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奇特化、搞怪化著称的短视频特效逐渐成为新媒体平台的 “爆款”。本文以特效 “超长西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抖音短视频创作者的深度访谈,了解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故事与感受,从形式上的匿名参与、内容上的个性处理以及情感上的群体共鸣三个角度,针对性分析爆款特效的传播动因,探索此类特效背后折射出的现象审美的新进路。
关键词:青年群体;社交媒体;虚拟特效;自我呈现;情感表达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以奇特化、搞怪化著称的短视频特效愈发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其地位也逐渐从视频的 “辅助”上升到视频的实质内容。据抖音首次发布的 《抖音特效数据报告》显示,仅2021上半年,平台平均每五个投稿视频里就有一个使用特效,虚拟搞怪特效已成为深受抖音用户喜爱的表达方式。
近日,抖音平台 “超长西瓜”特效走红网络。“超长西瓜”源于一个叫 “万物五官”的特效集合,其特点是只保留人的眼睛和嘴巴,在保证不泄露用户外貌特征的情况下,帮助其实现赛博换装实践。“超长西瓜”同时衍生出许多模仿创意挑战,如#宝宝瓜能有多可爱#、#疲惫的西瓜头眼神#等,频频冲上抖音挑战榜前三。截至2023年3月28日,该特效使用人数已超过1 581.8万人次。
抖音特效道具在近几年不断优化与发展,现已成为平台的特色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以 “超长西瓜”为代表的这类只露出眼睛和嘴巴的虚拟特效在传播过程中的内在优势和多元价值,并从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情感推动角度出发,对此类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大众审美認知的搞怪特效走红网络的成因提出针对性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补偿性媒介理论
1979 年,保罗·莱文森在其论文 Human Replay: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 中首次提到 “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媒介都需要不断得到补偿和补救。在1984 年 Media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as Checks on Media Determinism中,莱文森提出媒介进化是媒介与媒介之间补偿的观点。
2.对抗性解码理论
“符码”即符号组合的结构与逻辑。“对抗性解码”是 “编码—解码”符码运作过程中的一种解码方式,其概念源于霍尔的 《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指受众可能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和意图去解读信息,因此使得解码结果与编码者意图完全相反的传播。[1]
3.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于受众即媒介使用者的立场,[2]于1974年首次被卡茨在 《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 “个体”,[3]分析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获得的需求满足,并考察大众传播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效用。[4]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访谈对象的选择
结合研究目的,选择了五位抖音粉丝数在 “1万+”的短视频创作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青年群体是使用社交媒体软件的主力军,且 “超长西瓜”虚拟特效的用户多为女性群体,故五位访谈对象均为年龄位于20—30岁不等的女性。
2.具体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一方面,对抖音平台使用 “超长西瓜”特效的短视频进行内容分类和数据整理,并对其中某些创作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在观察的基础上撰写访谈提纲,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访谈过程中运用提问、倾听、回应、追问、互动等访谈技巧,挖掘受访者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经历与感受。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出录音的文字稿,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
3.访谈步骤
正式访谈前,已通过网络互动等渠道与受访者建立了信任关系。在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观察的基础上,选取 “社交媒体”“隐私”“特效”“情感”等为关键词撰写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过程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访谈结束后在整理录音稿的基础上,结合微信平台的互动对遗漏的关键信息进行补充。
二、结果分析
(一)匿名式参与弱化表达顾虑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内容生产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原创内容。相比于传统的点赞、评论、转发等传播方式,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创作可以加速内容裂变,促进信息的传播和流通。然而,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个人隐私泄露、引发网络暴力等,而这些消极影响的发生通常也是 “无意识”的。
Case1:“因为专业原因和新浪体育有过合作,在微博平台直播,那个时候被网暴过,会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你或者单纯找碴就会骂一些很难听的话。”
Case5:“经常有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加我微信,有的是扫码,有的是手机号添加,我一般都直接拉黑,有时候会问对方从哪里得知我的联系方式,他们会说附近的人,但我一直都关掉定位和附近的人这些乱七八糟的。我也找过警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些 “无意识”的负面影响给用户的社交媒体自我呈现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进而导致表达焦虑的产生,尤其是需要出镜展示的分享。
Case2:“分享生活基本上都是发一些景点、美食、小动物的照片,很少发自己的自拍。”
Case3:“我分享的都是看不出跟我自己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只要是不公开地址、个人照片、个人信息或者是能够推测出相关信息的内容,对我来说是安全的,就可以发。”
在掩盖了能够辨识自我身份的特征之后,创作者面对观众的不自然感会大大减弱,并且个体受到网络攻击的可能性也会降低。抖音特效 “超长西瓜”通过近乎完全的面部遮挡,实现了对创作者肖像等隐私内容的保护,为使用者创造了相对安全的表达空间,让更多人敢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这种匿名化参与减少了创作者对舆论的担忧与惧怕,只露出眼睛和嘴巴进一步遮掩了个体的面部特征,更容易达到被网络遗忘的目的。在 “补偿性媒介”理论下,以 “超长西瓜”为代表的遮挡式虚拟特效弥补了社交媒体公共属性以及原先仅有美化功能特效的不足,普通用户的表达顾虑被削弱,创作动力得到提升,受到大量青年群体的喜爱。
(二)个性化处理满足表达需求
在特效的艺术化处理中,创作者通过个性化自我展示渴望获得观众认可的深层意图也会变得委婉而隐晦。
Case1:“使用特效能不让自己的外貌暴露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但同时你还可以说出一些有趣的观点,在这个比较以貌取人的社会当中,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你的才华和有趣的灵魂。”
虚拟特效传播内容的内涵往往不仅局限于文本内容所呈现的表层意义,而是具有多层丰富性的内在含义。比如短视频 “听说大学生眼里带着清澈的愚蠢”,文本看似是 “听说”后面跟随潮流的内容创作,但其中蕴含着创作者隐晦进行的希望获得大众认可的自我展示与希望获得群体共鸣的个性化表达。
然而,虚拟特效推出之初,更多的是注重氛围感的营造,展现以甜美、可爱、酷飒等美好特征为主的形象。但 “超长西瓜”这种与传统美颜特效风格迥异的变形特效创造了颠覆性的叛逆,它通过奇特的造型和夸张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用户对现实压力的对抗性解读。
Case2:“我觉得超长西瓜条,它很夸张,很搞笑,因为西瓜它是圆圆滚滚的,但是它在这个特效当中,变得非常狭长,然后还在这个西瓜上面长了一个特别大的眼睛,就很突破我们的认知。生活当中就得要一些这样有趣的事情,不然都是些常规的内容,太无聊了。”
虚拟特效契合青年群体渴望挣脱现实社会规则束缚的时代需求,为其提供了一个宣泄不满、无聊等负面情绪的出口。从短视频 “听说低头抬眼看人会充满恨意,亲测眼睛肿时更加……”可以看出,这种突破传统认知的对抗性解读并非带有直接明显的反駁或批评,而是通过网络亚文化的方式对其进行二次编码。用户可以在变形甚至丑化自身形象的特效里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在心理上反抗受压迫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情绪化表达需求的满足。
(三)群体性共鸣实现自我认同
虽然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对于 “孤独”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直言 “享受孤独”“不喜欢跟人在一起”,但仍有部分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会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
Case3:“我常常感到孤独。有一些社交媒体过于发达,直接影响了现代人的三观,尤其是感情这方面。很多人会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上找存在感。”
Case4:“肯定有时候会孤独,但社交媒体可以相对随性地表达心情和观点,缓解部分压力。”
Case5:“孤独是成年人的常态,不过通过社交媒体会结识很多新朋友。”
在充满不稳定因素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倾向通过社交媒体缓解孤独心理:不论是 “在社交软件上找存在感”,还是 “缓解部分压力”“结识新朋友”,这些行为背后的本质都是青年群体在社交中对构建身份认同的渴望。
Case4:“我比较喜欢跟风,之前在抖音刷到‘超长西瓜的时候就打开相机拍了一段。”
虚拟特效风靡全网的背后,是青年群体对新兴时尚风潮的追逐。在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对自身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有助于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鲜明的情感态度与内心表达,从而不断构建自我认同,实现个体的满足感;同时,在短视频平台上使用相似的搞怪特效进行内容创作,可以聚集有着相似偏好的青年群体,在此过程中,使用 “超长西瓜”特效与不使用甚至不了解 “超长西瓜”特效的人群被迅速区别开来,促使前者在充满仪式感的模仿行为中,体验到群体认同与共鸣。
三、反思与讨论
特效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一种特色生态,不断发展迭代的特效技术还将进一步塑造和刷新用户的认知。爆火的 “超长西瓜”特效,其特点在于只展示用户的部分面部特征。在特效的保护之下,用户得以放下包袱 (Case2:“我用西瓜条吹过口哨,因为吹口哨表情太奇怪了,所以想遮挡一下。”),更加轻松地进行个人生活的展示和个人故事的讲述,而这类特效也为视频增加了戏剧感和趣味性,让平淡无奇的故事叙述更加符合年轻群体媒介消费习惯,也让其意义从视觉体验转向了现实指向的赛博实践,是对现实污名化困境无声却有力的对抗,因此成为受到大众追捧的 “爆款”。
然而,比起传统意义上精致的美化特效,这类搞怪特效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Case1:“这个东西它除了好玩儿,除了搞笑之外没有什么可聊性,很肤浅,而且这个新鲜事物出现之后,也只是引起大家一定时间的关注,后面它又会被一些东西所替代掉,可能是什么超长柚子条、超长黄瓜条、超长芒果条之类的,没有什么可探讨性。”
从Case1的使用体验来看,搞怪特效除了存在细节粗糙、视觉夸张、价值肤浅甚至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容的同质化。在抖音平台最新产出的特效中,前100个中有90个都是类似 “超长西瓜”的仅露出眼睛和嘴的特效。除此之外,根据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论述,“超长西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明确的且已经被安排好的,体现出严丝合缝的预定性,它能留给用户进行自我展演和再创作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模板化的特效有利于UGC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压制着创造力,平台内容的同质化和用户使用的疲劳感增加,导致类似搞怪特效在成为 “爆款”后不久便会被用户遗忘。
四、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抖音短视频 “超长西瓜”虚拟特效的个案研究,从访谈对象的社交媒体使用感受中探寻青年群体在其中的自我呈现与情感表达,并从形式、内容、情感三方面分析此类特效成为 “爆款”的原因。然而,本研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由于篇幅限制,对于现象背后折射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只是点到为止,未能进行深度讨论,全方面、多层次、获取更多样本进行量化分析是本文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松.网络传播中的对抗性解码现象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1.
[2] 张思淼.二手交易平台用户的使用满足与自我呈现:“买”和 “卖”的异同:以闲鱼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17):45-48.
[3] 朱怡馨,丛红艳.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短视频受众审丑心理探究[J].科技传播,2022,14(19):128-131.
[4] 凌菻.“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移动短视频传播功能与途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