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恬羽
【摘 要】图式理论是认知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形象直观、丰富生动和容易引发学习兴趣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从“遵循图式同化规律,科学定位复述教学目标;依据图式顺应特征,着力丰富复述实操经验;维护新旧图式平衡,整体调适复述认知冲突”三方面入手,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复述教学中,提升复述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的复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发展。
【关键词】图式理论 复述教学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8-74-03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存在于人记忆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头脑中存在的大量对外在事物的总结性认识。图式理论认为,建立在“先知经验”的基础上,旧图式可以进行补充拓展、整合优化,在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建构过程中,不斷形成新图式,帮助人们提高认知水平。图式具有形象生动、循序渐进和容易引发学习兴趣的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复述是指在理解文章或者故事的基础上,把阅读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它是小学阶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的重要策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含复述要求的课文共34篇,覆盖第一、第二、第三学段,呈现了阶梯式发展特点。但在课堂中,复述教学被简化和忽视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复述目标要求理解不到位,或在讲解方法上花费很多时间,实际练习机会较少,或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活动设计。因此,有必要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复述教学中,以提升复述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复述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皮亚杰利用“同化”“顺应”“平衡”的概念来阐释头脑中的图式发展,这为解决复述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同化”提醒我们,必须区分复述在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学生只有具备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认知图式,才能顺利地产生同化过程。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复述要求以“借助图片,讲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是基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已具备看懂图片、听懂和记住故事、说简单句子的认知图式,并且可以同化到教材的示意图上,借助已知经验解决新问题。“顺应”提醒我们,必须重视练习经验的足量积累。要产生新的图式同化,势必引入新的语言素材、思维模式等刺激,经过反复多次同化,才能完成旧图式的顺应。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述故事”。这就要求学生把三年级“详细复述”的技能作为新图式的生长点,引进梳理文章内容、把握内容要点、聚焦主要情节等新刺激,在反复训练中熟悉和掌握新图式。新图式与旧图式间的“平衡”提醒我们,必须调适同化和顺应过程中引起的冲突矛盾,达到新平衡。学生从看图讲故事到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其间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复述的内驱力,扩容旧图式,形成新图式,实现复述能力的提升。
一、遵循图式同化规律,科学定位复述教学目标
同化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形成新图式的起步阶段。要产生新的复述认知图式,必须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在对应年段开展相应的复述教学活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教材中,有关复述的实践要求是按照层级依次设计的。第一学段有22篇带复述要求的课文,具体要求为:结合插图,给图画排序,借助文字提示、示意图或表格讲讲这个故事。第二学段有28篇带复述要求的课文,三年级的要求仍以根据示意图或表格讲故事为主;四年级的要求则开始变化,多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由详细复述逐渐向简要复述过渡。第三学段有15篇带复述要求的课文,其中有4篇具体指向创造性复述,还有4篇是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结合。因此,教师要领悟教材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认知图式,科学设定复述教学目标。
(一)依据学情,量体裁衣
由于一年级、二年级处于启蒙阶段,而复述又是一个全新的图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插图、示意图、词语提示等具体化、形象化的辅助下讲故事,还要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同化,为构建这一抽象化、概念化的新图式夯实根基。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复述教学中,首先,以读代讲,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并画出描写称象具体步骤的语句。其次,让学生根据图片演示,理解“赶”“看”“沿着”“画”“装”“称”这些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再”“然后”等提示词,把称象过程写得有条有理。最后,出示“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等文字内容,引导学生排出正确顺序。学生基本能根据文字提示,条分缕析、生动流畅地讲出称象的过程。如果直接让二年级学生脱离图片和文字提示,以填空形式讲故事,则可能会超出他们现有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导致既不能达到旧图式的同化,还会在起步阶段就打击其对复述图式这一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上下衔接,螺旋提升
从第一学段升入第二学段,复述认知图式需要完成由“详细复述”到“简要复述”的一次飞跃。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正从看图片说几句简单句子,发展到参考图表符号说一段连贯的话。在教材中,大多数复述要求仍以“借助示意图或提示讲故事”为主,其变化主要在于课文篇幅变长了,情节篇幅变多了,提示篇幅变少了,且会以单元语文要素的形式进行集中训练,处在对“详细复述”图式的适应、拔高、内化、稳定阶段。到了四年级,要求有明显提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这是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简要复述要求。例如《西门豹治邺》一课,篇幅长,情节多,简要复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梳理脉络,尤其要关注情节的取舍,为“删繁就简”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在“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中,“惩治恶人”部分更能体现西门豹有勇有谋、治理有方、为民除害的品质。其中,西门豹与巫婆、官绅言语交锋的三回合突出展现其智慧和谋略,应是复述时占主要篇幅的核心内容,而另外两个次要情节则可以复述得相对简单。
二、依據图式顺应特征,着力丰富复述实操经验
当旧图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要求时,应该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认知图式的同化属于量的积累,是对现有认知结构的丰富,无法产生“质变”。要形成新的图式,首先要反复多次同化,学习更多的知识达成“量变”,其次要引进新刺激,才能改变认知结构,通过修正原有图式达成“质变”,完成图式的顺应。
(一)时间保障,反复练习
一至三年级的复述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插图、词语提示、表格等“支架”的帮助下反复练习“详细复述”,在来回同化中形成相对丰富、扎实的复述图式。但有的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来讲解课文内容,留给学生复述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十分有限。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建构需要在运用中完成,开展实践比听取抽象化的知识讲授更能引发兴趣,获得感也更强。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时,教学的重难点在于疏通文言语句,感悟精卫身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并用自己的话讲好这个故事。教师可以把文言文阅读课上成复述课:首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抓住“游”“溺”“不返”“常衔”“堙”等字词,一边读一边联想,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很快理出东海玩耍—溺水而死—魂魄化鸟—木石填海的思维导图。其次,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组练习讲其中一个环节的故事。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借助提示将“精卫填海”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每个环节都和复述紧密联系,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开口参与练习,反复同化,为图式顺应打好基础。
(二)有效积累,高阶思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复述大致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类型。详细复述多使用文本中的语言,同时必须经过加工改造。简要复述是在概括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取舍、内化和归纳。创造性复述是在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细节补充、结尾续写、叙述角度转换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复述。学生要建构起这三种类型的复述新图式,需要加入与之对应的新刺激,助力顺应的发生:引入详细复述时,需要内化输入大量规范的文本语言,反复练习,获得良好的语感,再将这些新积累与原本的语言图式融为一体,完成新图式的顺应;引入简要复述时,需要将详细复述的语言图式与绘制导图、梳理“情节梯”等思维图式合二为一,形成新图式的顺应;引入创造性复述时,需要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等,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建构新的语言图式。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的教学中,课文篇幅较长,首先,让学生把长文读“短”,把文本归纳为“男耕女织,幸福生活—老牛死去,留下牛皮—王母知情,织女被抓—牛郎追妻,天河阻碍—初心不改,鹊桥相会”这五个部分,概括了解大致内容。其次,让学生尝试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中的范例,体会到发挥想象把文章中简略情节说得更具体的表达效果。以“初心不改,鹊桥相会”为例:广阔无垠的天河能隔断身体的距离,却隔不断有情人的思念。牛郎织女的真情最终打动了王母,每年七月七日,成群的喜鹊聚集到天河边,搭成一座桥,让他们在桥上会面。一家四口总算团聚了。学生可以任选情节,在留白处加以展开,锻炼表达,甚至可以上台表演。这种运用现有语言积累和认知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的复述,体现了第三学段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
三、维护新旧图式平衡,整体调适复述认知冲突
(一)有的放矢,细化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巩固和学习各种类型的复述策略时,教师可以制订多角度、具体化、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见表1)。通过口头评价、成长性评价、试题检测等方式,开展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以此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消除畏难心理,保持学习热情,体会复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对于在复述时出现的不足,学生可以参照评价标准思考判断、审视自我,一一改进,逐条修正,从而一次比一次讲得好,使复述能力得到真实发展。在反复的同化和顺应中,学生不断达成新的认知平衡,收获新的复述认知图式,最终提高复述能力。
(二)随文而变,因时制宜
复述教学横跨三个学段,文本差异性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要让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地在原有认知图式上实现同化、顺应,达成新图式的平衡,就需要随文而变,因时制宜,灵活调整复述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既设置梯度要求,尊重学情,又增添新鲜感,营造乐学氛围。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学生很快发现,《扁鹊治病》是按“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五天之后”这样的时间顺序讲述的,结合蔡桓侯“皮肤上有点儿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等病情发展过程,以及扁鹊“热敷”“扎针”“服几剂汤药”“无能为力”的治疗方案,就可以画出清晰的“时间轴情节图”,在繁多的人物对话中提炼出关键线索和主要内容。有了这样的支架能力,即使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能信心满满地进行课堂练习。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提纲挈领的抽象概括方法,而且还达到了全员积极参与、开口复述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