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基于驻鲁高校样本分析

2023-08-05 08:34
科教导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就业观毕业生院校

吕 洪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2023 年应届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1158 万人,企业招聘困难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山东省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的省份之一,2021 届山东高校毕业生66 万余人,2022 届高校毕业生79.5 万人,2023 届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80 万,位居全国第三。为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山东省发布《关于开展2023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的通知》,确定2023 年在全省统筹开展15 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迈上新台阶。驻鲁“双非”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单单是涉及某个地区的事情,更是整个国家“双非”高校的一个缩影,调研分析“双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据此找出解决对策,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于完善山东省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1 驻鲁“双非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

笔者在研究大量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聚类分析的原则,分别从驻鲁“双非”院校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就业意向、就业认知、就业服务等多角度形成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式,按照尊重学生隐私、群体随机抽样的原则通过问卷星程序进行问卷填写收集。针对山东省内2023 届“双非”院校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3000 份,有效填写2911 份,有效率97.03%,调查面积相对较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驻鲁“双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2 驻鲁“双非”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2.1 就业盲目从众,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众多的被调查者中,有高达61.79%的学生选择考研深造,19.03%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8.6%的学生选择国企、事业单位,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或者私企。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双非”院校学生半数以上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多数同学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面临选择发展方向时,往往选择社会较为认可的途径,如考取研究生、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企业只选择应聘央企、国企,做选择时往往忽视自身的兴趣[2],而时至今日公务员考试已然成为全国公认“竞争最激烈的考试”,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跟风考研、扎堆考公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在就业去向方面,想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学生占14.59%,想留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据49.72%,而选择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仅占8.58%,一定程度反映出应届生缺乏扎根基层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2.2 对自身专业认知度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在众多的被调查者中,仅有26.08%的应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了解,而了解不多的学生占68.02%,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度较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和职业规划课没能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35.34%的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系统的规划,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与相应课程的不匹配引发的矛盾较为突出;在应届生面临的就业困难调查中,占比最高的是普遍反映对企业招聘岗位了解不够,达到69.27%,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很难下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就业的意愿,同时自身能力不足、工作经验缺乏等也是比较突出的就业困难。

缺乏实习经历的被调查者占48.54%,而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中,实习经历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占40.74%。在就业求职过程中,一名优秀的求职者展现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打动面试官的重要因素,而这些能力和素养需要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断积累沉淀。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达到非常满意的仅12.57%,满意的占41.39%,感觉一般的占38.65%,不满意的也占7.39%,就业服务任重而道远。在就业服务建议上,提供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占54.38%,而提供就业指导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也需求迫切,分别占51.94%和24%。

2.3 择业期望值较高,功利主义思想较重

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1.69%的同学最先考虑的就业因素是收入和福利,其次是个人发展机会,占21.56%,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同学把金钱视为就业的首要目标,过度偏向“唯金钱论”的错误思路,使择业变成了利好分析、择优权衡的利益游戏[3]。而调查问卷提到,如果国家大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被调查的应届生中对于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均未表现出更多的热情,西部计划的选择者更是低至5.3%,选择参军入伍的同学也仅仅占9.47%,反映出很多同学对基层就业的偏见,缺乏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没有将自身价值的发展与国家的迫切需要相结合。

3 驻鲁“双非”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机制+政策导向,开拓高质量就业新领域

第一,完善机制拓宽就业创业之路。在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机制的同时,更要重视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优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当前国际形势动荡,经济压力增大,就业矛盾凸显,西方国家的无理制裁更是让部分产业的发展“雪上加霜”。纵使大环境“风萧萧兮易水寒”,但政府需要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大力稳经济、保经济、促经济,只有“蓄水池”做大了,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双非”院校学生就业之“渴”。

第二,政策导向舒缓大学生就业之困。面对重重考验、挑战不断的就业困局,要用政策的“红利”去引导释放“双非”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压力,针对重点群体、特殊人群做实帮扶工作,将就业的“红包”真正发放到需要的学生手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缓解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实现了大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扶上马,送一程”[4]。

3.2 产教融合+畅通信息,用活校企互动新模式

第一,产教融合激发大学生就业新潜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不能仅仅靠学校教学层面的说教,新时代必然需要与社会实践深度产教融合。用人单位利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就业体验等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学习成长的锻炼机会,有效消除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就业方向,帮助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通过产教融合,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缓解大学生踏入社会时的迷茫与恐慌。

第二,畅通信息营造大学生就业新环境。首先,完善“双非”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大学生就业信息,“双非”院校在师资力量、政府支持、社会帮扶等诸多领域与高水平大学存在差距,信息的不对称在大学生就业上造成了诸多影响,要加强就业环境的监督管理,畅通就业渠道信息的分享,减少道德风险[5]。其次,用人单位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合理合法合规的选才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双非”院校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落实同工同酬制度,减少诸如年龄、性别、婚育、地域、学校等隐性歧视情况,营造开放、平等、自由的就业环境。

3.3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立好大学生择业新标准

第一,提升职业规划课程的贯穿性和时效性。高校需要对职业规划课程给予高度重视,从入学起就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围绕就业开展系列课程,增加“双非”院校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学生生涯发展,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同时,兼顾大学生鲜明的差异性和时代性,因材施教,紧密结合时代的变迁、就业形势的改变来调整职业规划教育,摒弃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就业理念,适当鼓励学生灵活就业,比如新兴的视频剪辑师、直播带货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协调中对正确的就业观产生情感认同。

第二,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持续性和层次性。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大一入学至大四毕业持续性加强对就业理念的培训,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融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就业前景、就业现状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秉持差异化、人性化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服务,引导“双非”院校学生适当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减少因自身定位偏差而引发的“缓就业”“不就业”“非编制国企不去”等误区,人力资本是大学生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将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至提升自身素质上来[6]。

4 结论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热点民生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文对驻鲁“双非”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总结分析近年来学生就业意向的变动情况,探讨“双非”院校学生就业发展的新思路,对驻鲁“双非”院校学生的就业观研究具备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囊括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心态、求职方向、目标薪酬等因素,同时对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提升“双非”院校本科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难题,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涉及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就业环境、高校培养人才过程等众多因素的联动影响,进而本文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维度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为新时代大学生构建理性、科学的就业观提供现实依据。大学生就业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在整个学生生涯中持续地修正、发展,以此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加明晰,就业态度更加端正,就业方向的选择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业方式和渠道也实现多元化,倚靠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多方论证、系统研判、全面统筹,为“稳就业、保就业”打造一整套“就业组合拳”,从而找到提升“双非”院校学生竞争力的突破口,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观毕业生院校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