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晖
英语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随着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陈则航、王蔷、钱小芳2019)。九年级学生面临多项学业考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资源零碎、学习过程浅表等问题,制约了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研究旨在聚焦四个核心素养生长点,即听说兴趣生长点、写作兴趣生长点、品质品格生长点、经典阅读兴趣生长点,构建目标明晰、资源优化、过程深入的核心素养发展路径,促进学生在思考中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彰显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之间的关联及迁移转化。
听作为语言输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积极地接收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听力理解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听的技能可以促进其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化身story teller,不拘泥于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抓住他们听说兴趣的生长点,讲述其感兴趣的故事,引导其参与听故事活动和深度交流(吴诗玉、马拯2012),从一个故事生长出另一个故事。故事的来源不囿于教材、作业、试卷。
例如,教师由学生阅读作业中一个有关宠物狗的故事引申出一段热门网络视频内容,并用英语进行讲述。视频中的宠物狗机智阻拦小主人靠近水池并用嘴叼出落入水中的皮球还给小主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又培养了其听的兴趣。又如,教师由学生刚完成的“烹饪”主题的阅读作业切入,讲述选自《西南联大英文课》的故事A Dissertation Upon Roast Pig。故事涉及过去时态和被动语态的运用,讲述了孩童玩火焚毁房屋这个灾难性事件促成了人类烹调史上一项伟大的发现,人类初次体验烧熟后猪肉的美味从此结束生吃肉食,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程。故事的新奇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听课及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兴趣。教师通过讲述故事连接学习与生活,使学生直面真实生活。教师在讲述故事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复述故事梗概,并确保大部分学生有效参与听的过程。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随时磨练学生听这项理解性技能,还可以借机训练其说这项表达性技能。在九年级学生阅读了一篇有关my most unforgettable memory 的文章后,教师结合核心话题,续接基于学生视角的语言输出任务,鼓励他们即兴用英语说各自小学时最难忘的事。学生借机讲述了自己曾经在社会实践基地睡错床铺、盖错被子等事经历,锻炼了用过去时态叙述自身经历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了说的自信。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纠正一些“中式英语”。在学生思维散乱或“卡壳”时,教师及时追问,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接续说的思维,引导其层层思考,理顺表达的逻辑性,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教师通过机智的教学行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化难为简的追问,能避免课堂氛围尴尬。
在学生说完具有时新性的真实生活经历后,教师引导他们梳理、整合、概括、补充故事信息,并进行完整的故事复述,通过交流、讨论等互动活动检验他们听的效度,引导其在探究故事内涵的过程中建构意义,实现听说联动和整体输出。
写作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智力活动过程,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复杂心智活动。学生的写作过程常常伴随不同的认知活动和策略运用,整个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闪烁着创新、综合、实践的光芒。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真实语境,学生的写作表达动机不够强,甚至对写作有抵触心理,觉得无话可写,无法高质量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往往告诉学生写什么(what)、怎样写(how),但很少告诉他们为什么写(why),导致其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模式化,缺乏真情实感。“人与社会”的主题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充分挖掘“人与社会”的主题意义与内涵,寻找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艺术、体育等的魅力,关注社会进步中存在的问题,在品味和关注中创设自然的写作环境。
教师抓住恰当的教育时间节点和契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开展英语课庆中秋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请英语语音语调比较准确的学生朗读翻译名家林语堂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水调歌头》译作,传递译作中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幸福的情感。当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诗作以另一种语言形式被演绎时,学生感到新奇,不禁赞叹。随后,分发给学生空白的明信片,引导他们进行“中秋节”主题英语诗歌创作这一微写作任务初体验。学生饶有兴致地现场即兴创作,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英语诗歌作品,并和教师一起点评、鉴赏了各自的作品。经过亲身实践,学生愈发觉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深厚内蕴,凝练的字句总能准确表达出对世间万物的真切情感,大大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锻炼了用英语推敲、斟酌的创作能力,并在创作中发现了语言运用的不足之处,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进行了自我修正和提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英语优秀作文和句子等方式不断激励学生提升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微调写作要求,帮助学生减轻写作时的心理负担。
立德树人是英语课程的精神根基。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还是培养品质品格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活动关注意义优先。阅读文本的主题是文本的核心(程晓堂2018)。教师不应忽视阅读文本的主题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育人道理和教育意义,应让学生整体体验和理解阅读文本的意义。阅读本身是交流,有品质的阅读能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更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方式和更美好的阅读学习体验,促成其良好品质品格的形成(王蔷、钱小芳、周敏2019)。优质的阅读文本蕴含寓意深远的主题——生死、友情、承诺、帮助、希望,在很多方面给予学生深刻的启示,帮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擦亮心灵深处的光彩。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文本的隐含意义,有助于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刘道义2018)。积累阅读作业文本中的经典哲理句段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品质品格的培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开展单一语篇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例如,在阅读作业文本中涉及“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这一人生感悟的句子时,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珍惜当下(Catch the moment)的意义,努力过好每一天。
除了挖掘学生手头文本中的经典哲理句段外,还可以适时适度地增加“看”的环节,引导其放眼全球、社会,反观自我内心。相较于听,看创设了更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使学生可以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途径获取信息,感受语言使用的真实氛围和交际目的。在选择看的资源时,教师应将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放在首位,让资源有效地服务他们。
比如,在学生学习“自信”主题的阅读作业文本时,教师增加了看的环节,引入近百年前一位中国男孩自信用英语介绍中国,打破西方刻板印象的珍贵影像资料,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再如,在学生学习涉及“母爱”话题的自传选段阅读作业文本时,教师引入了《妈妈之歌》(The Mum Song)视频,并提供了完整的歌词视频,展示日常真实的全人类的母亲形象,帮助他们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与母爱的深重。
单一阅读文本教学的局限性在于文本输入量不足。教师围绕一篇文本开展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单纯“问答—查找阅读细节”的活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借助视频提供的话题和语言情境,围绕核心信息进行精要的交流和讨论,拓展了学生看问题的视角,丰富了课堂内涵,延伸了课堂边界。教师应迁移外化原有的文本主题意义,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在英语学习中实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获取多样化的品质品格榜样,运用和调试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应通过对阅读作业文本主题意义探究与迁移创新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的关系,让他们参与自我发现、自我理解与自我成长的体验过程,在不同的思维与文化碰撞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阅读教学仅以找到阅读题的正确答案为路径,学生的思维将逐渐变得僵化、模式化,将无法适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考试测评。
学习资源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料”,是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食粮”。不是输入量越多,输出质量就越高。在英语课程资源的选择上,应侧重体现积极价值取向的素材,突破教材的限制,合理建构课程资源,与教材相辅相成,兼容并蓄,和谐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对阅读文本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上限。对文本的研读不仅包含对文本语言特点、内容、文体结构等浅层信息的识别,还包含对文本主旨、作者观点态度等深层信息的挖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鉴赏、评价、分析。教师应为学业繁重的九年级学生优选阅读作业篇目,舍弃一些立意过于狭隘的语篇,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丰富阅读教学选用语篇类型,提升其作业品质和效果。重点关注和指导优秀阅读篇章的精读,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阅读主题,帮助学生深入阅读,促进其提升阅读积极性与兴趣。比如,在九年级学生完成涉及《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原著开篇文段的阅读作业后,教师引入用英语介绍青年盖茨比的作息表,展现青年盖茨比自律、上进的特质。再如,在涉及《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原著开篇文段阅读作业任务后,引入对作品内容及写作风格的介绍。学生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类的经典作品略知一二,经过新视角的启蒙引导,能产生更强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启发学生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挑出优秀阅读篇章的核心词汇、句段,让他们诵读核心句段,为写作积累素材。
九年级是学生语言感知提升和能力飞跃的关键期。语言知识的内化、语言能力的提高、语篇文化内涵的捕捉和鉴赏、学习技能的感悟与提升、对现实世界深刻的理解是促成九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学以致知”的共生体。教师要高度关注学习的有效发生,充分考虑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并思考自己除了传授给他们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否帮助他们在学会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修养品格,更好地理解世界,更顺畅地完成初高中衔接,走向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