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志士仁人真诚合作共同创办的第一所文科大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人。秦邦宪早在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与上海大学结缘,听取了该校社会学系教授恽代英的演讲,加入了上海大学学生创办的社会团体“孤星社”和“锡社”。在社团组织中,秦邦宪追求进步,积极投身到五卅运动中。此后,秦邦宪毅然报考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所“革命的摇篮”里,他结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批早期传播者,刻苦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上海大学的学习和经历丰厚了他的思想,为他今后从事革命工作担负重大责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秦邦宪;上海大学;五卅运动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4-0136-04
Qin Bangxian and Shanghai University
Wang Wenwe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Qin Bangxian was one of the early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 was the first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founded jointly by the sincere coopera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 had educated thousands of revolutionaries and Chinese Communists. Qin Bangxian was introduc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as early as when he was a student at the Suzhou Second Industrial school. After hearing a lecture by Yun Daiying, a sociology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he joined the “Neptune Commune” and “Xi Commue”, two social organizations found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he pursued growth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May 30th Movement. After that, he made the firm decision to enroll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In this “cradle of revolution”, he met a group of early Chinese Marxism disseminators, studied Marxism-Leninism diligently and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honor and established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His studies and experiences at Shanghai University broadened his thinking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aking hi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uture revolutionary efforts.
Keywords: Qin Bangxian; Shanghai University; the May 30th Movement
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和研究。在他青年时期,就不断从革命思想中汲取力量。从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的秦邦宪,在何去何从的人生岔路口上,毅然选择了报考上海大学。上海大学于1922年10月23日正式创立,其宗旨为“养成建國人才,促进文化事业”,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被称为“革命的摇篮”。秦邦宪在此时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了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并且在学校里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169。有关上海大学以及秦邦宪个人的讨论早已进入学界视野,涉及秦邦宪青年时期的相关研究也已颇为丰硕,其时间点多集中于1921—1925年,主要着眼于梳理秦邦宪早年在苏州和上海的革命活动和人生轨迹,较少系统研究秦邦宪与上海大学之间的渊源,因此有关秦邦宪与上海大学的关系仍有一定的探讨空间。
本文以秦邦宪加入上海大学的过程为叙述主线,从人际交往、思想宣传、组织活动等方面入手,了解秦邦宪加入上海大学的前因后果,从而探讨秦邦宪与上海大学之间的关系。
一、结缘上海大学
20世纪20年代初期,秦邦宪在苏州聆听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恽代英的演讲,受其鼓动,加入了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无锡籍学生安剑平、糜文浩发起成立的上海大学孤星社。
(一)聆听演讲
秦邦宪,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1921年,秦邦宪考入了省立苏州市第二工业专科学校(简称苏州二工)纺织科。秦邦宪进入苏州二工以后,开始有机会接触一些进步的读物,在新思潮的冲击下,秦邦宪开始对革命有了莫大的向往[2]。
1924年秋,恽代英以上海大学教授的身份前往苏州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发表演讲,宣传国民革命思想,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倡导国民革命活动,鼓励青年进步[3]6。秦邦宪是当时最热情的参会者之一,每次演讲的时候秦邦宪都一定在现场,而且他记笔记的时候非常认真。恽代英在苏州的演讲分析理性,解释深入,触动了秦邦宪的思想,使他逐渐明白了“革命”这个词的含义。据秦铁(秦邦宪之子)所述,秦邦宪曾在自己的笔记中提及参加中国国民党的情况,1924年秋恽代英曾在苏州二工做过演讲,秦邦宪听后十分振奋,国民党当时公开征求党员,秦邦宪遂加入国民党[1]149。此后,秦邦宪在其中工作十分努力,即便咯血卧榻,也积极参加声援沪案的活动,加入中国国民党算得上是秦邦宪政治活动的正式开端。
(二)加入孤星社、锡社
在表兄弟许广圻、许庆圻的介绍下,秦邦宪认识了上海大学学生安剑平以及其他的一些进步青年,并深受影响。
1924年1月1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无锡籍学生安剑平、糜文浩发起成立了孤星社,该社是以“研究学术,讨论问题,彻底了解人生,根本改造社会”为宗旨的进步青年学生团体,提倡“大侠魂”精神,其使命为“行不顾言,行为‘无行,知而不贱,知非‘真知,故本社使命;救急的宣传三民主义,须热情地走入民间;彻底地鼓吹世界革命,必勇敢地身先向导”[4],并创办了《孤星》旬刊。秦邦宪便首先加入了孤星社,并且积极参与孤星社的社团活动。
同年1月,在上海高校读书的无锡籍学生缪斌、王启周等人发起成立了锡社。1924年7月5日,锡社召开了第一次暑期大会以求和孤星社谋求合作。双方协议以“锡社”的在沪同学参加“孤星社”,而“孤星社”的无锡社员将全体加入“锡社”,秦邦宪就此成为锡社中的一员。锡社推行“平民教育”,在工人和一般城市贫民中传播文化知识,为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起着桥梁作用[5]106。
秦邦宪加入孤星社和锡社以后,无形之中搭建起了他与上海和无锡的爱国有志青年学生的桥梁,并且在与其交往当中提升了革命觉悟,增强了组织才能。
二、公开社团中的组织活动
至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指1925年5月30日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间,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的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上海内外棉第七厂日本资本家在5月15日枪杀了工人顾正红,并伤工人10余人。29日青岛工人被反动政府屠杀8人。5月30日,上海2000余学生分头在公共租界各马路进行宣传讲演,100余名遭巡捕(租界内的警察)逮捕,被拘押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内,引起了学生和市民的极大愤慨,有近万人聚集在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帝国主义的巡捕向群众开枪,打死打伤许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6月,英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和其他地方继续进行屠杀。这些屠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广大的工人、学生和部分工商业者,在许多城市和县镇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爆发,秦邦宪加入“锡社”和“孤星社”已一年有余。并在两个公开社团编辑出版的杂志《无锡评论》和《血泪潮》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来表达自己的革命主张。
(一)秦邦宪与《无锡评论》
《无锡评论》是由“锡社”编辑出版的杂志,作为“锡社”的喉舌,当时“锡社”对时局的主张,对社会生活的评议都发表在《无锡评论》上[5]107,该刊目的在于推进无锡地方社会的进步,提高无锡民众的认识水平。
秦邦宪作为锡社的主要成员,对于《无锡评论》这一刊物的宣传和警示作用是非常重视的,他在《无锡评论》上发表了《什么是锡社主义》《劫后无锡青年应负的责任》等观点鲜明的批判文章,极力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秦邦宪在《劫后无锡青年应负的责任》中积极倡导“要坚决的勇敢的,反对一切大小侵略者”[6],鼓励身在无锡的年轻人与所有的大小侵略者战斗,与任何贪污腐败的士绅官僚战斗,提高民众的常识,攻击社会上所有的鬼魅行径。在《奇哉,投笔从戎之怪剧!》中亦觉悟到“要打倒军阀,必须投身革命群众之内”[7],就此秦邦宪已经意识到群众的基础力量,革命不能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并且把这种群众思想宣传到进步刊物上。
1925年8月,秦邦宪担任了超过一年的编辑部主任。秦邦宪以“则民”为笔名,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利用《无锡评论》作为舆论阵营与封建大地主阶级以及保守势力展开猛烈论战,并且强烈提倡改造社会,解放民众。
主持《无锡评论》的编辑工作可谓是秦邦宪从事革命新闻事业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编辑工作提高了他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通过笔杆子,他投入到了社會革命实践中,在整个五卅运动时期,他都利用笔杆子与反动势力展开坚决斗争,用舆论唤醒民众,动员民众,旺盛的革命斗志增强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二)秦邦宪与《血泪潮》
《血泪潮》是以“孤星社”名义出版的刊物,于1925年6月9日创刊,专门刊登五卅运动的消息,发表包括评论、社论、声明和言论,针砭时弊,呼吁罢市、罢工、罢课以及捐款,同时声援上海,此外,还列出英国货和日本货的商品种类和商标名单,号召市民群起抵制,呼吁有关部门查封,发起仇货仇货:敌对国家的商品和货物。运动,引领无锡公民开展合法斗争。
五卅运动时期,秦邦宪以“则民”“邦宪”等为笔名,在《血泪潮》上发表了诸多文章。“锡社”在6月7日千人游行之后,于6月25日又组织了一万人的市民大会,秦邦宪作为锡社委员在大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在会上他强烈地提出了向日本和英帝国主义讨还血债的要求,由于太受情绪的影响,加上身体的原因,在演说中喉咙呛出血,有学生们提议回宿舍休息,但秦邦宪坚决不肯,表示国家受此耻辱,哪里还能担心自己的身体,并且坚持和学生一起走上街头示威。此后,秦邦宪迫于身体原因,回到无锡养病。养病期间,他作为锡社的主要成员,全心全力地投入到了无锡各界积极动员的“三罢”示威、集会通电、查禁仇货的一系列爱国宣传活动当中。
秦邦宪以《病榻琐记》为题,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有关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文章《病榻琐记》中:“我体殊弱,不能起立。唯一念及上海惨况,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不愿赧借于胡虏蹄下。……即为民族同决而死,死亦有荣!”[8]深刻表达了秦邦宪的爱国情怀。
三、秦邦宪与上海大学
在五卅运动高潮过去以后,锡社的成员大多都返校读书,而秦邦宪决定以致力革命为业,毅然报考了作为当时“革命摇篮”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一)报考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1]140。上海大学的前身是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创办人校理堂将学生学费带走到日本东京去留学,激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周学文、汪钺、陈萌楠等秘密组织“十人团”,于1922年10月10日,趕走了原校长,请来于右任、邵力子担任正副校长,并改名为上海大学。
1924年2月,上海大学迁到公共租界西摩路(即今陕西北路)的新校舍,学校分成三个大部,大学部、专门部和中学部。大学部的社会科学系聘请瞿秋白担任系主任,他亲自讲授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哲学。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都应邀来校授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学说。上海大学,特别是社会学系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1]168。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上海大学不仅成了一所颇具规模的高等学府,而且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一面旗帜,在培养人才方面,上海大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文有上大,武有黄埔”[9]108。
1925年,秦邦宪被选为苏州学联的主席,由于加入了国民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使秦邦宪的学习成绩受到一定影响,毕业时没能取得足额学分。但是当时苏州二工的教务长害怕秦邦宪给学校添麻烦,急于要秦邦宪离开学校,故还是同意秦邦宪按时毕业,破格给秦邦宪发了高中文凭。秦邦宪才有资质进入上海大学[1]98。
1925年9月21日,上海《民国日报》中缝,刊登上海大学录取新生布告,其中就有:“社会学系(正式生)秦邦宪”[1]53。秦邦宪还未报考上海大学以前,就深受上海大学的学生和老师的影响,五卅运动过后报考上海大学则是水到渠成。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秦邦宪首次接触到了革命文学,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数量极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意识到了实事求是的真正意义,高谈阔论不能救国,秦邦宪认为学术的研究与社会的运动必须相辅而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询真理。他多次聆听瞿秋白、陈独秀、恽代英、施存统等人的讲演,从思想上逐步确立起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10]。
当时,瞿秋白任学校校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在上海大学发表了关于《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的演讲,后来,恽代英作了题为《孙中山主义与戴季陶主义》的演讲,秦邦宪担任记录员。在此时期,瞿秋白虽然不一定认识秦邦宪,但是秦邦宪是一定知道瞿秋白的,两人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师生情谊,瞿秋白、恽代英可以称得上是秦邦宪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1]53。
秦邦宪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求学期间,直接听取瞿秋白、恽代英、李达等人讲授马克思主义,经过一系列革命理论的学习和革命斗争的熏陶,秦邦宪的思想开始由三民主义向马克思列宁主义转变。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0月,秦邦宪在上海大学正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就此奠定了秦邦宪今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3]26。
国共合作时期,上海大学的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并在校内帮助建立了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区分部。秦邦宪担任该分部的负责人之一。他一边在课堂上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一边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1925年底,他开始担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干事。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到纺织工人中间做宣传鼓动工作。他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并善于找到工人群众的共同语言,这使他不仅赢得了上海共产党人的尊敬,而且也赢得了上海工人的尊敬。1926年底,秦邦宪以他出色的工作成绩,被中共上海市委派往苏联中山大学留学[10]。
四、结论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国共合作积极创办的第一所文科大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民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人。上海大学是两党志士仁人,真诚合作共同办学的典范[9]560。秦邦宪早在苏州二工读书的时候就与上海大学结缘,听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恽代英的演讲后,又加入上海大学学生创办的社会团体“孤星社”和“锡社”,在社团组织中,秦邦宪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社会活动和宣传活动,投身到他人生中第一次大型的革命活动——五卅运动中。在此时期,不仅埋下了秦邦宪从事党的新闻传播工作的种子,而且积累的城市斗争经验亦为他日后参与党的政治活动所用。此后,秦邦宪毅然报考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所“革命的摇篮”里面,秦邦宪学习马克思主义,结识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者们。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秦邦宪,在上海大学的学习和经历丰厚了他的思想,为他今后从事革命活动担负重大责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贤敏,秦红.博古和他的时代:秦邦宪(博古)研究论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2]中共无锡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秦邦宪的青少年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7.
[3]李志英.博古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黄美真,石源伞,张云,等.上海大学史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89.
[5]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华民国史文集[M].南京: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1984.
[6]则民.劫后无锡青年应负的责任[J].无锡评论,1925(14):2-3.
[7]则民.奇哉,投笔从戎之怪剧[J].无锡评论,1925(25):10-14.
[8]苏寿桐.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363.
[9]陈挥,秦红.秦邦宪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10]陈夕.博古的曲折思想历程[J].中共党史研究,1997(3):6.
作者简介:王雯雯(1997—),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单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