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彦奇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开始聚焦核心素养,重视思维品质培养,为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育人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枯燥乏味,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其综合语言技能的拓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在推敲、辨析中产生对问题的新见解,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激发其思维动机,培养其阅读自觉性,提升其综合能力。然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目的。
思维品质指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而获得的心智发展,在智力活动和思维活动中体现为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品质的提出为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指导。学科能力结构离不开思维品质的因素(林崇德2005),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又要重视他们的思维过程,找到智能发展的突破口,使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同时发挥问题的育人功能,使他们能够以跨文化视角认知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高雨佳2015)。
疑是思之始。所谓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问题为工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其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循序渐进地构建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体系,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达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教学的本质是在课堂上转换和处理知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研读语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获得体验和感知的机会,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促使他们理解英语知识的内涵,提升他们应用英语思维表达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一言堂”模式,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师生和生生在合作交流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划分小组,引导他们在讨论中分析、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在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有些教师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自顾自地将一连串问题抛给学生,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倪君2011)。和“满堂灌”相比,“满堂问”看似形式新颖,实则量多质低,教师预设好问题和标准答案,忽视了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创生和变化的过程。这实际上依然是一种被动学习,是对学生思维和智力的一种限制。
有效的问题导向型教学通常以生为本、少教多思,课堂提问不在量而在质。首先,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提问频率,设计一个或几个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核心问题,以教材为基础,紧扣教学目的和语篇中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时可以适当增加辅助性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同时,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将语速适当放慢,确保学生能够听清问题的内容。考虑到学生之间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提问时要给予不同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其中,面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长的思考时间。
在设计阅读问题时,一方面,有些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了大量的没有普遍性和周延性的展示型问题,以至于学生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失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丧失了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水平,设置了大量的极具挑战性的评估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或不愿回答,甚至因此产生挫败感,这不利于其思维品质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保证其难度上具有弹性,遵循可接性原则,关注学生思维层次和“最近发展区”,合理控制设问比例,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疑问出发,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共鸣,触发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高中英语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能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问题,从而激活其学习思维,使其主动归纳、整理现有的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是随意的、简单的和习惯性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难以引发学生对语篇内容的关注和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作好问题间的铺垫,设计出具有牵引性的问题框架,避免跳跃性过大,让学生反应不过来。问题框架则要以主问题为核心,用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发挥其“线索”的作用。
主问题具有少、精、实、活的特点,是深层课堂活动的牵引机(胡惠琴2012)。关于落实主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简化问题框架。教师要尽可能减少无效、无用的提问,多提出具有高度逻辑概括性和启发性的关键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能使学生在主问题的牵引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第二,深化问题内容。主问题的设计不能局限于语篇,要高于语篇。学生不仅要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洞悉文章语言特色和中心思想,还要发展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第三,优化问题活动。主问题的教学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在课堂的前半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语篇相关的词汇和句型,所以在后半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口语交际,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不能依赖于教学知识的机械式“灌输”,所有的语言学习都应该在相应的主题语境下进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主题语境,涵盖自然、社会和自我等方面。教师要深入理解语篇,明确每个单元的主题语境,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发挥其桥梁作用。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在认知冲突中重建平衡的过程(莫琼、罗蓉、范跃萍 2009)。学生在遇到自身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认知冲突便形成了,也就是“失衡”,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会本能地产生探索欲,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教师要找准连接新旧知识的线索,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语篇话题分享经历和体验,激活他们的潜在智慧,让课堂迅速进入轻松、活泼的参与式讨论环节(张爽、杨继红、金海明2021)。
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中的语篇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 为例,这篇文章通过讨论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来论证青春期亲子矛盾是普遍现象这一论点,并从爱、支持和沟通的角度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学生理性看待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学会用爱化解矛盾。教师可以围绕“亲子矛盾冲突”的话题设置问题情境,如“How do you feel about your parents?”“How do you deal with conflicts with your parents?”等。
逻辑性思维指人们能通过归纳和演绎认识事物的本质并形成判断,能使用有关联且前后一贯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推断和归纳能力是逻辑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推断是一种根据事物关联,判断事实因果关系的思维体验。教师要适当提出推断类问题,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语境从现象中解读本质,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并能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在表达某一观点时,教师可以多问一个why,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在心中形成因果关系意识。以语篇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 为例,教师可以提出“Why does the author call parents‘strangers’?”“Why is parent-child conflict common and is it related to the stage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等问题。
归纳是一种从普遍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把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接起来的思维方法。教师要适当提出归纳类问题,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弄清文章主旨、文体结构和作者意图,形成整合的全篇认知图。以语篇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 为例,教师可以提出“What is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or what is the function that each paragraph performs?”“For what purpose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is article?”等问题。
批判性思维指人们能否对既成观点抱着真诚、客观和宽容的态度审慎地作出判断。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思维过程,一方面要对与个人原有观点不相符的陈述进行批判性认识,不被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自己原有的观点,不固执己见(何强生2004)。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在面对有争议或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冲突的难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合作、交流能够充分发挥沟通式语言教学的精神。在对其他成员提问前,小组成员必须仔细倾听其陈述,准确了解其观点,在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作比较,识别他人发言中所隐含的错误假设,探究其发言的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小组讨论的过程是一种善意的批判,但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现实条件。以语篇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 为例,教师可以提问:“Parents often say that everything is for your own good,but are they always right?”“It is often said that the first one to compromise has lost.When you have a conflict with your parents,will you be the one to compromise first?”这类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创造性思维指能否主动思考一个没有头绪的问题,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它要求人们摆脱思维定式,突破单一性而达到多样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质上是学习迁移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另一个空间范围内思考与语篇主题和作者的思维方式相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要对自我理解进行重新梳理与提升,考虑如何更有逻辑和更清晰地对思维材料进行重新组合,通过表达与交流激活抽象观点与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延伸了思考问题的空间,扩大了思考的领域,丰富了思考的内容。以语篇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 为例,教师可以提问:“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love and support are the key to resolving parent-child tension.If you have an argument with your parents because of poor test results,in what way will you persuade them to understand you?”
在新情境的探究活动创设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制订合理的探究方案,针对学生的思维盲点精心挑选探究课题,提出与阅读材料紧密联系的真题,启发其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已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进行重组,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其次,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使学生在有一定方法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关系到能否真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要给学生“留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直接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思考和体会,创造性地表达观点,真正实现学习迁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少教多思”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因其开放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而受到了英语教师的广泛关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避免问题设置的错误倾向,优化问题设计,并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和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使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得到贯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