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践理路

2023-08-07 22:59吴成国
关键词:建党思政精神

吴成国,喻 清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在主题中指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4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百年庆典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强调指出全党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全党全社会激扬起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引导大学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须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掘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赋能、立根的时代育人价值,把握其“认知”“使命”“担当”“情怀”四个维度的育人内涵逻辑。探寻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真谛,还必须回答“为什么融”、明确“融什么”、解决“怎么融”的现实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彰显强大育人价值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2],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大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主渠道。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对推进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筑牢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防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弘扬伟大精神擎旗固本、助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有重要的价值要义。

(一)铸魂:守正创新助推思政“金课”建设,铸理想信仰之魂

守正创新,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我们守正创新之根本。守正创新推进思政“金课”建设,即在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之正的基础上,创思政“金课”建设之新。在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引领下,伟大真理与伟大信仰在思政“金课”建设中彰显更为强大、更具说服性的智慧伟力,以思政“金课”铸大学生理想信仰之魂。

新时代思政“金课”是对高水平思政课程的总体概括[3],伟大建党精神蕴含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是当前推进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快进键”,也是提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实效性和发展性的“助推剂”。建设一流的思政课程,旨在创高校思政课质量路径之新。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最新的理论成果,必须用好这一理论成果,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而建设思政“金课”正是顺应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先手棋”。当前,构建思政课程科学体系,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认准“病灶”,实现“低阶课”向“高阶课”转型,助推思政“金课”建设,以课促教,实现课程育人。

以思政“金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为育人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元素,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敢下五洋捉鳖”的斗争本领,充分发挥思政“金课”的铸魂育人功能。以思政“金课”建设强化大学生对理想信仰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大学生在真信真懂中不断校准自己的思想航向,纠正认识偏差,在大变局中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始终与党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铸大学生理想信仰之魂,帮助大学生以许党报国的使命和担当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二)赋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赋思辨创新之能

筑牢思想防线,维稳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旨在赋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更大的可能性空间,赋予大学生保持思辨之头脑、开放创新之动力以及锐意进取之能量,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冲击,思想观念及价值判断容易产生困惑。因此,帮助大学生在“两个大局”中提高思辨能力,开展深入细致的意识形态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毅前行,既要正视挫折,又要坚定自信,始终保持思辨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旗帜,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筑牢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防线、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奠定意识形态主基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扎实开展“四史”教育的应然之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筑牢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更需想方设法创新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中彰显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顽强斗争、家国情怀等丰富意蕴注入大学生的精气神之中,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中赋大学生思辨创新之能。所谓思辨创新,即用辩证的眼光、变化的思维看待中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差距,勤换思路,勇于创新。对于大学生主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引领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强大功能,对大学生的精气神具有强大的领航作用,更是帮助大学生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生长环境中提高识变之智、应变之方和求变之勇等时代所需的思维“软实力”。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丰厚育人价值,赋予大学生思辨、反省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之能,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树立民族自信,同时又正视外来文化。帮助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保持警惕,既认识到中国特色,又能多角度思考国际比较,不偏颇,不盲从,从而在理性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

(三)立根:弘扬伟大精神擎旗固本,立红色基因之根

踔厉弘扬伟大精神擎旗固本,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之势,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旗,固文化底蕴之本,立红色基因之根。以根植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固本培元,以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决心践行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帮助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育人资源内在化、外显化。

探寻伟大建党精神擎旗固本与大学生根植“红色基因”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要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历史、文化以及实践主体四重维度。首先,就理论维度而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便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在民族救亡图存中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其次,从历史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近代中国道路探索、思想嬗变、斗争实践之中,是时代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体悟中国近代史,回顾百年奋斗实践和历史经验,帮助其形成大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再次,从文化维度来讲,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中沉积而来,并在此过程中创新、升华。最后,从实践主体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培育大学生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必须依托建党先驱,肇始于百年前革命先驱们的上下求索,他们在奋起抗争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先驱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建党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立红色基因之根,重在强化大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铭记历史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大学生建立由心而发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自觉,还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共产党人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渗进大学生的血液。同时,还应着力讲好党的故事,以伟大建党精神强大的育人价值为背景底板,立红色基因之根,激发大学生报党报国的新时代使命。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认知、使命、担当、情怀四重维度的内涵逻辑。从这四个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融的是科学的认知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融的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融的是敢于应对时代挑战、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融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65。从认知维度来看,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融的是正确的思想认知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有机统一[4]。这是关乎大学生思想认知倾向的问题,它明确指出大学生认知层面的具体内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一思想优势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培育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引领大学生思想与理想的“指明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的求真,即是追求真理,获取真知,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奠定大学生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以科学理论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

(二)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从使命维度来看,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融的是自觉肩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纵观百年党史,党始终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作为初心使命,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坚守人民立场的服务型、使命型政党。“初心”与“使命”贯穿百年党史的主线与主题,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创造伟大胜利的目标指向。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着眼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在推进人类解放事业的历史视野中理解党的历史使命[6],牢固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与历史重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指向。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融入思政课教学,目的在于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新人,引导大学生修身立行、以学业奠定事业,将个人的理想和价值与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统一,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主动肩负起新时代发展的使命任务。

(三)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

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风险挑战中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前敢于坚决斗争。从担当维度来看,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融的是敢于迎接时代挑战,在任何风险困难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具有斗争性,与事物的同一性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复兴的艰难道路中延续了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生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披荆斩棘,正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绝处逢生,凭借钢铁意志和英雄本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带领中国人民同一切敌对势力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应结合新的形势引导大学生强化“三个务必”,这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7]。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形成“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要求,准确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精髓,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家国服务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理论教育锤炼大学生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政治品质,帮助大学生在“两个大局”中进一步认清中国与世界,培育大学生以时代发展为格局目标的战略思维,勇立时代潮头,敢于同一切风险挑战作斗争。

(四)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总共出现177次,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一百年来,党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早已表明,“对党忠诚”即是不负人民。从情怀维度来看,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融的是严守政治纪律和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具有内在的现实逻辑,彰显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一百年前,李大钊用实际行动,丹心碧血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8]。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党忠诚”归根结底是对人民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向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人以“在党爱党”“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怀,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为人民造福[9]。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0]“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价值所在。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怀。“对党忠诚”就是要教育大学生严守政治纪律,即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坚持向大学生灌输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大学生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将个人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相结合,想人民之所想,帮助大学生增进家国情怀,更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路及策略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解决好“怎么融”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引导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利用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关键路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基于二者的内在契合点进行有机结合,聚焦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以思政课程教学作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渠道,做好学情分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讲深、讲透、讲活。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大学生要深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必须对其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经历了先试先行到有序铺开的全面开设,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逻辑,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体现,也为高校单独开设这一理论教育提供了学理依据。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真理,又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进一步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通过系统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主流意识形态,坚守真理,坚持理想。从实践维度来看,该理论教育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旨在引导大学生践行“初心”“使命”,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深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观。该理论教育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取得的发展性成就,彰显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印证和展现了社会主义必定且已经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该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在“两个大局”中深刻理解“四大要义”,强化民族复兴、爱党为民的使命担当及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愿景。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坚持守正创新之根本的关键路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极具原理性,发挥着其他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教育内容高度关联。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阐明这一理论教育的学习目标和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进一步发掘、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丰厚内涵的实施途径,二者的内在联系构成相互融通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该课程的逻辑起点,挖掘课程的逻辑关系,最终做到把握该理论教育的实质核心。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居于基础性地位,通过系统的基础理论讲授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是帮助大学生坚守真理,坚持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旨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诠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原因在于早在建党初期就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人民之选、历史之选、时代之选。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外来文化也给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亮起“黄灯”,尤其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更隐蔽和巧妙,导致大学生引发思想困惑和信仰迷惘。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就是进一步关注、回应大学生的现实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深度,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该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知“四史”、明国情、感党恩、识大局,须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实现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与趣味相统一,为其他理论教育奠定基础并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伟大建党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内容上高度关联。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这一教育内容的内在契合点突出表现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立足党的百年历史,这一教育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凝聚建党百年以来的智慧结晶,体现中国共产党深远的战略思维,明确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儿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到哪儿去”及“怎么去”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苦难辉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以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有机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百年党史的总结凝练和高度评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阐释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责任担当。这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百年党史以及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这一教育内容中,旨在帮助大学生把握党的理论创新与精神谱系的关系,在情感上认同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复兴。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体现的深刻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系统学习,帮助大学生进行史论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与未来时代发展结合。以该理论教育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重要党史人物、党史事件的系统学习,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和政治觉悟,深刻感悟英雄先烈的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才能明晰自身的历史责任。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历程中体现的价值追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目标高度一致,这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的现实基础。一百年前,中国的伟大先驱们在考验中秉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与优良作风。伟大建党精神在四大历史时期中形成发展,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特征的主要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映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逆境斗争中赢得胜利、在苦难困顿中成就辉煌,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屈辱走向奋起、从改革走向复兴的“纪录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通过该课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体现的坚贞不屈和顽强拼搏的珍贵品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敢于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斗争精神;二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采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真实故事,培育大学生认识党史、了解国情,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实现该课程的育人使命。“广州十余青年在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组团跳舞”“百万网红穿日系服饰在承载了国人痛苦记忆的旅顺博物馆门前跳舞”,这些新闻热搜反映当代青年中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给热衷互联网“粉丝文化”的大学生带来价值取向的思想误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追溯百年党史和重现党史历程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体悟伟大建党精神,以详实的党史材料厘清脉络、揭示规律,进而帮助大学生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有机统一中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真谛。

(五)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就是一种以思想引导、道德涵化、法治教育为主题内容,最终落实到行为养成的重要手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兴国强国的重要力量,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该课程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针对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及矛盾进行解惑,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高度警觉,重视现实困惑。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重要路径,与其他思政课教学有着明显区别,它除了承担理论知识的教授外,还承担法律法规教育的功能。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旨在从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增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以高尚的理想信念投身崇高的道德实践,提升自身“德法”素养。

(六)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60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既是帮助大学生认清“两个大局”,又是激励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的关键。伟大建党精神生动诠释了百年来的历史性挑战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中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百年前,李大钊激情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提出各级政府、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这都体现了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以及党的人民观。可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发展中坚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形势与政策”教育重在处理好认识与实践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认清形势、立足现实,更好地以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展望未来。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着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他一般的思政课教学相比更具特殊性,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且教学内容变化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形势、未来发展趋势,需要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大学生的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培养正确成才观。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的今天,“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充分“形”当下之环境,“策”未来之趋势,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思辨意识,树立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客观事物,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担当。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体现,思政课程更是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渠道。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以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这是培育堪当时代重任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应然之举,更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