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阳市新元小学 周海霞 ■山东省海阳市教育体育局 姜 萍
“学评教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将“教学目标”更正为“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陈述目标,以学生的视角理解目标。“学习目标”是“学评教一体化”的核心,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学评教一体化”实施的首要环节。在经过反复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评教一体化”学习目标的制定策略。
学习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新课标为我们的“学评教一体化”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以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例,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前,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找到了与本课相关的课程标准描述。“课程目标”描述:道德修养:践行以遵纪守法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法治观念: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责任意识: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课程内容”描述: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本课隶属于法治教育范畴: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掌握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法律常识。经过对课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及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懂得权利是有界限的,我们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滥用权利;树立学生的权利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认真分析课标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定位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权利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懂得遵守权利界限。生活中能维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知道权利是有边界的,任何人都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利。
再如: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一课,认真分析课标如下:
“课程目标”描述:责任意识: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健全人格: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上述描述提示我们:第一,要注意正确领会课标中“初步”“学习”“了解”等词的含义。要切实把握好课标的“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即可。第二,课标叙述较为宽泛,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并找准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课程内容”描述: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里,本课首先隶属于“国情教育”,课标中是这样叙述的:“初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同时本课也隶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课标中的描述如下: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整个学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绿色与环保”,并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环保,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通过以上对课标的精准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体会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有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美好意愿。通过小记者采访、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了解环境的变化、垃圾的处理途径等,提高归纳、概括、整理、提炼的实践能力。了解垃圾对生活的危害,了解几种变废为宝的方法。
结合教学实例,我们认为,认真分析课标,便可准确找到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素养落脚点,只有从核心素养出发,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教材是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采取的是图文结合的方式编制的。制定学习目标之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要素,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其在单元中的位置和价值,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找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同时也要将教材与生活相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融合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中国有了共产党》是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分题中的第一框题,在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六课内容按照时间脉络,再现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清晰地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过的艰难历史进程,歌颂了仁人志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内容及其价值:本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正文、活动园、阅读角及阅读链接四个要素。正文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李大钊、中共一大的召开、井冈山道路及井冈山精神,旨在让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活动园一讲述了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活动园二由两个问题构成,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弱国无外交”,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活动园三通过油画展现了南昌起义的历史画面,并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旨在让学生了解南昌起义与八一建军节之间的关系;活动园四以油画和实物的方式展示了朱德的扁担,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阅读角一讲述了“一大”转移会址的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红船精神”;阅读角二《八角楼上》讲述了毛泽东的故事,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阅读角三《井冈山会师》意在使学生认识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意义,领略毛泽东的军事家风范。相关链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党旗党徽,了解其象征意义,培养其政治认同感。
通过上面对教材的透彻分析,我们便可以准确定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感悟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通过查阅资料、讲述故事、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重要历史事件及其意义,了解李大钊、毛泽东等伟大历史人物。
“学评教一体化”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尤其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是以生活指导行为为根本目的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才能找准学生学习的原点,才能找到学生突破的支点,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顶点。
例如:在教育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分题中的第一框题《这样真精神》一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就进行了如下的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一年级学生大多6、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持久性。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一年级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我们有精神”的内涵,在他们的认知中,坐得端正、声音响亮、穿戴整齐就是有精神的表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家长的要求不同,各个班的教师要求也不尽相同,甚至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不一样,有的人说话声音响亮,有的人习惯唯唯诺诺;有的人一向穿戴整洁,有的人则每天邋邋遢遢;有的人在学校表现较好,回到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综合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对“有精神”的内外一致性的理解有困难,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并不容易,要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及责任意识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有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课题的含义,并在生活中努力做到“时时处处有精神”。
通过分析学情,再结合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教师就能合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懂得有精神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愿意从一言一行做起,做有精神的小学生。能从坐立行走、仪态仪表、日常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了解“有精神”不仅指外在,而且包括内在。初步掌握坐立行走的相关要领。
综上所述,课标、教材、学情是教师在设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目标过程中的三大核心要素,课标保证了学习目标的科学性,教材使学习目标更准确,学情则让学习目标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