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改革探析

2023-08-05 11:15陈一凡
科教导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材心理

陈一凡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4)

当前,社会节奏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不断变革。2022 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风险指数较高,在18~24 岁年龄段,抑郁风险的检出率尤为突出,高达24.1%。这些数据表明,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要高度重视[1]。为此,早在2017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国家便已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2]。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体现,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进入21 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使得新媒体逐渐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主的文化传播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网民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存在使用互联网时间长、高度依赖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媒体类型多元化等特征。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一些即时通信类、社交交友类软件,如微信、QQ等;此外,还有一些高频使用的软件如抖音、小红书、微博、B 站、知乎等,主要涉及的社交媒体功能包括娱乐消遣,兴趣交流互动和分享个人生活、观点等。大学生群体也更习惯于从这些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获得生活、技能类的知识[3]。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推动高校对教育手段进行改革,使其更数字化、智能化[4]。因此,高校也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成果应用于实践。而现今以多媒体为主的传播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选择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播格局更加开放,话语环境更加自由,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同时这也是课程实践需要做出相应创新变革的关键契机,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

因此,如何根据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新变化,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积极推动融媒体技术加入课堂学习,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融媒体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数字化与纸质化融合的融媒体新业态教材,将融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也逐渐成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潜在途径。教育部也随即提出,要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5],融媒体教材应运而生。顾名思义,融媒体教材就是在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数字媒体相融合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形态教材。在利用不同媒体的互补优势,全面介绍学习内容,实现良好教学互动的同时,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展示教材内容,服务教学过程,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6]。随着高校教学形式的多变(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微课等),以及建构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需求,融媒体教材能够适用于不同方式的课堂教学,在提升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效率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共享的方式,将师生融入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融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丰富、内容实时更新、方便教学使用等特点,在方便教师以多元化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够突破传统授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颇有成效。

因此,将融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重点在于结合多元化的媒介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亟待解决。

2 融媒体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面临的挑战

2.1 如何更好地体现课程与院校特色相结合

以本校为例,本校是围绕体育学建设专业的高校。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是以运动技能训练、参与各项比赛为主,文化课为辅。这样的成长背景导致其从心理上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较低,个人意识较强。这样的特殊性导致其心理状态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别。例如,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社会容易对其产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或误解。“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诸如此类的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损,引发自卑等消极情绪。同时,因为竞技体育的特点,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也极易产生挫败等负面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以此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贴合度。此外,体育院校的学生还可能出现注重个人运动技能的训练,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的注意力不够等现象,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做出更改。

2.2 师生素质与融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能否有效平衡

融媒体教材不只是单纯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还应该具有可访问性、可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水平,需要高校提供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拥有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以及师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7]。信息素养是对信息化社会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融媒体时代下的教育模式需要师生对于信息技术手段有一定的掌握。尤其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要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之中做到会用、常用、善用的信心与决心,这些改变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师生应建立起在实践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理念与习惯,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教程培训,帮助师生培养信息素养,这样既能增强信息素养培训的实效,也能更好地推动融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8]。

3 融媒体技术与心理健康教学融合的途径

3.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1.1 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体育”院校特色

结合院校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合体育的元素,设计与体育及相关专业学生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有效教学,以此推动学科建设与学生的专业特征相适应,使得教学活动更贴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需要。将体育专业学生共性和特有的心理困扰问题与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解决学习、训练中出现的心理困扰的方法。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可以利用情绪调节相关的理论知识,从心理放松等角度缓解学生烦躁、郁闷等负面情绪,对其可能出现的消极行为进行预防或干预;当学生出现比赛失利等状况时,教师可以从改善自我认识、提高心理技能等角度,帮助学生重塑自信,从乐观、积极的角度看待比赛成败。

3.1.2 翻新教材案例

以原有纸质教材为基础,结合融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根据原有教材的相关心理问题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心理剧、配音秀等形式身临其境地体验相关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过的实际情境,举一反三。最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心理问题如何解决的科普视频脚本创作,交由专业技术人员呈现设计好的科普视频,供学生在日常学习或训练生活中观看、实践。

3.2 灵活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

3.2.1 建设课程公众号平台

教师可以在平台中上传优质的心理健康自测题库资源和后期制作的科普视频,以二维码、小程序等形式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或自测,提高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参与度。学生在监控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同时,也方便教师追踪教学效果。

3.2.2 巧妙利用平台功能

教师还可以开放匿名树洞等功能,学生可以匿名投稿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教师在了解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解答,保证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同时,对于一些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指导与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实际应用价值。

3.3 建立多元化、可追踪的教学评价指标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认识、心理调适及心理发展等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封闭性考核方式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向实际应用能力的转化程度。而在学期前和学期中段、学习结束后,通过施测SCL―90、SAS、SDS、情绪智力等心理健康相关问卷,能够准确考查学生在教学前、中、后段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情绪变化、情绪调节等水平,同时也便于教师追踪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效果。

此外,除了利用传统的问卷法收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反馈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平台收集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相关推文、科普视频以及心理自测资源题库的点击、观看和使用频率等侧面指标,以此考查融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利用程度和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这些均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指标。

4 结论

在融媒体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必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前进。唯有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将融媒体技术合理有效地融合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探索融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模式,包括课程导入、翻转课堂、课后总结反馈等环节中的积极应用,也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稳步提升,最终为祖国的未来插上茁壮的翅膀。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材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