存在情绪问题,需要进行关注;第三,学生对于疫情常态化下的管理方式比较认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职学生;疫情认知;心理健康状况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让我们从合家团圆的氛围中迅速转入全民抗疫状态下。疫情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给人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疫情相关消息,封闭居家、延迟返校使学生与家长的互动时间更多,返校后的封校生活使学生的活动范围缩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学生容易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反应[ 1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情绪情感相对不稳定,因此,了解高职学生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心理状况,有助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加强学生心理韧性以及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能量,对于学生自我调适和人格完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护理某班78名同学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名,女生62人。
(二)研究工具
为了解疫情常态化下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借鉴浙江外国语学院编制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泰州市某高等院校心理中心编制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等,设计了20项反映学生整体心理状况的题目,共分为4部分,第1部分为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户籍、主要监护人类型等);第2部分为5题,涉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了解的程度等;第3部分为10题,涉及学生的饮食、睡眠、情绪、行为、心理体验等;第4部分为5题,涉及学生自我心理状态的评估、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希望得到持续关注。
二、研究结果
共发放問卷78份,回收78份。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处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人口学资料
共有学生78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62人,分别占比20.5%、79.5%;年龄均为16、17岁;农村户口56人,城市户口22人,分别占比71.8%、28.2%;主要监护人为父母的69人,爷爷奶奶为6人,其他为3人,分别占比88.5%、7.7%、3.8%。
(二) 疫情认知
疫情爆发后,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疫情相关知识,能够配合国家做好相关防护工作。70名学生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疫情发展情况,6名学生是通过在社区、医院工作的家长了解情况,2名学生表示配合国家防疫,其余不太关心,分别占比89.7%、7.7%、2.6%。对于个人防护相关知识,都是从电视和网络渠道获取,能够基本掌握防护知识。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调查78名学生在睡眠情况、焦虑、抑郁、恐怖等情绪特点以及对于线上课堂教学、封校管理等方面的状况。
绝大多数学生(96.2%)睡眠情况良好,少数学生(3.8%)存在入睡困难、容易惊醒、容易做梦等情况。68名学生饮食情况良好,占87.2%;10名学生胃口一般,有时吃不下饭,占12.8%。42名学生存在焦虑情绪,占53.8%,25名学生存在恐怖情绪,害怕疫情的再次爆发,占32.1%,10名学生存在抑郁情绪,占12.8%,1名学生存在其他情绪,占1.3%。45名学生认为线上课堂教学形式新颖,但自我约束力不强,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占57.7%,19名学生认可线上教学的形式,并表示教师所讲内容自己可以理解并消化,占24.4%。74名学生可以理解学校封校管理的决定,并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占94.9%;其他占5.1%。
(四)学生自我关注
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相对不稳定,常态化背景下相对稳定,72名学生社会支持系统良好,占92.3%;6名学生缺乏社会支持,表示需要倾诉,但缺乏倾听对象,占7.7%。
从求助意愿上看,65名(83.3%)学生表示有问题愿意寻找主动帮助,11名(14.1%)学生表示不愿意寻求帮助,可以自己解决,2名(2.6%)学生表示有强求意愿并希望得到持续关注。从希望得到帮助的类别上看,人际关系占55.4%,情绪管理28.7%,压力应对13.5%,其他问题占2.4%。从求助的手段上看,54.4%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35.2%的学生选择求助辅导员或心理咨询老师,8.4%的学生选择观看心理科普知识,2%的同学选择其他。
三、讨论
(一)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状况
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在不了解疫情的情况下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产生了恐惧、焦虑、恐慌、易怒等新型应激性心理反应[ 2 ],特别是新冠疫情初期,对病毒特性的不了解、传播途径的不明朗等,会使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
我国政府对新型疫情引发的民众心理危机给予高度的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加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中特别指出将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疫情预防控制整体工作中进行部署。各政府、各级组织机构纷纷响应,通过开通心理援助热钱、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有效开展疫情心理援助工作[ 3 ]。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家一直在为控制疫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部分学生也能够从正确的渠道了解准确、科学的疫情知识,基本消除了自我的不可控感,生活、学习工作逐渐恢复正常。学生最初产生对疫情的恐惧心理、对学校封闭式管理产生的压抑感受,是特殊时期学生产生的正常防御心理,疫情常态化下逐渐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关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际交往、校园生活之中,对于各地的散发病例也能够正确对待,不恐慌,不害怕[ 4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能够主动寻找相关资源,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二)疫情常态化下做好学生心理教育的思考
1.拓宽宣传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紧紧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开展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积极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确保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多维度心理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学院橱窗、广播、网站、公众号平台等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5];通过课堂教学、座谈、案例分析、心理电影、团体训练等育人载体,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侧重点地开设相应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积极调整塑造大学生对灾难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对疫情等的防护心理能力。
2.加强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加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疏导,定期对心理委员、学生开展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知识科普,培养一批得力的學生心理工作者。个体面临困境、内心平衡被打破时,如不能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危机,很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失衡或崩溃,要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性格和意志,增强学生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6]。
3.强化心理训练,增强心理活力。青春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帮助学生梳理真正的需要,进行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学生觉知和调整自己生理状态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心理韧性,发掘自身潜力,增强心理活力[ 7 ]。
参考文献
[1] 单格妍,王玮,王胜男,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河南公众心理援助需求的现状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4):756-759.
[2] 张雪妍,廖振欣,袁帅,等.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情况及心理压力水平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20(4):263-270.
[3] 朱旭,胡英哲,王婷婷,等.新冠肺炎流行期大众心理症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8):703-709.
[4] 刘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升学高考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20(8):701-703.
[5] 王赫,马红霞,罗红格,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6):64-67.
[6] 符国帅,王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心理月刊,2020(4):26,28.
[7] 张建新,杨雅涵.APQN专题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高校的影响[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5):74-79.
(作者简介:郭悦,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专职心理教师,从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