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婷(甘肃:民乐县洪水小学)
新课改不断落实,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小学数学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而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问方式的完善被数学教师所重视,科学化地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化提问是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我国教育进步的基础。
数学属于理科学科,较为抽象,小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有很多知识点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采取科学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课堂中,以提问的方式讲解课本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知识点。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书中的理论知识点有更透彻的理解,印象得以加深,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能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大脑跟随教师的引导,处在不断思考问题的状态中,发散思维。生活中学生习惯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能提高其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接着就是通过“刷题”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参与感不强,很容易发生“溜号”现象,错过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提问,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主动与教师产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在解决教师所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回答问题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以及表达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地提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课堂模式的不断更新,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重要教学形式之一。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过于追求提问的形式,存在提问数量过多而内容不丰富的问题。
案例: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章《加与减》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题中,图片下标注电器价格(洗衣机500 元、冰箱960 元、电视800元、电风扇200 元),问题是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一共多少钱。
教师问: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答:我知道了洗衣机500元。
教师:他说得对吗?
学生:对。
学生:一台电视800元。
教师:他说得对吗?
学生:对。
教师发出这样的提问显然是没做充分准备,问题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虽然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互动,但是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学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能只关心提问的数量,而要提让学生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于保证教学进度、节约时间的心理,在课堂提问环节把提问的对象锁定在班级里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中,设计问题时也是从优秀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优秀的学生能够快速地回答出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进度。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只能当课堂的看客,体会不到参与感,造成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溜号,久而久之,与成绩优秀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样的方式,忽略了班级整体性的进步,学习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回答后,教师给出的回应往往是“对”“不对”或者是“回答正确”;如果回答错误,教师往往就会找下一位学生回答,直到正确答案被说出来为止,然后就开始进行下一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做法往往不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有所收获,只是机械性地将答案说出来。过于固化的问答模式并没有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较多的交流互动,学生在答对问题的同时,往往渴望得到教师更丰富实在的评价,希望得到教师给予的肯定。但是,教师的反应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答对问题的自豪感,从而打消了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所提问题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科学的提问内容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发散思维,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紧密围绕学习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相应难度的问题。在提问时可以多结合实际生活,使问题变得生动,让学生在解答后也能学到相应的生活常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章《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点。让学生以笑笑家为中心观察书中地图,向学生提问:商场、图书馆、医院、报亭、游乐场分别在笑笑家的哪个方位?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方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接下来可以继续提问:现在老师要从笑笑家去医院,哪位学生可以给我指路吗?学生1 回答:从家出发向西走500 米,看到商场再向北走250 米,就能看到医院了。学生2 回答:从家出发向西走300 米看到游乐场,向北走250 米,这时看到报亭,再向西走200 米就能看到医院了。可以看出,学生给出的两种路线都可以到达目的地。一个学生如果可以想出多种可能,就说明其已经充分掌握了方位知识点,并能运用于生活中。这时教师就应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科的多样性,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看出,教师的两轮提问,有效降低了学生在学习方向上的难度。第一轮提问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第二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举例提问,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能结合现实生活加以运用。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提问时要兼顾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格外关注,保证每一位学生不掉队。由于有的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不理想,导致对课堂发言比较抵触,偶尔被教师提问到,也会出现因紧张表达不理想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多给成绩中下等的学生锻炼机会,为他们设计与其学习进度匹配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重拾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课外,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询问是不是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帮助和引导其将难题及时解决,以免学生的疑问越积越多,不要让他产生教师只以成绩论好坏的心理。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课堂提问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提问,学生也要主动积极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可以让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圆柱、有哪些圆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要通过生活实际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因为有的学生虽然在概念理解上有所欠缺,但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思维敏捷感官灵敏,比较擅长举例,这样教师就可利用不同的方法,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认识圆锥与圆柱,并且了解两者的不同。在知识点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让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及时地说出心中的疑问求得解决。数学的知识点有很多都是相关联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掉队,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往往会以简单的“回答正确”“回答错误”“对”“很好”等等词语来表示,这种千篇一律的做法对学生起不到任何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情感上也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教师要多方面考虑,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并给予丰富实在的评价。例如在教学《用方程式解决问题》时,教师需通过对方程式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方程式,学会解方程式。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出题,并让学生在黑板上解题,写下方程式与答案。学生写出正确答案后,可以让其讲解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夸奖:“回答得非常好,看得出来你听讲认真,思路清晰。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你学习。”这样的评价肯定比“正确,可以回到座位上了”更能让学生找到存在感,从而激发他下一次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同时也能带动身边学生的上进心。而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时,教师也可以说:“看得出你也认真思考了,但是并不完全正确,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补充一下呢?”这样的方式不仅没有完全否定学生的思考结果,还可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即使学生的答案全部错误,也要先肯定学生认真思考的行为,然后鼓励他继续加油,可以说“老师知道你是认真思考的,但这不是正确答案,希望你继续努力。咱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答案”。通过对学生的发言用心做出评价,可使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增加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提问,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针对知识点设计有层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此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喜欢听讲,让教师讲得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