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2023-08-05 08:34
科教导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法治思政法律

王 雷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23)

大学生是公民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先锋,其是否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具备更高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水平,关乎依法治国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度和广度[1]。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作为提高青年群体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法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养成信仰法律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教育实效性提升为视角,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进行研究。

1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现实诉求

首先,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关系着依法治国的走向、深度和持久性,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与否[2]。大学生理应自觉树立法律权威,成为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典范,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发挥先锋作用。其次,法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院校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实现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进一步以青春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由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有序开展、稳步推进,不断提升育人成效和成果。

2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2.1 高校对法治教育实践不重视

大学生的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识、法治行为,最终都要落实于法治实践[3]。然而从法治教育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法治教育以缺乏技能训练的理论模式为主,倾向于法律知识的传播与推广,重法律知识和条文宣传,局限在法治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不够全面,对大学生用法的基本技能培训不足,忽视法治技能的场景应用。这易导致大学生对法治教育产生空洞、无趣的刻板印象,对法治带来的定国、安邦、惠民的效果感受不深,且存在法律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应用法治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难以掌握实用的法律技能。此外,在内容上存在形式漂亮但内容空洞的问题,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对学生的调研分析不够,仍旧延续课程批量化制作思路,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他文化融合不深,与学生法治教育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2 高校法治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让法治教育更具选择性,这是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实践性课程体系,还需要建设法治文化,筑牢青年学生的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法治教育形式化、短期化现象屡见不鲜,部分高校对普法宣传、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给予法治教育足够的重视,法治教育氛围不够浓厚,课外支持力度不大;部分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现实公共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法治文化教育零散、规模小,仍将法治教育局限于教室内,缺乏长效、常态的校园文化环境映衬与浸润,整体校园法治教育影响力较小。

2.3 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法治教育常被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与其他学科相比不受重视,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师资配备等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亟待专业化、体系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学时被压缩、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欠缺充分的时间以及正式的身份认可,而一部分高校把法治教育作为思政课程或者思政课程的延伸活动来对待,缺乏学科课程重视意识,也由于课程学时少、课程学习评价占比小等因素的影响,与法治教育的关系日渐淡薄或出现壁垒[4]。

2.4 高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专业性有待提高

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法治教育为非正式课程,且多由思政教育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执行,这就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往往由思政课教师执行,一部分高校没有专门负责法学教育的教师队伍,在数量和比例上尚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此外,思政教育的特殊属性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实施法治教育时,往往会面临法律条文不懂、法律技能不会应用、法律知识零碎等问题,专业知识的局限,专业技能的缺失,使思政课教师难以有效指导法治教育开展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有效规范整个法治教育体系组织、目标、内容、方法,进一步导致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不能够较好地给学生提供课内课外高质量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机会,组织、策划、落实法治教育的能力比较薄弱,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

3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 学用并举,落“实”法治实践教育常态化行动

大学生法治教育只有充分调研并尊重学生在法治生活、实践、理论学习上的真实需求,坚持贴近生活、突出重点,处理好重点宣传与广泛宣传、法治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发挥作用,使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由此,一要打破以宣传栏、专家讲座等主要模式的校园普法宣传形式,在大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上下功夫,在大学生常态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上下功夫。推出拒绝校园贷专题活动、“法律进社区”、旁听法庭公开审理、宪法微视频征集、法律知识云问答等特色活动,运用法治观影、主题征文、知识竞赛、防范校园电信诈骗演练、主题班会、社区法治教育基地、模拟法庭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建设法治校园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法治教育由单纯的理论灌输,变得生活化、趣味化。二要结合当前社会高发的违法犯罪类型,围绕学生学法需求,列举现实事例,将《民法典》《国家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法律内容纳入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从实际出发,围绕国家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心理健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范校园欺凌、防范校园电信诈骗、网络安全等开展宣传教育,以反家暴、禁毒防艾、防邪反邪、扫黑除恶、电商纠纷处理、就业权益保障等为切入点,结合电信诈骗、校园欺凌、危险驾驶、网暴等案例深入浅出地宣传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行为后果,以及预防和制止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方法和救济路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觉学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以预防电信诈骗为主题,与法学院联合打造“电信诈骗虚拟法庭”,组织学生“零距离”旁听庭审,“沉浸式”体验司法氛围,并通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程序,让青年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社会危害、法律适用及定罪量刑等方面有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肩并肩”共筑安全防线。

3.2 守正创新,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理解法治内涵、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由此,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坚持“动”“静”结合,持续拓展普法载体,凝聚法治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聚焦环境育人,重视学校食堂、大礼堂、宿舍、教室、图书馆、林荫道、花园等实体公共空间的法治教育功能发挥,通过现场宣讲、张贴海报、电子屏滚动播放、设立宣传栏、建设法治文化小公园、设置展板、描绘主题墙画、发放宣传材料、表演法治情景剧、拉设横幅等方式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另一方面,也要聚焦网络空间,积极整合普法资源,创新普法载体和形式,培育法治流动课堂。具体而言,开发设计以大学生法治教育为导向的短视频、音乐曲目、动漫形象、微信表情包等普法文艺产品,在学院微信公众号、校园官微官网、班级微信群等网络空间内提供思想引导、法律咨询,定期推送普法教育专题片、原创普法微视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保障自身权益的暖心小贴士等内容,开辟法治知识宣传专栏。

3.3 建体立制,推进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化

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化,既能够解决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又能够实现法治教育长效化,让大学生对法治教育形成一种随时关注、动态跟踪的学习态度,更为完整系统地掌握法学理论与技能,深化其对岗位、专业的认知。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体系的优势,围绕法治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协调发展,形成一套既具有法治教育特色又适应大学生法治教育需求的课程设计开发标准规范和控制程序,开设法治教育选修或专业课程,回应大学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兴趣点、法治生活的困惑处;二要借助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寻找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大学生立德树人、就业创业、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契合点,丰富法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涵,在专业教育中适当加入与所属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建立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衔接、互相成就的教学体系。例如对于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将教育法、教师法的普及带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5]。

3.4 多元融合,发挥不同主体的联动作用

法治教育离不开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强、品德高尚的法治教育队伍。要充分利用高校法治教育与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学院专业教师、法学研究工作者、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法学博士等主体与思政教师的联系沟通,帮助思政教师破解法治教育实践难题,强化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着力增强思政教师法治教育议程设置能力、理论阐释能力、实践养成能力,提升思政教师的法治教育意识与能力,培育一批既懂大学生法治需求、法治教育,又熟悉法律体系、法治实务的法治教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依托法学学科资源,为青年大学生配备“贴身法律参谋”,成立“法治宣传轻骑兵”“辅导员法治指导团”“大学生志愿宣教团”“大学生法律指导中心”等组织。要与法律实务部门开展交流与合作,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选任条件、规范管理、教学配合等配套措施,吸纳校外优秀法律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警察等法治工作一线人员加入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通过产学研、校检合作、结对共建等形式,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开展主题讲座、课程教学、学术报告、实务辅导等法治教育活动。

4 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现实诉求,一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助力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二是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现阶段,对法治教育实践不重视,法治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专业,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现实因素。因此,高校应通过学用并举、落“实”法治实践教育常态化行动,守正创新、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建体立制、推进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化,多元融合,发挥不同主体的联动作用,改进完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法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