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璐
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指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幼儿常常被生活中处处渗透的科学现象所吸引。例如,他们喜欢水,只要遇到水,他们总能玩出花样来。下雨天,他们乐意与溅起的水花玩耍。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借助幼儿对水的热情和好奇心,开展“雨中漫步”“颜色变变变”等和水有关的科学探索活动。在“雨中漫步”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下雨天有组织地带领幼儿穿上雨衣、雨鞋,撑上雨伞,听一听雨拍打在雨衣上、伞上的声音,看一看雨落在树叶上的样子;教师还可以让雨水滴入准备好的杯中,让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水的好奇心。
幼儿年龄小,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教师和家长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激发幼儿的潜能。例如,在活动“摇一摇”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尝试、感受、聆听和对比,辨别音色。当幼儿的探究兴致被调动、已有的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好奇心时,教师可以合理地引导幼儿选用不同的容器,如薯片罐、饼干箱、鞋盒、易拉罐等,让他们体验不同容器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此外,科学活动还注重探索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教师还可以将同一种类的东西放在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种类的东西放在同样的瓶罐中,将不同重量的东西放在同一瓶罐中等等。这些不同的尝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幼儿将不同的探索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又如,在集体教学活动“我知道的布”中,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周边超市、服装店,观察、了解生活中的布,然后将自己喜欢的布样带至幼儿园,并向同伴展示。幼儿面对形形色色、材质各异的布时,对布的兴趣油然而生。
在幼儿和材料的互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不但为幼儿提供了各类实物,而且准备了纸和笔,指导幼儿细心观察各种物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引导幼儿用“↑”代表物件浮在水面上,“↓”则代表物件沉在水底。又如,在“品尝大会”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品尝不同食物后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感受,可以用“笑脸”“哭脸”等表示自己的情绪,还可以用“星星”的颗数表示自己喜欢的程度等等。
给予幼儿充分的互动时间,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或粗暴干预幼儿的探索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陪伴在幼儿周围,观察幼儿、聆听幼儿,并安排相应的等待时间,让幼儿充分尝试与探究,尽可能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在设计活动环节时,教师可以增加预设环节,安排好各个环节活动的时间,确保活动有序推进。例如,在“电动玩具城”活动初期,教师和幼儿探讨家中的电动玩具,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约定的时间内,幼儿带来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如小汽车、坦克、转盘等。不过,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在部分玩具的电池上“动了手脚”,将部分玩具的电池或卸下一节,或正负极颠倒,为第二天的活动做铺垫。在活动当天,当幼儿跃跃欲试时,教师直接从游戏入手,让幼儿自由选择结伴玩电动玩具。教师通过仔细观察,捕捉到幼儿在探索中的反应,有的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电动玩具;有的幼儿发现玩具无法使用,就用已有经验进行“维修”;有的幼儿不知道问题出在电池上,就向教师求助;有的幼儿发现电池装错了位置,便及时纠错。
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幼儿与生活对话,在实际生活中推进科学教育,提升幼儿科学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