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会涛 诸葛凯 徐程程
摘要:基于精益创业与组织学习的理论视角,文章探讨了精益创业、组织迭代学习对新创企业微创新的效用机制。结果表明,精益创业对新创企业的组织迭代学习具有显著影响,组织迭代学习在精益创业与微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持续学习对微创新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检验。
关键词:精益创业;组织迭代学习;微创新
在“新兴加转型”的中国创新创业情境下,居高不下的创业失败率一直是新创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创业环境的不稳定性使传统创业思维所崇尚的“自我为中心”和“天才式设想”的模式效能降低,其既易于忽视用户的需求表达,也具有解决方案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创业者缺乏创业的学习经验,使其极易落入过度自信和盲目创业的“陷阱”,从而作出非理性决策。如何纠正创业者的创业思维误区,引导新创企业建立需求基准观,实现产品与服务的迭代升级,已经成为关系新创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Eric Ries提出精益创业是以市场导向为原则,通过组织的循环学习和有价值的市场反馈对初始产品进行迭代优化,以获取新需求认知的创业理论。精益创业遵循“验证性学习”准则,企业依据市场环境与用户需求的动态演变及时吸纳新的知识以供给组织学习与利用,通过对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快速迭代与优化不断验证市场预期,持续改进产品,以生产出迎合需求的产品。作为引导创业者主动探寻市场规则的理论范式,精益创业能够推动新创企业开展持续的认知迭代与组织学习,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痛点逻辑愈发受到创业者的青睐,在创业资源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新创企业能够通过快速的需求响应与产品的交互试错机制赢得市场份额,这种以聚焦用户、深耕需求为导向,通过微观创新给用户带来最佳体验的模式被称为“微创新”。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创业者会通过寻求持续学习获取和吸收相关知识的方式以提高组织决策效率,创业者的学习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还能优化企业的创业行为质量,创业者通过主动且持续的知识搜寻、吸收、加工和反馈迭代过程,深化组织的学习探索性,促使企业实现微创新价值。
精益创业能够帮助企业缓解创业资源稀缺的矛盾,同时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以对产品的快速迭代为核心,精益创业要求企业具有敏捷开发意识,如灵活性、迭代中学习和及时响应。新创企业的精益思维体现于自下而上的组织学习过程,迭代中学习的个体行为能够促进产品性能的“微改善”,激发组织内部单元的交互叠加形成微创新。尽管已有学者探究精益创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精益创业基于不同学习的过程性视角对创新的作用机理仍值得探讨。故本文从精益创业和组织学习的理论视角出发,探究精益创业、组织迭代学习与新创企业微创新的路徑关系。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精益创业与新创企业微创新
多数新创企业不具备扎实的生产基础,精益创业模式所显现的需求导向性和资源约束性等特点决定了R&D能力、专利等指标难以成为衡量新创企业实力的选择。创新的多元化和精益创业的迭代性质使微创新逐渐成为新创企业的关注焦点,微创新将创新导向定位于用户需求的细微改变,主张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条件下强化对技术迭代和应用。微创新不再追求技术的创新性和完美性,而是更加注重用户需求的满足和市场结果。
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实践使微创新正逐步流转为一种与迭代相关联的创新思维与方式。微创新强调快速行动和不断迭代,以创造新的产品功效或发掘潜在用户,其不再坚守完美的创新设计,更在意创新速度,针对用户需求推出相应产品,在长期的交互反馈中打造愈加完美的产品,通过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在最少成本和最小风险的环境下开展多次创新。新创企业的微创新策略是对初始设计不断试错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迭代迅速求得最优解,使初始设计在迭代中不断优化。基于迭代的技术范式,采取“小而快”的创新策略,以最精简的原型和技术迭代进入市场,通过与用户的反馈融合实现对初始产品的冲击。早期诸如微信、支付宝和小米MIUI系统等一批互联网产品正是得益于此道,在不断试错、快速迭代与广泛渗透中实现用户群体的原始积累,在需求指引下,产品性能逐渐丰满,市场占有愈加广阔,使创业者更加在乎用户的参与价值,在循环中提升产品和创业绩效。验证性学习、试错机制与创新性的组合手段使创业者能够更好地配置已有资源,包括认知与学习过程,新创企业在产品的迭代试验中完成技术资源的匹配,既实现了微观创新的突破,又响应了用户的价值需求。故提出假设1。
H1:精益创业与新创企业微创新正相关。
(二)精益创业与组织迭代学习
新创企业往往面临组织资源匮乏、创新效率低等现实困境,精益模式向创业者提供了转型学习的天然样板,一方面在于精益创业所秉承的“构建—衡量—学习”循环框架推崇以极短的研发周期和较小的投资力度推出“最小化可行产品”,面向市场开展迭代学习,寻求创业反馈,缓解内部知识资源的供给压力;另一方面,获取初始产品的反馈数据后,在产品与市场之间不断交互传达避免了认知差异造成的资源浪费。精益创业是基于迭代设计的渐进式学习过程,每一次迭代学习均以用户的最佳价值体验为目标,打破了传统工业的产品思维。
Eric Ries认为“最小化可行产品”策略的实施有利于驱动用户行为,其直接目的在于吸引用户,增加同一批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用户群的融入与积累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并交互,促进了组织学习和产品开发,使创业者能够对用户资源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利用。首先,精益创业能够敏捷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使新创企业可以快速追踪、定位用户的需求动向,在响应过程中动态捕获新知识,弥补能力差距和分析学习,从而支撑新创企业跨越“不确定性”鸿沟,获取先行市场优势;其次,精益创业对市场反馈的寻求推动了信息的共享、匹配,使新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聚焦于价值共创,交互行为使新创企业以较低的成本付出获取用户反馈和知识资源,弥补了初始产品的资源劣势,使企业能及时对初始创意进行学习和修正;再次,交互学习过程使用户的需求动向进一步锁定,但新创企业的创新迭代不能被限定于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应勇于探索周边市场的需求动向,企业的迭代选择须将不确定性考虑其中,而试错学习能够有效应对未知性,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试验基础上减少不确定和挖掘市场机遇,在组织学习中试探用户的隐性需求和预期偏好;最后,精益创业为创业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经验,使创业者能够对未来市场的用户需求进行预演和客观评估,提高迭代学习的准确性和可预见性,可见精益创业的持续性能够帮助企业判别并探索预期资源,实现新创企业的持续学习与创新,持续学习也意味着新创企业价值的递增,使企业保持学习、持续创新。故提出假设2。
H2a:精益创业能够正向影响响应学习过程;
H2b:精益创业能够正向影响交互学习过程;
H2c:精益创业能够正向影响试错学习过程;
H2d:精益创业能够正向影响持续学习过程。
(三)组织迭代学习的中介作用
精益创业坚持“用户中心”和“迭代创新”的逻辑,通过与用户的互动、验证与迭代,逼近真正的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创业模型为组织的资源利用和创业机会捕捉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使企业在不确定创业环境下的资源约束问题得以缓解,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创业者及其员工在搜寻并响应外部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触发了组织的迭代过程。尤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探寻市场知识域以预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正演变为一种趋势。组织迭代学习的价值创造在于通过科学试错的方式积累和迭代知识,提出痛点假设并验证痛点假设,通过更精准化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定向人群,以不断缩小实际需求与解决方案的鸿沟。在对产品的定向迭代与持续学习中,新创企业需要通过“响应学习—交互学习—试错学习—持续优化”的路径循环加强对不同群体需求的锁定与判断,推动新一代产品面向天使用户群体,将迭代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如Grimes所指出,创业者与用户的互动激发了组织对知识信息资源的创新利用,资源的创新和有效利用形成了迭代基础,在与用户建立的长期市场关系中,开发出具有辨识度和新颖性的产品迎合用户的价值需求,使企业微创新在迭代中提升。“验证性学习”准则要求创业者实现对产品原始假设的检验与反馈,但无论是赢得竞争优势还是及时转型止损,企业都需要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持续迭代对产品和市场的认知,使企业在迭代循环中产出效益。故提出假设3。
H3a:响应学习在精益创业与微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3b:交互学习在精益创业与微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3c:试错学习在精益创业与微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3d:持续学习在精益创业与微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选择年龄大于1年但不超过8年的创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调查195家,剔除填答不合格的样本后,最终形成调查样本152家,有效回收率为77.95%。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有变量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变量测量均采用已有研究的成熟量表。
精益创业的测量采用Yang等的研究。组织迭代学习是新创企业通过响应、交互、试错与持续优化过程来实现迭代的主动学习过程,其中响应学习采用Narver等的量表;交互学习采用Ramani等学者的量表,测度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试错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测量借鉴Dou的研究。微创新参考叶文洁的量表。问卷整体共34个题项。
三、数据分析
(一)信效度分析
精益创业、响应学习、交互学习、试错学习、持续学习和微创新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07、0.915、0.871、0.892、0.950和0.911,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组成信度均大于0.85,说明维度题目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收敛效度保持在0.6以上,处于理想值区间,AVE平方根的值大于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在验证性因子分析部分,相较于五因子、三因子、二因子与单因子模型,六因子模型各项指标的拟合度(X2/Df=2.276,CFI=0.871,TFI=0.903,RMSEA=0.084,SRMR=0.066)最佳,表明各变量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 直接效应路径检验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路径检验发现,路径分析如图1所示。精益创业对企业微创新的直接效应显著,即假设1获得支持。精益创业对组织迭代学习机制的响应学习、交互学习、试错学习和持续学习均具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假设2得证,表明精益创业模式能够激发新创企业的迭代学习过程。响应学习、交互学习、试错学习对新创企业微创新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但持续学习对微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
直接效应的路径分析如表1所示,持续学习对新创企业微创新的路径关系(p=0.785>0.05)不显著,其余8条路径的显著性证明模型的中介效应存在。
2. 间接效应路径检验
间接效應的路径分析如表2所示,通过对间接效应的检验可知,假设1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响应学习、交互学习和试错学习的间接效应显著,95%的置信区间均不含0,说明组织迭代学习机制的响应学习、交互学习和试错学习在精益创业与新创企业微创新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持续学习在精益创业与微创新之间的间接效应不显著,其置信区间为(-0.060,0.079)。
四、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精益创业、组织迭代学习与新创企业微创新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精益创业对新创企业微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新创企业的精益创业战略有利于实现微创新。第二,精益创业对响应学习、交互学习、试错学习和持续学习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响应学习、交互学习和试错学习有利于实现新创企业微创新。第四,持续学习在精益创业与企业微创新的关系中未达成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持续学习贯穿于新创企业的创业轨迹,精益创业提高迭代学习效率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同时,持续学习所探索到的知识也存在较大的过时与错位风险,增加了企业知识的冗余和整合难度,从而对微创新形成阻碍。
参考文献:
[1]Furr N,Dyer J.The Innovators Method:Bringing the Lean Startup into Your Organiza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4.
[2]于晓宇.创业失败研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09):19-26+58.
[3]Ries E.The lean startup[M].New York:Crown Business,2011.
[4]Yang X,Sun S L,Zhao X.Search and execution: exami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 behind the lean startup model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9,52(03):667-679.
[5]叶文洁.企业微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05):20-32.
[6]Slater S F,Narver J C.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03):63-74.
[7]Ghezzi A,Cavallo A.Agil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Lean startup approache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0,110:519-537.
[8]金错刀.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0.
[9]Sarasvathy S 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02):243-263.
[10]冯文娜,田英杰,孙梦婷.同群效应下的响应型市场导向、组织惯例更新与制造企业服务能力[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1,41(03):37-52.
[11]Mansoori Y,Lackeus M.Comparing effectuation to discovery-driven planning,prescriptive entrepreneurship,business planning,lean startup, and design thinking[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20,54(03):791-818.
[12]Grimes M G.The pivot:How foun-ders respond to feedback through idea and identity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8,61(05):1692-1717.
[13]Narver J C,Slater S F,MacLachlan D L.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product suc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05):334-347.
[14]Ramani G,Kumar V.Interaction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01):27-45.
[15]Dou R,Zhang Y,Nan G.Iterative product design through group opinion evol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7,55(13):3886-3905.
*基金項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精益创业视角下的组织迭代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2020SJA135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诸葛凯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