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摘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的支撑。本文的研究目的:更好地建成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沈阳市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沈阳综合影响力,从而加速沈阳市经济总体发展。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内容:选取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四个现有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比较对象,找出沈阳的差距所在。研究结果:沈阳通过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利于发挥沈阳市科院、政府、高校、企业在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沈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建设高水平综合科研体系,从科学技术、科研教育两方面,积极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多所高校密切交流,充分利用沈阳高新区、自创区的已有优势,形成良好的创新合作发展格局。
关键词: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比较研究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以成为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抓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力量。[1]根据各省已经公布的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南京、西安、沈陽等地都将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国目前已经启动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大湾区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
推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顺应全球创新发展大势、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3]目前,沈阳作为位于东北地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多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985、211高等院校及多家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机构,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同时也是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本文以已经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广东深圳四大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法,重点分析它们在科学创新基础设施、人才政策、科技创新领域重点三个方面的不同,从而结合创新发展趋势,秉承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为进一步实现建成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宏伟蓝图提供参考。
一、沈阳综合性科学中心现状
(一)科学发展状况
在 “十四五”期间,为了推动沈阳多领域进一步发展,沈阳市大力推动沈阳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为沈阳提供新发展动能及创新发展驱动力。
在科学治理方面,一是着重打造科技策源地,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严格规划建设浑南科技城;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出台了多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方案;三是制定了 《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等多项关于科研机构的发展意见。
在设施平台方面,一是重点构建了 “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建立 “沈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 “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两大科创平台,助力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三是进一步构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国字号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综合性实验室早日建成。
在联动机制方面,一是依据 “平台+企业+孵化+园区”的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骨干企业、孵化基地、科技产业园区的沟通交流;二是打造 “1+N”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动发展带动机制,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发展;三是推进国家级 “沈阳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多方面完善,构建孵化服务生态网络体系。[4]
(二)人才政策
第一,沈阳市政府设立 “沈阳市人才驿站”,符合规定者可申请入驻人才驿站。这一政策能够为来沈人才提供免费的暂时居所,减少其开支,为其谋得适当的岗位提供时间、资金上的帮助,有助于吸引人才来沈就业。
第二,为来沈创业人才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这一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创业者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缓解资金压力,规避风险,防止创业陷入困境。
上述人才政策能够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赴沈择业,在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运用于沈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事业中。
(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1.装备和工业机械制造基地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机械制造基地,所生产和研发的机器人以及其他产品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新科技为代表的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一直是沈阳科技界的排头兵,新松机器人 “平面型、折叠型口罩生产线研制与产业化”等9个项目获得省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专项支持510万元。
2.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已有诸多成就。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率领沈阳机器人制造产业领军科研团队,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同研发出深潜探测器 “海斗一号”。同时,翻译云平台、工业机器人制造、新材料发明等新技术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二、比较研究
(一)科学发展状况
在功能定位方面,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发展重点是尖端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力量;合肥科学中心发展目标是建立国家科学和创新系统的基本平台;北京怀柔科学中心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级创新科学中心、合作发展示范区、宜居城市典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靠建设大型科学研究平台,以生命、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关键基本技术为重心;沈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为基础建设高水平综合科研体系,从科学技术、科研教育两方面,积极建设、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多所高校密切交流,充分利用沈阳高新区、自创区的已有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合作发展格局。
在主体架构方面,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建设大型科学设施,发展能源科技、光子技术等N个研究方向;北京怀柔科学中心的主要架构是 “1+1+1+1”;安徽合肥科学中心的主要架构为 “2+8+N+3”;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架构为 “5+4+7+N”,即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个科技基础设施、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N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从而为自主创新和源头性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科学配置状况方面,上海张江科学中心现已完成上海光源一期、国家蛋白质设施 (上海)大型科研设备等;合肥科学中心不仅建成各项科学装置,还建立了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和其他四个工业创新中心;北京怀柔科学中心以建设科学装置为中心,展开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合作;深圳科学中心建设了深圳国家基因库、脑分析和脑模拟等大型科学装置;沈阳通过建立两大科创平台,助力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打破沈阳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进一步构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国字号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综合性实验室早日建成。
(二)人才政策
在高校、人才的工作机制方面,上海成立海外人才局及张江 (硅谷)人才工作站;北京给予其落户的机会或工作居住证,并设置了与个人业绩成就相关联的奖惩机制等;合肥设置人才服务平台及引才大使,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5]深圳打破学历、户籍、地域等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引进人才,可以享受一定的租房和生活补贴;沈阳建设大学生留沈倍增工程、青年后备人才储备工程。
在人才政策实验方面,上海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北京构建基础国际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生态;合肥建设国际人才城;[6]深圳从 “政策引才”向 “环境、文化聚才”转变,未来5年将引进逾百万青年人才;沈阳出台 《沈阳人才新政3.0版》。
(三)科技创新领域重点
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始创新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7]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相比,沈阳缺少大科学装置工程的建设,且在高校、科研院所方面,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各大院校相比仍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想要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顶尖的人才队伍、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研究氛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8]
三、比较结果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截至目前,同其他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沈阳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沈阳市科技创新资源较为短缺。北京、上海等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具有相对较大的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沈阳市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国家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缺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人工智能、医药、大数据等领域突破难度大;在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等方面的探索也还并不深入。
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沈阳市人才政策补贴还不完善,对高质量人才吸引力较低;沈阳市在高校和科研方面资金投入较少,所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教学和科研人才不足,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低,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流入其他城市。其中,沈阳市人才缺失的问题在科技创新领域较为突出。
沈阳市科技创新配套基础设施短缺。沈阳市在近年来虽然实施了一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政策,但忽略了一些相关基础设施尤其是平台的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发展的科研院所较少,科技创新相关平台建设速度慢。
四、未来展望
通过学习四大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建设经验,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加大对沈阳市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主要以辽宁省和沈阳市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将集中科技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前沿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依托沈阳市现存科技发展资源,加快推进国字号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区域综合性实验室的建设,努力打造出科學技术的创新策源地。
(二)要贯彻落实沈阳市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鼓励高质量人才的自由流动,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为了将更多的高质量人才留在沈阳,应大力建设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设立人才项目,为赴沈人才营造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增大沈阳市人才总量,优化沈阳市人才队伍总体结构;充分发挥沈阳的区位优势,明确人力资源配置发展目标;加大沈阳市指导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才政策相关文件的知晓程度,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设性建议和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要加强大科学装置的管理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扩散和科学研究作用;建设高端研究平台,避免由于相关平台的稀缺而影响研发资源的投入;建设高水平高校以及研究院所,作为后期形成核心技术的主力军。除此之外,要大力发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的带动引领作用,促进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深入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创新合作发展格局,为沈阳科技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五、结束语
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沈阳市应借鉴其他已建成的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经验,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为基础,建设高水平综合科研体系。从科学技术、科研教育两方面,积极建设、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多所高校密切交流,充分利用沈阳高新区、自创区的已有优势,形成良好的创新合作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李志遂,刘志成.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宏观经济管理,2020(04):51-57+63.
[2] 李大海,朱文东,于会娟.沿海城市海洋科学研究支撑能力评估:基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视角[J].中国软科学,
2021(12):10-20.
[3] 贾中华,张喜玲.高水平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研究[J].中国发展,2020,20(05):62-71.
[4] 杨晟途.城关区奋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N].兰州日报,2021-07-15(001).
[5] 崔宏轶,张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资源配置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02):24-30.
[6] 王立军,王书宇.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做法及启示[J].杭州科技,2020(06):22-28.
[7] 西桂权,付宏,刘光宇.中国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J].科技导报,2020,38(11):6-15.
[8] 张耀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管理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7(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