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冉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现代汉语中,“确实”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因此关于“确实”的研究不在少数,主要是针对“确实”的语气副词用法展开讨论,如罗耀华、朱新军(2007),吴志云(2010),刘金枝(2017)等,这其中有许多比较研究,将一类强调类语气副词“确实”“的确”“着实”“实在”等进行辨析,如陆雨(2018),徐瑶(2019),吴淑琼(2021)等。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着眼于“确实”的其他用法,如石定栩(2021)认为“确实”表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评价,在句中既不作状语、也不作谓语,把他们分析为主观评价词语;赵春利、陈泽群(2022)认为副词“确实”具有“证知传信”义。但是笔者暂未发现有学者对“确实”的话语标记用法展开讨论,本文基于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对“确实”话语标记的功能、影响因素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旨在拓展和加深学界对“确实”话语标记用法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确实”主要有两种传统用法:(1)形容词:真实可靠。(2)副词: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1]以上两种用法,第一种记为“确实1”,第二种记为“确实2”。例如:
(1)第一次把他的手放在我肩上,而不是头上。就在这天下午,传来确实的消息(阿来《尘埃落定》)
(2)“喂,医生,他们要为这些死于鼠疫的人竖一座纪念碑,这事儿确实吗?”(阿尔贝·加缪《鼠疫》)
(3)市民甲是的,而且要说得简简单单。市民丁是的,而且要说得明明白白。市民丙是的,而且最好要说得确确实实。(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4)昨天夜里,由于得知丈夫及其同党们那个惩治孙之獬的计划,顾眉确实一宿没有睡好。(刘斯奋《白门柳》)
例(1)(2)(3)中的“确实”都是形容词,在句中分别充当定语、谓语、补语。例(4)中的“确实”是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其后成分。除了以上两种传统用法,我们在语料库中发现“确实”新的用法。例如:
(5)“唉,亲爱的,你别难为我了。那个天杀的犹太佬缠着我,迈克又那样肆意妄为,你想叫我怎么受得了?”“确实。”(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6)(……)您还是别激动!……说实话,我明白她为什么担心。确实,morphiumhidrochoricum可是一个极为可怕的玩意儿,很快就能使人上瘾的。(米·布尔加科夫《吗啡》)
(7)万科应该看看北京郊区的农民租用房,所谓的公寓,确实,13平米,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的,我租的就是了。(微博)
以上三例的“确实”与上文所述传统用法明显不同,在句中既不是充当定语、谓语、补语以及状语,这是“确实”新的话语标记用法,我们把它记为“确实3”,这三例中的“确实”,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第一,在语义方面,“确实3”没有任何实在的词汇意义,仅仅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感情;第二,在句法方面,“确实3”可有可无,即使删去,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第三,在语音方面,“确实3”通常可以停顿或者慢读,且调值较低。
Schiffrin(1987) 把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定义为: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经常出现在句首,并且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和调值高低来识别。[2]本文认为“确实”已经发展出话语标记语用法。
“确实3”话语标记经常位于句首、句中,甚至独立成句。它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三种:应答功能、语篇衔接功能、人际互动功能。
“确实3”经常出现在自然口语中,独立成句,这时的“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应答话语标记,一方面,表示说话人对前一话题的认同。例如:
(8)——刚才要是我死在那地上,您都不会去动一下手。
——确实。(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
(9)——我也模仿不来牙医嘛!各人有各人的生存方式!
——确实。(村上春树《舞!舞!舞!》)
(10)——你看,国际人士终于对我们稍微有点兴趣了!
——确实。(奥尔罕·帕慕克《黑书》)
例(8)中的“确实”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不会动手的行为表示认同。例(9)中的“确实”表示对“每个人生存方式不同”主观想法的赞同。例(10)中的“确实”表示说话人与听话人所说内容取得一致想法。“确实3”独立成句作应答标记,能够起到应答和认同的作用。“确实”也可以与虚化的指示代词“那”连用,以及与常用语气词“啊”“呀”等共现,更加突显主观情态和人际功能。
另一方面,当“确实”的前一话题是不如意的或者是带有消极意义,此时的“确实”起到缓和语力的效果,遵循会话原则中的礼貌性原则,说话人为了安抚对方而作出的一种无奈应答。
(11)“这似乎不可想象,是吧?”“确实。”“可这是实际情况。他那么残忍地以折磨我为乐,如今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
(12)老林嫂怎么能相信,石湖上出了名的鱼鹰,会空着手回来?“确实。” 于而龙向失望的候补游击队员解释。(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13)“是呀,不能再拖了!”“迟则有变!”“确实 ……”(刘斯奋《白门柳》)
例(11)“确实”首先回答了前一问句,说话人回答出听话人想要的答案,起到安慰听话人心理的作用。例(12)老林嫂虽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仍然提出疑问,于而龙只能硬着头皮回答“确实”,这里的不是如意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无奈的应答。例(13)中的“确实”以停顿的形式呈现出对前一消极话题的无奈应答,起到缓和语力的效果。
“语篇是在任何语境中以任何形式出现的语言,如两个句子组成的序列,对话录音,会议,采访,小说,剧本等。”[3]语篇是连贯的,这种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统一。[4]话语标记影响着前后文的连接和表达某种情感态度,是语篇中的重要衔接手段。话语标记“确实”的语篇衔接功能,主要体现为切换话题、话题延续和话语总结。
第一,切换话题。这是语篇中衔接连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从一个话题跳转到另一个话题,即把当前话题从前台撤出,换上一个新的谈论对象。[5]切换话题的“确实”一般位于句中,前后分别为不同的话题。例如:
(14)他看见在地上的是福什利和米尼翁,就做了一个愤怒的手势。确实,他们选择了一个好时机,王子殿下正好在布景的另一边,整个大厅都听得一清二楚!(左拉《娜娜》)
(15)史天雄一时语塞了。他也站了起来,伸手拍拍陆承伟的肩膀,“你别激动,你别紧张。确实,我是一个共产党的官员,自认为还很纯粹……”(柳建伟《英雄时代》)
例(14)由“他所看所做”的话题转换到“他们选择了一个好时机”一个新的话题,例(15)“安慰他的情绪”这个话题从前台撤出,换上“我对身份的坦白以及对自我品格的反省”这个新的谈论对象。
第二,话题延续。话题延续可以引进一个新的言语行为,使目前讨论的话题得到进一步加强[5],起到一个补充说明,解释原因的作用。
(16)弗兰西丝卡修女压低嗓子说:“圣母显灵后,伯纳德特一时不知自己该怎么办,确实,她后来进了学校,而且有时还替别人照看孩子,以此挣钱来赡养父母不过。(欧文·华莱士《圣地》)
(17)他们不管我的意见,将花园建成了,说他们负责为我栽培园里的植物,我什么也不用干。确实,两年以来,热心人不断来到,时而这个人,时而那个人,按照季节花费必要的时间将园子料理得井井有条。(乔治·桑《莫普拉》)
由上文的两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话题延续与切换话题明显不同,前者是谈论同一个话题,而后者是谈论两个不同的话题。如例(16)前后都是在讨论“伯纳德特应该如何做”的话题,只不过“确实”之后是引入新的言语行为,依然是同一话题,“伯纳德特具体做了什么”使得讨论的话题更加清晰具体深入。例(17)“确实”之前的话题是“花园的事情不需要我打理”,“确实”之后的话题依然是围绕“我和花园的关系”,即对前文的一个解释,补充说明“为什么我什么都不用干”的原因。
第三,话语总结。“确实”之前的信息都是前景化信息,“确实”之后的内容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起到一个话语总结的作用。此时的“确实”的位置也是位于句中,后续句的特点一般是概括性较强。例如:
(18)“你雄健的词句传达的呼唤”是对他说的,只对他一人,让这句话,让这神圣的理智又一次如太初时那样唤醒所有其他犹在黑暗中绝望行走的芸芸众生,因为,确实,“behold,darkness shall cover the earth.”(斯蒂芬·茨威格《命运攸关的时刻》)
(19)我好象看见他在奔菲卡那栋大厦的窗口,系着他那条丝质大领带,一副往昔葡萄牙人的高贵神态……他去了!我可怜的彼得罗也去了……确实,一想起这些,我心情十分沉重!”(埃萨·德·凯依洛斯《马亚一家》)
(20)母亲拉扯孩子的时候,一开始战战兢兢,靠“百科全书”帮忙,以后随着经验逐步丰富,则怀着一种颇有点傲气的自信,很快就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确实,她变得充满了哲理和预言,灵机一动就能给别人以忠告。(帕特里克·怀特《人树》)
例(18)中“behold,darkness shall cover the earth.”是对前文抒情的总结,“确实”引出这种总结,同时也是本句的核心。例(19)“确实”之前在想象“他”的种种行为,但事实是“他”和“彼得罗”已经离开,“确实”之后的句子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以结果总结现象。例(20)“确实”之前的信息是在呈现母亲拉扯孩子经验逐渐丰富,“确实”引出母亲现状的总结。
话语标记“确实”遵循着礼貌性原则,Leech(1983)在其著作《语用学原则》中把礼貌性原则分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六个小类。[6]肯定对方话语标记“确实”的语用意义是表达主观肯定,这就受到礼貌性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的影响,因为“确实”之前的小句,不论是对于说话人而言是积极话题,还是不如意的话题,正是因为“确实”遵循着礼貌性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和一致原则。
当话语标记“确实”之前的话题是积极的,说话人此时为了表达对前一话题的认同,受到一致原则的影响,表明听说双方有着一致的看法,拉近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距离。例如:
(21)一来到台球厅,由利总是显得异常兴奋。“他的球打得太棒了!”那是最近经常光顾的两位客人。女的很年轻,男的是个中年人。他们打球的技术的确让人钦佩。“确实。”(江国香织《东京塔》)
在例(21)中,“确实”前面的句子是在表达“由利对打球人技术的赞扬”这一积极话题,话语标记“确实”的应答则是对这一主观评价的认同。
当话语标记“确实”之前的句子是不如意或消极性的话题,此时的“确实”受到得体原则的影响,起到缓和语力的效果,说话人为了安抚对方而作出的一种应答,并且“确实”的后续句一般是对消极话题进行一个解释,这也是为了让对方的面子不受到威胁的一种手段。例如:
(22)——我对卢贝隆区相当熟悉,却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地方。
——确实。我花了五年的时间才找到的,又花了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才把它整理出一个规模。(彼得·梅尔《有求必应》)
例(22)首先出现一个“虽然我对卢贝隆区熟悉,但对这一片产业非常陌生”消极的话题,话语标记“确实”的出现表面上是一种肯定式应答,但结合其后续句的语义,我们能够发现“确实”其实在句中起到一个缓和语力的效果,并且“确实”在语音方面也是以慢读的形式出现,为了双方的面子不受到威胁,都受到得体原则的影响。
前文针对“确实”话语标记的功能展开讨论,那它又是如何转化为话语标记的?影响“确实”话语标记的形成与语法化密不可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化,二是泛化机制。
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演变过程。[7]主观化是语法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的“确实3”由形容词和副词到话语标记,由说话人认为某类事物是真实可靠的或者对某客观情况的真实性持肯定意见到表示应答的话语标记,这就由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实现了知域到言域的转变。
并且我们发现“确实3”具有与“确实1”和“确实2”主观性不同的特点,“确实3”作为话语标记,由体现主观性到具有交互主观性,因为“确实”处于应答句时,不仅能够表达肯定情感,也能体现强烈的认同感,甚至可以缓和语力,回答一个不如意的话题,接着对其进行补充解释,安抚对方的情绪,拉近双方的距离,并且不会使对方受到面子威胁,实现交际的目的。
“确实”话语标记的形成必经的一个过程便是语义虚化,而“确实”话语标记语义虚化最重要的机制就是泛化。泛化是指语境变化造成一个实词的语义成素部分消失,从而造成自身适用的范围扩大。话语标记语一般具有语义上的主观性和功能上的程序性,这种特征不是它们本来具有的,而是从表达实际内容的语词衍生而来的。[8]
“确实”通常作为形容词和副词使用,用来表达事物真实可靠或者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充当定语或状语,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确实”的语用意义日渐突显,在特定语境下,它原有的概念意义逐渐隐退,出现话语标记的用法。“确实”最初的意义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由概念意义泛化为表示功能意义。其中“确实”经历三个阶段,由修饰句中的名词作定语或者作谓语等发展到句子性副词,“确实”有时位于句首修饰整个句子,最后形成话语标记。例如:
(23)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24)她曾经对他表示十分的虔诚,而他如今竟将她抛弃,实在是可羞愧的。确实,他的为人远不如她了。(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
(25)“你进行这一工作时从各次版本中陆续丢下了不少的东西,这些足可以编成一卷。到一定时候世界上会有人要求将它们编在一起的。”“你这样想吗?”“确实。难道你禁止这样办?”(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
上面三个例子中的“确实”便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句中充当定语,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成句子性副词,位于句首修饰整个句子,第三个阶段“确实”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这三个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语义虚化。
本文主要探讨了“确实”话语标记用法的功能以及形成。首先,对“确实”话语标记作出判定,与“确实”用作形容词和副词的传统用法不同,因为其在语义方面没有任何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法方面,“确实3”可有可无,即使删去,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在语音方面,“确实3”通常可以停顿或者慢读,且调值较低。其次,“确实”话语标记的位置经常位于句首、句中,甚至独立成句。它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三种:应答功能、语篇衔接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最后,我们发现影响“确实”话语标记的形成与语法化密不可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化,二是泛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