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的三重维度
——认知·价值·实践

2023-08-07 17:05刘占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爱国主义

刘占军

(1.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河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引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的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时代的产物。我国高等教育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将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基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视域,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内容,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必然是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说是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要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应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促使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达到理性自觉,进而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 向上向善的认知向度

(一)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符合向上的要求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要实现理性自觉,首要前提是认识向度。过去是停留在表层上的认知,属于简单类型的认知。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说“人在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时,思想也会在创新和守旧之间拉扯和碰撞。”[1]而在新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其完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升华,培养其理性自觉性。毫无疑问,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积极且进取的过程,是在传统意义上超越传统观念的一种教育。此外,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也可视为对这一认知的构建。基于本质角度而言,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是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大学生认识到正确的道德观对其成长的积极作用,并自觉学习,用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让大学生内在形成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情感以及内心信念能满足社会主义社会对道德的需求,向外再落实于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符的行为模式与实践过程中。积极向上,是推动大学生前进的一种精神面貌,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在客观层面,对每位学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心态提出了要求,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现出拼搏、自信的风貌。因此,可以说,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积极进取这一优良品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能让大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价值,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大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国家做准备,同时也能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中国精神的内核就是爱国主义,集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红色文化精神以及我国人民大众的智慧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起着重大的作用。精神力量对一个人的成长、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能在人感到迷茫时帮他拨开迷雾,找到目标;能在人的信念发生动摇时帮他稳固内心,助其前行;能在人遇到挫折时给予他莫大的鼓舞,帮其重整旗鼓。精神力量是人行为的支柱。身为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养成马克思主义道德,健全自身品格,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具备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除了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精神力量对民族的进步也非常关键。

(二)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要遵循向善原则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在向善的追求方面,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认知,已经上升到道德教育理性层面的认知。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大学生追求向善。不论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道德修养都需加强,要满足对向善的追求。从领域范围或者活动空间角度看,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除了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包括家庭美德等内容。不管是哪一项,出发点都是为了大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对善的追求,实现向善、求善、追善以及行善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能完成道德创构,同时也激励着新时代每一位大学生都需要趋善而行。以向善为目标的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需要以我国现实国情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鼓励大学生将个人抱负和国家目标相融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热爱集体、热爱人民、勇于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以实现其素质的全面提升。所以,马克思主义道德一定要用发展的态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民族精神贯穿其中,让民族精神发挥应有的作用。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这种民族精神就是团结统一、理想坚定的奋斗精神,是不怕牺牲、献身正义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时代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精神的具体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和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都演绎出或悲壮、或激越、或昂扬的乐章。共产党员是民族先进分子,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先行者,在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共产党员积极主动地践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同时,要用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从历史中吸取成功经验,同时也从历史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所谓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即将历史事件的结果放在当时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特定的条件入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此外,客观评价历史事件还包括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全盘否定其所有的成就和所作出的贡献。不要企图混淆视听、扰乱人心,要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道德情操。

二、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的价值维度

(一) 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价值走向

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而这正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在新时代,世界发展变幻莫测,大学生需要时刻提高自身的判断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守住道德的底线,学会理性地辨析事物,分清是非、对错、善恶和美丑,掌握基本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建设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自觉性和实践性,要人们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严格将其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2]。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也不能离开上述框架,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一定要让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为前提进行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才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首先,需要对古代传统道德观以及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道德观念存在的局限性有正确的认识,核心在于能清楚地看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中存在的局限性。第二,需要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生产资料为公有制主体,在此前提下形成的道德带有历史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时代的进步感,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坚定不移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道德判断标准,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对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评判,加强自身道德践行的能力与信心。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是代代相传、践行才得以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美德,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句古语凸显了中华儿女的故土情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则将忧国忧民之情表述出来,还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通过桑梓寄托心怀国家之情,更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伟大报国之风,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振兴而奋斗一生,有“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一直坚守着爱国主义,同时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团结一致、追求自由与和平,使中国革命道德建立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基石更为稳固。中华民族对于民族精神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其积极作用也尤为关键,促使和推进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坚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就是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要先帮助大学生认清爱国主义的内涵,先从身边小事做起,尊敬师长、敬爱长辈、孝敬父母,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谈更长远的东西,才能将爱国主义精神完全发挥出来,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二)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价值旨趣

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激发大学生正向的道德情操,即近距离了解真善美、实践真善美,抵抗住假恶丑的“入侵”,去享受马克思主义道德带来的愉悦感,体会高尚赋予的快乐。借助对美德的践行,真正用社会公德规范在内心建立起让自己诚服的道德自律。可以以“雷锋精神”为指导,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遇到不公正的现象敢于发声,一起为构建美好社会而努力[3]。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觉、主动地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同时,关心他人及集体,有效提高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做到能跟祖国同呼吸,跟民族、社会共命运同步伐,在全民心连心的情怀熏陶中,提升道德涵养,陶冶情操。新时代下,关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仅靠其自我领悟和自我养成是不够的,还需给予其正确的指导和引领,使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真善美,让他们能从遵守道德中感受到荣耀和喜悦。只有社会大力推崇美德,大力塑造美德,他们的内心才会真正建立起道德法则和道德自律,从而自愿去遵守这种社会公德,为了改变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他们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4]。创建信念、培养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监督是促成和维持道德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受法制的强制约束,全靠大学生个人的意识接纳和个人感悟,因此需要其自我发现和成长,自我约束并形成最终信仰。大学生唯有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才能引领和促进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法律法规意识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应伴随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激发正能量的效果,使自身道德情操上升到一个新境界,即,不懈追求真善美;在做人、做事上,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主观臆断,坚守高尚道德情操的价值旨趣。

(三)强化道德信念的价值趋向

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主要是坚守马克思主义道德信念。这里所谈的道德信念是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坚守最执著、持久的精神状态。在强化道德修养中,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时刻认识到自身要有攻克“知而不行”的意识,即大学生虽熟悉并懂得诸多马克思主义道德知识,却未将其内化于日常行为上,对于道德的认识,停留于表层意思,没有深刻落实到道德行为上,谈道德信念无异于天方夜谭。所谓道德信念,是指大学生基于道德认识,对某一种道德行为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并能持之以恒地落实的一种精神状态。道德信念是大学生在落实道德准则、践行道德规范中展现出攻克一切困难的决定与毅力,只有坚守道德信念,才能有持久性的道德行为。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虽然生活环境优越,但也不能舍弃艰苦朴素、顽强奋斗的品质,这些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可以使大学生不被干扰、不被诱惑,砥砺前行,长久坚持终将成就崇高的道德品德。新时代的大学生背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三、 积善成德的实践向度

(一)积善成德主要在于能坚持这一实践向度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践行。实践是教育的实质,大学生通过实践证实马克思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后,能有效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在积累善行以及美德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道德得到巩固、强化,最终变为自身的品格。积善成德着重关注的是道德修养的沉淀。拥有理想的人格主要在于“积”,而要想有理想的道德修养就需要不断的“累”。荀子曾教导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诠释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道德教育上,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做到持之以恒地坚持,同时也不能放松努力。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行为准则,要在个人道德修养上不断坚持,看重积善成德的过程,才会在长期坚持之后让个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素养都得到提升。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要实现的远大目标和理想,其与爱国主义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爱国主义能让人民群众更加团结,能为社会主义积蓄力量,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对爱国主义的真实体现。只有坚持将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统一,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二)追求道德修养,重视道德践行的实践向度

学习离不开实践,书本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不加以运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学生要养成实践精神,以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修身养性。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将已然确立的道德规范以及道德原则内化为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层面的标准,确定为道德人格。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就提到,“修身”其实是齐家、治国及平天下的必要前提。宋明道学家们在修养的功夫上更加用力,强调“自省”“存养”“克治”“慎独”和“躬行”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应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践行的基本要求,这是新时代对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勤俭朴素”等思想中,无不说明全民族在思想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对价值观的学习就是空谈[5]。因为这些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不仅可以对当下的发展建设有所启示,还能滋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助力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在传承民族美德的过程中,需要理解传统美德背后的思想、内涵,做到能践履美德,提升新时代发展所需的道德修养。如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才能在养成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结语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在道德认知、道德践行以及道德信念几个方面循环发展。只有从认知向度、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三个理性自觉向度出发,才能实现向上向善、积善成德以及锤炼品德的目标,才能真正领悟到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质,才会在无意识中落实积善成德,彰显道德品格的价值。要取得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基于以上三个理想向度展开研究,推进落实,达到理性自觉。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日常实践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解,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潜移默化对身边人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爱国主义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