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资源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3-08-06 18:27顾睿瞳文雯
中国市场 2023年2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顾睿瞳 文雯

摘 要:我国的传统村落资源极其丰富,蕴含其中的肌理风貌和人文风俗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与民族记忆,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盐田梓,位于被誉为“香港后花园”的西贡,是个面积尚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小岛。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悠长故事,让这里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奖项。与此同时,由香港旅游事务署主办的盐田梓艺术节更是让小岛声名大噪。文章通过研究香港盐田梓村落的重要文化,结合其传统文化的存留现状,基于现有的复修保育计划,提出了创新性与可行性兼备的艺术传播手段,并阐述在此基础上振兴村落的有效性,旨在为未来村落振兴的方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村落振兴;香港盐田梓

中图分类号: F3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1-004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41

1 香港盐田梓村落文化与复修计划

1.1 盐田梓村落历史

盐田梓,亦作盐田仔,是位于香港新界西贡海的岛屿,岛上有盐田梓村。约于18世纪初,陈孟德夫妇从深圳盐田来此开荒拓地,建立了盐田梓村。基于环境特性,岛上居民以晒盐、打鱼和种植稻米为生。在盐田梓村建立初期,全村约有500人;村落人烟最盛的时候有1200多人常住于此。19世纪,盐田梓曾是香港五个主要盐田之一,盐产量足以供给全西贡的人食用。1841年,两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到香港传教,其中就到达了香港盐田梓村,因而盐田梓也是天主教在香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盐田梓村全村村民皈依天主教,因此盐田梓也有“教友村”之称。

尽管小岛米果飘香渔歌荡漾,仍是敌不过城市繁华的灯火。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离开这座小岛。直至1998年,村里最后一户人家迁出,盐田梓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岛[1]。

1.2 盐田梓重要传统文化

1.2.1 天主教

盐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传教地区。1864年,意大利的和神父(Fr.S.Volonteri)与柯神父(Fr.G.Origo)来到盐田梓宣讲天主教教义。1866年的圣诞节,陈氏家族共33人领洗。及至1875年,盐田梓全岛村民领洗信教,并捐出村中一大块土地予天主教会建筑圣堂及学校,奉圣若瑟为盐田梓主保。福若瑟神父(Fr.Joseph Freinademetz)曾只身来到盐田梓(1879年至1881年间),学习客家话和中国文化,期间为两位村民领洗。

盐田梓圣若瑟小堂在1890年取代原先的旧圣堂落成祝圣。20世纪90年代末村民尽数迁离,圣若瑟小堂亦逐渐破落,至2004年重修后恢复往日的宗教功能,使得没落的村庄得以延续生命。此外,岛上设有坟场,但与新界一般乡村不同,坟墓加了十字架,村民称坟场为“圣地”。除了清明节,村民还会于11月1日“诸圣日”前来扫墓,可见村民对天主教节日的重视。盐田梓亦以宗教活动维系村民,每年5月第一个星期日,已迁离的村民约定回归盐田梓,参加圣若瑟主保瞻礼,之后重游家园,怀缅昔日快乐时光。

1.2.2 客家文化

盐田梓岛上的原村民是陈氏客家人,村落至今仍充满着浓烈的客家色彩。客家人以稻米、杂粮、蔬菜种植为主,狩猎养殖和捕鱼为副。村内的男女分工分明且待遇不同,男性主要外出工作,出海捕鱼,女性则要担起耕田、饲养家禽和打理家务的责任。

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村民陆续迁离盐田梓,耕种和捕鱼的传统产业也逐渐消失,但岛上所发掘的文物仍能反映出客家人过去的饮食习惯。基于迁徙族群的民族性,及以劳动为生,客家人倾向用腌制菜类的食品入馔,烹煮出多油重咸的菜式以补充日常所需的盐分。文物中“激死蚁”便是客家人用来腌咸菜的埕,以双层埕口及凹槽注水的设计保存食材,设计充满民间智慧。此外,重要日子必备的茶粿也反映了客家人的团结和凝聚力。每逢過时过节,他们都会用圆形的竹篾笼制作巨型圆笼茶粿,寓意团圆及代表对故土的思念。

客家文化亦能从岛上的祖屋和建筑上反映出来。村民的祖屋多为传统中式住宅设计,穿过正门便是天井,两侧为炉灶、洗手间或柴房,大厅和睡房位于祖屋的最内部。这类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住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1.3 盐田梓的复修计划及其现状

虽然在复修前的几十年里盐田梓已人去楼空,但盐田梓独有的自然生态和历史古迹仍然存留在这片土地上。为了保留村落的文化和风貌,2003年开始筹备复修,2011年“盐光保育中心”正式成立,统筹盐田梓复修工作,村民也参与其中。除了盐田和村屋的复建,复修工作中还包含了推动宗教文化生态和简朴生活体验等保育和教育工作。盐田梓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奖项,第一次是2005年的“盐田梓圣若瑟小堂修缮项目”,荣获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奖”;第二次是在2015年,“盐田活化项目”获得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盐田梓的文化价值和特色得到国际社会肯定。2015年,盐田修复完成,次年即收获了修复后的第一桶盐。在复修计划稳定的进行下,盐场晒出的盐年收成约10吨,且均满足国际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指标要求。

盐田复修项目,不仅重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联系了岛屿和村民,与历史接轨,让属于盐田梓的回忆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盐光保育中心”这一由村民自发成立的非盈利组织,通过工作坊、专题体验等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小岛风情、自然保育、简朴生活等价值之余,也能得到身心放松与舒展。重现生机的盐田梓已然成为学生教育中心,亦是重点推广的文化及生态旅游点。盐田梓的独特历史与传统文化不断延续,同时也为下一代留下了一片净土[2]。

2 针对盐田梓当地文化的艺术传播手段

2.1 现有手段

2.1.1 艺术节

由旅游事务署主办的盐田梓艺术节于2019年11月30日开幕,历时三年,每年的艺术节分别以“天”“地”“人”为主题,透过本地艺术家及年轻人与盐田梓村民共同创作的成果,為旅客带来集艺术、宗教、文化、古迹及绿色元素于一身的崭新旅游体验,深受参加者欢迎,不少艺术作品其后获保留在岛上成为常设展品。其中2021年的艺术节为了让各地观众即使安坐家中仍可参与艺术节,艺术节官方网站设置了360度实景导览功能,全方位展示岛上的景点及艺术作品;同时附设语音导览功能,让参加者进一步了解岛上景点的故事及艺术作品的创作概念。

2.1.2 生态博物馆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与原生环境密不可分,文化的展现应基于当地特色环境,在这样特定情境下展出的文物才能真实地、生动地展现给观众,这就是运用“生态博物馆”理念重新打造盐田梓的原因。在盐田梓文物保育过程中,从村民到游客,从学生到专家,前来参观的民众在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中,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交融社群,而群众的参与也帮助盐田梓成为“活的、不落锁的、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1]。

2.2 创新型艺术传播手段

2.2.1 IP经济

IP即知识产权,也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产物。由于IP具有独特识别性、自带话题属性和易传播衍生的性质,作为文化推广的措施之一,它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态中越来越举足轻重。通过对IP形象进行设计、开发衍生品、进行跨领域联名等方式,能够加快并有效地实现流量变现。IP多有拟人化的卡通形象,具有亲和力,是旅游村落与游客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村落通过这样的新型互动方式,强化了游客对村落文化和文物的感知,并维系着传统文化的生机。日本熊本县的IP——熊本熊,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2011年,熊本县政府打造了熊本熊这一IP形象,以吸引游客在即将开通的新干线的经停站——即熊本县下车游玩。当地公共设施、相关网页中随处可见熊本熊的身影,强化熊本熊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并逐步打造旅游业态,建立熊本熊主题商店、酒店、餐厅、旅游区等,并不断开发衍生品。两年时间,深受民众喜爱的熊本熊为经济萎靡的熊本县带来了12亿美元的收益[3]。

正是因为IP形象具有无限延展空间和巨大商业价值,在IP理念引入旅游业后,我国不少景区也纷纷打造出自己独特的IP,个性化分明的各个IP百花齐放,带给同质化严重的旅游文创市场新的生机。IP形象介入旅游业,既可以带给游客特色化体验,又可以推动各个村落的旅游经济发展,为形成识别度高的地区性文化特色打下良好的基础[4]。

2.2.2 新媒体传播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新媒体的普及让文化的艺术传播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上,关于旅游景点、特色美食、文化背景、传统知识的宣传推广数不胜数。香港盐田梓村落也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撰写笔记等低成本却快捷高效方式,将用户量巨大的新媒体平台作为宣传的媒介,把香港盐田梓的风貌特色及传统文化由发达的网络传播至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设立展示盐田梓传统文化的“数字博物馆”、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云体验”盐田梓特色文化项目,这也可以成为网络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推广民俗文化的可行途径。结合民俗文化自身特征、针对地域特色对它们进行保存和传承,是推广并传播民俗文化的基本要求。即使时光流逝、时空变迁,只有深刻理解其内在意义与价值,才能保证在传播中,古老的文明仍能延续下去并迸发出新活力。不久前,央视联合阿里云团队为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搭建了大型沉浸式数字空间,项目名为《三星堆奇幻之旅》。在这个数字空间中,有过去古蜀王国的旧貌重现,有现在考古大棚的情景还原,还有即将开放的三星堆数字新馆的提前体验。观众扫码即可进入虚拟空间,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为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媒介赋予了旧事物以新活力,可以“触碰”的文化、文物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从而产生更广泛的传播。网络媒介不仅为当地文化提供新的发展和传播渠道,还可以使文化衍生品如数字藏品、文创产品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获得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度并引起其购买欲,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将传播类型按照受众分类,那么大众传播方式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手段;它的受众匿名且不精准,但受众群体数量非常庞大。村落文化艺术要想复兴、为更多人所知,即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而“数字博物馆”与“云体验”的模式则能够为村落文化艺术提供广大的传播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给予了民俗文化与艺术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在展现文化本身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体验感。对于内涵独特丰富关注度却寥寥的盐田梓传统文化,若能够将互联网媒介融入其文化传播之中,便可以更加生动地、多角度地展现出盐田梓的独特艺术与文化魅力。新媒体传播消除了时空界限,让盐田梓文化能够在更多人的关注之下长久保存[5]。

2.2.3 环境业态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让城成为城,而文旅规划的目的则是让每座城成为不一样的烟火。香港盐田梓村落不仅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及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规划、培育多样性环境业态,发展“旅游+”模式,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宣传方式,传播盐田梓的传统艺术与文化。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的毕节古城便是培育新业态以复兴古村落的典型案例。老龙门、老城墙、石板街、通津门、南关桥、砂锅街与铁匠街组成了毕节老城生生不息的记忆,而在毕节古城的复兴开发中,不仅将部分古城格局复原为“一带三门两街”,重现了百家龙门、商业繁盛的景象,还复现了九大节点,融合城市功能创意业态,极大地促进了毕节古城的多元化发展。在毕节古城的百花坊项目业态设计中,不仅有集古玩根雕、精品餐饮、高端休闲为一体的“鼓楼街”,还有前店后坊,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工坊一条街:百花巷”、增加街区活力的“风情酒吧一条街:南门口”、满是毕节当地特色小吃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古道巷”,以及特色民居、主题民宿的所在地“休闲商业一条街:坎坡上”等。

香港盐田梓同样可以培育多种业态,在重构文旅结构的同时,复兴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盐田梓村落。这种“旅游+”模式促进了多业态融合发展,将文化中心、历史遗迹、商业中心与产业高地有机结合,极大刺激盐田梓村落的文旅复兴,从而起到傳播文化和艺术的作用。

3 艺术传播各手段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3.1 对村落风貌、民众的意义

在村容村貌方面,经过艺术改造后的盐田梓将令人眼前一亮。在盐田梓原有的基础上培育多种环境业态,将极大改善村落层次。景点陆续出现,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艺术节与“生态博物馆”装点了旧时的生活遗痕,整个村庄将被浓郁的艺术文化包裹。

在政治与文化方面,随着文化生活水平与素质的逐步提高,村民反社会和犯罪行为将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村落常住人口也有望提高。通过发布文化艺术作品和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居民们有了更多接近艺术和享受艺术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村落的凝聚力,真正实现了村落的善治[6]。

与此同时,在艺术传播各手段的共同作用下,村落自身的发展还将有助于“召回”流出人口。在这样的模式和路径中,蓟州下营镇郭家沟开启了一副全新的画卷。曾经这个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外村姑娘不愿嫁进来的贫困山村,仅有51户农家、180个村民。通过十年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革新管理模式,这个落后的农业村庄,发展成了下营镇首屈一指的旅游村。郭家沟村在以地方特色餐饮、传统手工作坊、地方文化特产、乡村农副产品的基础上,利用乡村重点村契机,整体提升乡村品质,对农家院进行提升,改造民宿,上档升级;整合水库,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促使更多游客体验民间技艺,感受民俗文化。此外,郭家沟将依托现有北方民居为基底,突出夜间经济和旅游度假功能,着力打造“蓟北水乡,山中不夜城”,将郭家沟打造成为城市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村子的年轻人回来了,也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民宿,在这“山中不夜城”构筑自己的美好蓝图。产业是兴村之本,也是缓解乡村人口流失的有效措施。传统村落的产业蓬勃,就有能力吸引年轻人,发展乡村,传承文化,留住中国的根,让传统乡村真正成为人们心之所向[7]。

当人口双向流动的机制渠道畅通,“城归”人口将对冲流失人口,缓和因农村人口流失带来的各种主体缺失问题,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成为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发挥积极作用[8]。

3.2 对村落经济和文化的意义

对于香港盐田梓村落来说,在经济方面,经过新媒体传播方式宣传后的盐田梓村落知名度将大幅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一文化艺术村落将吸引众多游客奔着其特有的文化艺术与历史气息而来,有助于游客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理解,促进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播。同时还能直接解决部分艺术家和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其经济也会逐渐进入良好的自循环中。

通过艺术传播的各项手段发展文旅既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也是保护特色文化生存空间的方式。乡村特色文化,不仅是协助乡村经济走出局限区域的响亮名片,也是乡村传统的精神内核。保护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其文化内涵,不仅能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进一步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闽东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之畲族文化,在畲族文化传承人的启发下,近年来大力传承保护畲族文化,坚持发展文旅结合的道路,以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带领群众挖掘“真金白银”。民俗文化是宝贵财富,更是生产力,要保护与开发互促,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了发展优势,跨出了畲族经济文化飞跃发展的一大步,也将其特色文化的生存空间进一步保护和扩大[9]。

因此,对古村落进行的艺术传播各手段不仅有助于发展经济、延续其文化脉络,随着文化创意业态的植入、培育与发展,还有助于其历史文化遗存空间的保护与利用,这对于盐田梓,乃至与其业态层次相似的传统村落来说,在发展与振兴之路上皆意义非凡。

4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10]。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承载重要文化渊源的乡村类型,其振兴手段与路径尚值得深入研究。香港盐田梓村落振兴计划以艺术传播为突破口,该项目提升了村落知名度,带动村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而获取经济效益,增加当地村民收入,在重塑乡村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传统村落资源的乡村振兴,可学习盐田梓成功复兴经验并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利用已有技术资源,传承并传播村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文化、经济、政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6]。

参考文献:

[1]王一娟, 闵捷.盐田梓:不落锁的离岛博物馆[EB/OL].(2020-08-30)[2022-08-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431250241684539&wfr=spider&for=pc.

[2]羊城网.香港有一条充满天主教特色嘅客家古村落,你听过未 | 讲座[EB/OL].(2016-05-25)[2022-08-02].https://www.sohu.com/a/77263758_391257.

[3]张莉.振兴地方经济的二次元萌物——从熊本熊看日本地方吉祥物[J].文教资料,2019(31):90-92.

[4]施爱芹, 董海奇, 郭剑英.IP创意视阈下乡村旅游文创的设计价值及互动体验[J].社会科学家,2022(3):50-55.

[5]张杨格.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研究[J].艺术研究,2022(2):141-143.

[6]王经绫.文化艺术创新与传统村落的振兴——以韩国釜山甘川洞特色文化村为个案的研究[J].世界民族, 2021(2):64.

[7]史英静.乡村振兴:留住年轻人[J].城乡建设,2018(19):61.

[8]杨啸.“城归”兴村:村寨人口流失背景下我国边境乡村振兴构想[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120.

[9]刘源.保护传承特色文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N].闽东日报,2022-07-12.

[10]新华网.习近平:把传统村落改造好[EB/OL].(2019-09-17)[2022-08-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17/c_1125003366.htm.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