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晓芳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爱探索、爱想象,也爱涂涂画画、剪剪捏捏。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手的触觉仍是他们接触生活、积累经验的重要方式。超轻黏土触感柔软细腻、色彩丰富、可塑性强,玩黏土过程中的抓、揉、捏、搓、压、印等技能的运用,能够满足幼儿的触觉欲望。
在幼儿园黏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往往难以被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材料提供、教学策略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方面,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材料单一。教师只给幼儿提供黏土和常用的丸棒、齿刀等常用工具,且作品都是做在泥工板上。面对一包包黏土,幼儿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因缺乏创意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兴趣和热情难以激发出来。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对幼儿黏土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观察、反思,缺乏对黏土教学评价重要性的认识。有的教师不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客观地评价幼儿的作品。有的教师会因幼儿完成作品的时间参差不齐,而直接放弃评价这一重要环节。
幼儿具有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征,其黏土创作的热情需要教师用巧思去发现、去创造。在幼儿创意黏土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不同的材料背景,满足幼儿的多种创作需要。
色彩在视觉空间、心理倾向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幼儿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例如,对于在木板刷上精心调和过的蓝色调天空背景色彩,小班幼儿可以塑造太阳、云朵、星星、气球等简单形状的事物;中、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天空中的飞鸟、热气球、星球、宇宙飞船等一些复杂事物的创作。面对在纸盒中营造绿色森林系的背景色,小班幼儿可以创作树叶、果子等;中、大班幼儿可以根据想象,创作森林中的小兔、蘑菇、大熊、木屋、花朵等,并且能够从平面造型过渡到立体造型。
新奇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幼儿,而普通的泥工板常常难以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新的情境能够点燃幼儿的创作热情。例如,教师用卡纸、纸盒等加工成鱼缸,幼儿塑造各种各样漂亮的小鱼放置其中,画面定格为美丽的水族馆。多变的情境引发了幼儿的创意想象,为幼儿黏土创造增添了乐趣,给幼儿以美的享受。
对幼儿来说,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创作的肯定和激励,每个幼儿都希望通过作品展示自我、彰显个性、增强自信。例如,教师提供干净的玻璃瓶和各种造型的酒瓶,请幼儿用黏土装饰成漂亮的花瓶,与幼儿一起捡拾树枝、蒲公英、发动家长收集菖蒲、芦苇等自然物,插在花瓶中放置在展示柜;提供管状线筒、水管,请幼儿用黏土装饰成具有特色的立柱,在透明展示盒摆放展示;提供大小不一的泡沫球,用黏土创意成水晶球,作为送给朋友的礼物。作品的完美呈现在增强幼儿成功感的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深入幼儿的生活,利用绘本、故事、户外活动等主题元素,因势利导,从幼儿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黏土活动的内容。例如,在小班“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中,幼儿非常喜爱绘本《蚂蚁和西瓜》,教师借机鼓励幼儿用黏土创意表现蚂蚁、西瓜、梯子等,发展幼儿团、搓、压等技能,稚拙的作品展示让幼儿格外欢喜;在大班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中,教师带领幼儿实地参观种植园地,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蔬菜的外形特征。然后,运用揉、搓、捏、切等技能,进行黏土创作,做出蔬菜的造型。
游戏是以操作为主要途径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幼儿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方式。将黏土作品引入游戏活动环节,能够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黏土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例如,教师建议幼儿扮演快递员或外卖小哥,将他们在美工区制作的“披萨”“月饼”“烤串”“糖果”等各种食物,推销到“美食店”和“小超市”,将美工区与社会性区角联动起来。一方面,发挥幼儿黏土作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促进幼儿的角色扮演能力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将幼儿的黏土作品多肉植物、小瓢虫有选择地投放到自然角,吸引幼儿去自然角欣赏,和同伴交流。
观察与分析过程能让教师静下心来,解读幼儿在创作活动中的发展状态,从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做到“放手而不撒手”。才思敏捷型幼儿善于把握事物的细节特征,并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大胆创作。为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羞怯胆小、散漫型幼儿,教师可以用伙伴的身份,邀请他们共同创作,并适时给予帮助,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先让幼儿介绍作品,互相欣赏、讲评,然后再整理、提炼,点出作品的独创之处,激发幼儿联想,拓展幼儿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别人,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让幼儿从评价中逐步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独立地看待问题,懂得尊重别人。这种自我表述和互评的方式,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品质,激起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块块黏土,在幼儿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他们把想象融入小泥块,将心中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在指尖变出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形态丰富的黏土创作,为幼儿美术活动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艺术需要创新,教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且喜爱的活动形式,引领幼儿发现艺术世界的多姿多彩,带领幼儿进入更广阔的创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