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开寿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职责。红色校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史文化教育无论在研究生自我教育还是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都起重要作用,要重视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在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优势,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红色校史文化;立德树人;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89-03
宋代王安石在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认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这个观点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借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育才造士,为国之本[2]。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得到发展。
宋代刘炎在其《迩言》中认为 “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道德教育不能不重视。如果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操守不正、器局不大、识见不远,只是谋富不谋道,成为利之奴役 ,其成就越大,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越大。宋代杨时在其《二程粹言·论学篇》中认为“有德矣,动无不利,为无不成”。研究生教育应该坚持德育先行、德育立基。
一、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教育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研究生不管学问有多高、将来成就有多大,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没有社会责任感,则能力越大隐患越大。明末清初张履祥在其《备忘二》中认为:“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研究生教育不能绕开“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而独立存在。
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是手段。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对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红色校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養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不仅传递重要的文化信息,如果利用得好还可以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各行各业衍生出许许多多有着红色基因的文化,红色校史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下文简称重医)的西迁精神就是红色校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内唯一的国立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为了保存医学的火种,先迁到昆明白龙潭办学,后又辗转迁至重庆,直至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迁回上海。1955年,为改变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状况,国务院决定将沿海地区一些高校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在这个大环境下,经中央批准,上海第一医学院抽调部分师资力量创建重庆医学院。两次西迁,数百人扎根重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为国家卫生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铸就了西迁精神的灵魂。
(二)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教育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管仲在其《管子·戒》中认为“以德予人者谓之仁”。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期在道德认识的指引下,不断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教书育人本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医红色校史中的西迁精神是重医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在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论语·泰伯》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朝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也认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不研究这些精神财富,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就有可能有才无德、难堪大任,那便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极其不负责任,也是对研究生的不负责任!清代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认为:“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 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 还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 自谓能其事, 充乎其极, 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 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 曷足贵哉。”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教育是实施研究生德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身边的红色校史文化教育,使研究生切实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魅力,从而愉快地接受道德教育,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三)红色校史文化教育在研究生自我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德育在促进人格素质的形成中有两个不能忽视的环节:一是激活主体的需要;二是培养主体的情感,使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寄予了特别的期望,希望他们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尤其是希望医学研究生既有精湛的技术又有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大德修为。但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他们作为个体成长的自我需求。如何引导、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是我们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改革、大开发的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精神且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接班人。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中国能完成这个使命的人必须具有健全人格。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在其《传习录》中认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要塑造研究生的健全人格,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教育时可以让研究生通过观察、学习、思考、借鉴、模仿前人的优秀品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遇到有关伦理道德问题时能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从而逐渐完成自己道德品质的塑造。
(四)红色校史在研究生传承红色基因中具有重大作用
一个民族需要有伟大精神来支撑,而伟大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前人留给我们的那些极具深厚内涵的精神文化至今仍在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我们接受着历史的馈赠,也应该感恩、回馈历史,做文化的传承者。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至今仍广为传颂。中国千古传承的精神总要有人去传递,去呈现,去发扬光大!
清赵尔巽在其主编的《清史稿》中谈到“兴贤育德,责在师儒”。当年的西迁人,放弃了上海优厚的待遇条件,秉承初心,心之所系均在祖国和人民。钱悳、陈世騠、左景鉴、吴祖尧等一大批老专家、老教授在西迁建设重医的过程中,不仅在教育教学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我们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构成了今天重医红色校史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已经形成了富有重医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重医精神。创业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付出毕生心血,以爱国情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忘我工作、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随处可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是他们的主旋律。筚路蓝缕迎天使,白衣飘然铸医魂。老一代重医人鬓染霜华而痴心不改,年青一代朝气蓬勃献青春。不忘初心,勇担历史使命,这就是西迁精神的高度概括,就是开创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开展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该大力宣传、发扬这种精神,让研究生知道传承这种红色精神并予以发扬光大就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二、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做好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
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张载谈到“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当今社会,研究生所面对的问题复杂多变,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广泛而多变。利用红色校史文化来对研究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必须与研究生的需求乐趣同频共振,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了解研究生的所思所想,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问题。明末清初王夫之所提的“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亦是此理。充分挖掘红色校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多途径想办法避免空洞教育,教学过程不但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时代感、新鲜感、真实感,要把红色校史文化融入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要与研究生进行对话,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化、接受文化、傳承文化,避免教条式教学。“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汉代戴圣在其《礼记·文王世子》中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校史文化中可利用的思政元素,要深刻领悟红色校史文化的精髓与内核,与社会资源结合,切合时代发展主旋律,言传身教,投入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整理老一辈西迁人的历史资料,撰写西迁历史学习心得,到社区基层开展西迁精神实践活动,等等,都是让学生感受道德文化、提升道德品质、培养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要引导研究生主动探索、学习西迁精神,导师应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认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尤其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允许他们怀疑、否定、争论,但要他们去探索、思考、总结,要明辨是非,要三观正确。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认为“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要注意思想传承中的变化发展问题,及时剔除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思想。要和研究生一起研究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顽固守旧。要创造条件,让研究生独立思考判断,真正运用他们的智慧、意志和活动去研究、去实践探索,做到《中庸》要求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4]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教育,它在支撑我们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立德树人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程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重医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坦然面对病魔、白衣执甲、义无反顾、治病救人,他们的逆行出征是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体现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丰富了西迁精神的内涵。我们的研究生只有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才有可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育才造士,为国之本[N]. 光明日报, 2019-03-19(13).
[3]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4]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20-01-23(4).
[5] 解放军报评论员.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谈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N]. 解放军报,2018-05-04(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