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中山是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想发展至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坚持革命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的理念,在整个革命生涯中,一直把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奋斗目标。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实业计划》一书中,该书成书和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讨论,时人以支持和赞赏为主流,以学者、工程师和政府工作人员为主体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研究探讨,成果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主要聚焦于文本研究和实践参考两个方面。诚然,囿于历史条件,其精心设计的建设方案无法实施,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仍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困境中践行着孙中山的实业思想。
关键词:《实业计划》;社会反响;实践热潮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4-0132-04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1930s
Liu Qingli
(Shanghai Museum of Sun Yat-sen s Former Residence,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Sun Yat-sen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matur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industrial salv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ultimate goal of his revolution is the idea of construction and throughout his revolutionary career, he always too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goal of his struggle. His idea of industrial salv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his book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publication of which aroused strong social repercussions and extensive discussions, with the support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eople as the mainstream, and activ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mainly scholars, engineers, and government workers, which obtained rich achievements, ha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focused on textu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Admittedly, his elaborate construction program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owing to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there was still a group of national capitalists in China at that time who were putting Sun Yat-sens industrial ideas into practice amid difficult times.
Keywords: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al repercussions; research and practice
“實业”是国人对于近代以来新兴生产方式的统称,与洋务、工艺等概念比较,实业更为准确地体现了新型经济关系,是对传统经济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孙中山是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想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实业救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孙中山自革命始,并不是为破坏而革命,革命的最终目的在于建设。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把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奋斗目标。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在归国途中,便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1],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也宣称:“民国缔造之始……建设之事,更不容缓。”[2]
一、《实业计划》引起的社会反响
《实业计划》,提出了中国实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制定了近代中国首个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业计划》在撰写、成书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外学者的勘察资料和研究成果。姜义华教授在详细研究过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后指出,孙中山广泛阅读了“欧美各国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史”和“交通港口”“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外国银行、货币、信贷”等发展实业的论著;同时,“阅读了许多有关中国经济、贸易、外交的论著”[3]。《实业计划》成书后,孙中山曾寄给相关人士评阅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出版后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讨论。这些时人的研究和评论,除少部分外[4],均以支持和赞赏为主,体现了当时历史场域下人们对《实业计划》的价值肯定。
1.芮恩施:《1919年3月17日驻京美国公使芮恩施复函》
“先生对于此重要问题,能以宏伟精深之政策运用之……吾欲将先生之伟大计划为之介绍,或可使世界原料与资本生一密切之关系。”[5]405
2.刘飞尔:《19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总长刘飞尓复函》
“阁下之所谓中国之经济发展将为人类全体最大利益,不特中国人食赐,尤所赞成也……合众国政府……愿由各种正当之途径,以参与增进华人最上利益之计划也。”[5]408
3.嘉域利亚:《1919年5月17日意大利陆军大臣嘉域利亚将军复函》
“虽在此计划亦有与相附丽之实际困难,稍须顾虑,而以其所造之深与其带有现代精神之活气,使我不禁为最高之评价也。”[5]408
4.碧格:《1919年6月17日北京交通部顾问之铁路专门家碧格君投函》
“以一铁路联结广大之农业腹地与人口稠密之海岸之理想,感我实深。窃谓阁下于此已于铁路经济理论上致一具体之贡献。”[5]409
5.安得生:《1919年8月30日美国名士寓居罗马以世界中都计划著名之安得生君复函》
“奉读尊著计划,旁擘附图而及于先生所与理则的且有力的论据,觉其兴味深永……吾完全确信先生之高尚理想必将实现,非惟以为中国国家人民之福利而已,又以为世界各人种之利益与繁荣计也。”[5]409
6.田鹏:《总理〈实业计划〉之价值》
“《实业计划》确系建设新中国的典型,尤为一般国民,在训政时期,所应特别熟读的经义。”[6]
7.吴晦华:《〈实业计划〉之理论与实际》
“总理手创的《实业计划》就是经济建设所依据的唯一标准,关于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步骤方法,和物质建设的资本来源,在这部伟大计划书中,统统有很详尽的规定”。“三民主义与《实业计划》,互有密切关系,而民生主义,尤为《实业计划》的原则和指针。”[7]
8.胡适:《介绍新出版物》
“当这个‘盲人瞎马的时代而有这种远大的计划和主张,可算是国内一件最可使人满意的事。”[8]220
9.胡适:《知难,行亦不易》
“替中国定下一个根本建设的大方略。这个时期正是他邀了一班专家,着手做‘建国方略的时候。”[8]378
二、《实业计划》引发的研究热潮
《实业计划》作为孙中山《建国方略》之物质建设方略,“是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实践,在历经多年酝酿积累、调查研究基础上加以具体化、条理化、系统化的结晶”[9],出版后引发了当时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广泛讨论与研究热潮,参与研究的成员以学者、工程师和政府工作人员为主,成果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笔者试将相关研究论著分为文本研究和实践参考两方面整理如下:
(一)《实业计划》文本研究
1.项衡方:《总理〈实业计划〉表解分图》
“《建国方略》第二部《实业计划》为总理建设新中国之具体方案,为导中国于国际上自由平等地位之唯一指针……顾《建国方略》一书,体大用宏,经纬万端,计虑缜密,不遗纤微。”[10]
2.苏易日:《〈实业计划〉辑要》
“《实业计划》乃先生欲改良民生之具体计划,先生以为此种计划实现,则非惟中国人民之物质幸福增加,且可防止将来世界之大战争。故先生此书实为由民生主义而达到世界主义之蹴石也。”[11]
3.汪培龄:《汪培龄同志请解释〈实业计划〉中二项路线疑点函》、《汪培龄同志再请解释〈实业计划〉中铁路线疑点函》
“《实业计劃》东镇长白线……即转东南行进入松香河谷地……考此线似与地坐不符,水道提纲及胡林翼一统图俱无此名……不知总理当时所根据者何种图书?葫芦岛热河北京线……走进沙河谷地至新台边门……考胡图新台门在北,沙河在南,此线既自东而西,既经新台门不能再经沙河谷地,抑另有精确之图足证前书之伪误。”[12]
并提出了对“银河谷地”和“吐根河”等地名音译的问题,认为应为英金河及图儿艮伊扎尔河。中央宣传部就此回复:松香河应该是松花江西源之别称;而葫芦岛至新台门一段,乃略偏西北,并非正西,应无不符。并用了孙中山《实业计划》英文原著中的原文表述回答了汪培龄对音译的疑问。
4.任美锷:《〈实业计划〉中的工业区位思想》
“细读《实业计划》,觉得此书完全是一部应用经济地理学的书。书中所草拟的实业计划,如商港的开发,铁道的建筑,运河的疏浚,工业的兴办等,尤以地位之适宜为其最重要条件。所以区位问题可以说是整个《实业计划》的核心。”[13]
5.谭炳训:《〈实业计划〉译文勘误》
“研究与宣扬孙先生遗教的机关,早日将《实业计划》译本彻底校勘一遍,并将计划之度量衡单位皆换算为现在全国通行的万国制单位,科学工程名词也要重行厘定,以便国人之研究。”[14]
(二)以《实业计划》为实践参考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实业救国的呼声愈加强烈,发展经济的迫切性愈加凸显,因此产生了一批以建设实践为导向的对《实业计划》的讨论和研究:
1.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编:《国父〈实业计划〉研究报告》
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之成立:1940年冬,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成都举行第九届年会,认为孙中山《实业计划》是经济建设的伟大方案,工程界应负《实业计划》实施之前锋任务,遂决议组织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并推举陈立夫为会长。研究会于1941年3月正式成立,“就学会门类分为:土木、水利、机械、电机、矿冶、化工、纺织、建筑、自动车、航空等十组”[15]。
2.孙科:《建设大纲草案》
“物质建设当根据总理所著《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为原则,集中全国财力,期于最短期间实现之”,“如何建设这物质的基础?《实业计划》昭示我们具体的大纲……总理当时著《实业计划》,英文的原称是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用意是要吸用国际资本,来促成物质建设。”[16]
3.孙科:《总理〈实业计划〉与世界失业问题》
“中国正民穷财尽,怎么吸引外国的出产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总理《实业计划》利用外资来发展中国的实业。”[17]
4.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
“《实业计划》最根本的意义,是规定中国的经济建设,要以广大的大陆为基础,以繁荣的海港为出口。国际贸易要经海港,农矿实业要在大陆。”[18]
5.陈立夫:《国防建设与实行:国父〈实业计划〉》
“国父遗教不窥其精深,则不能知其博大,盖尝研精覃思,然后知《实业计划》实融养、卫为一事,卫即寓于养之中,实行《实业计划》,即所以完成国防建设也。”[19]
6.戴季陶:《实业计划与国防计划》
“《实业计划》实在包含具体的军事国防计划在内,举凡陆地海上各种军事国防的布置都可以在《实业计划》中找到,我们可以说总理的《实业计划》交通图也无异是国防图。”[20]
7.孔祥熙:《谈〈实业计划〉:各安其业,自由发展》
“实业部之组织,俟立法院通过后,即可决定,至施政方针,自当根据总理遗训,及全国工商农政两会之决议案,逐步实行。”[21]
8.陈遵楷:《实业计划水道要论》
“《实业计划》原书,多以地学为经,以应用科学及政策为纬,错综交互而建成种种方案。大别之自第一计划以至第四可分为水道之计划与陆道之计划……观先生计划之中,若江河流域之改良方案,关于天然及历史亦未尝或忽。”[22]
9.吴龢:《东北铁道系统之重要与现状》
“夫总理既未亲临各地,详加实测,自不能无疏忽遗漏之地。如北方大港经美使芮恩施博士使专家实测后,方知其位置当略为变动。而总理从善如流,未曾固执己见。故欲从事东北铁道之建设,当先使专家从事实地测量,观其工程之难易。如是,方不背总理之初心。”[23]
三、《实业计划》的践行者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完成于1919至1921年间,但他精心设计的建设方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成为无法实施的蓝图,最大的问题是他曾希望在欧战结束后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还曾试图说服一些国家的政府出资支持他的计划,但这些希望最终都没有实现,外国资本与技术并未如孙中山之愿参与到共同发展中国的实业计划中来。尽管如此,也并不能否认《实业计划》的重要价值,而且在当时的中国仍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困境中践行着孙中山的实业思想。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被毛泽东誉为中国近代实业发展史上不能忘却的四人之一,他早在1910年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以实现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为人生目标。卢作孚曾指出:“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是为全中国人建设一种公共理想”[24]71,可见他钻研过孙中山的各项著作、学说,并深受其影响。卢作孚认为发展经济,“首先应从交通着手,创办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第一,交通;第二,实业;第三,文化教育”[25],这与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卢作孚熟谙《实业计划》中造船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孙中山提出的开發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宏伟理想。1925年秋,卢作孚在家乡重庆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此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1938年11月,在《继续为国家为公司效力》一文中,卢作孚提到:“孙总理为什么要把国家变成为民主政治?简单的说,就是要使政治进步”[24]491。抗战时期,卢作孚提出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1938年民生公司参与了宜昌大撤退,将实业建设的重要物资和人员转移到战时大后方,保存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被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民族资本家,如被誉为新中国“红色资本家”的荣氏兄弟;爱国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先生等,都曾深受实业救国思潮和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的影响,在他们发展经济、实业救国的活动中成为了《实业计划》真正的践行者。
四、结论
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发展实业意味着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构建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梳理时人对《实业计划》不同视角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更加清晰地展现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的历史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我们对孙中山著作及其建设思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47.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1.
[3]姜义华.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45.
[4]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研究:第一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75.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田鹏.总理《实业计划》之价值[M].绍兴:新昌印书馆,1929:1.
[7]吴晦华.《实业计划》之理论与实际[M].[出版地不详]:新世纪书局,1930:2.
[8]胡适.胡适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刘明,沈潜.孙中山与《建国方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
[10]项衡方.总理《实业计划》表解分图[M].永安:改进出版社,1941:1.
[11]苏易日.《实业计划》辑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1.
[12]汪培龄.汪培龄同志请解释《实业计划》中二项路线疑点函[J].中央周报,1930(105):35.
[13]任美锷.《实业计划》中的工业区位思想[J].新经济(半月刊),1942(1):1-2.
[14]谭炳训.《实业计划》译文勘误[J].复兴月刊,1933(12):194-204.
[15]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国父《实业计划》研究报告[R]1943:前言页.
[16]孙科.建设大纲草案[M].南京:铁道部,华东印务公司,1946:2.
[17]孙科.总理《实业计划》与世界失业问题(十二月十五日在国民政府总理纪念周讲演)[J].铁道公报,1930(128):19-25.
[18]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M].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12:45.
[19]陈立夫.国防建设与实行:国父《实业计划》[J].军事与政治,1942(3):10-11.
[20]戴季陶.实业计划与国防计划[J].新亚细亚,1931(2):14-16.
[21]孔祥熙.谈《实业计划》:各安其业,自由发展[J].农话,1931(1):12.
[22]陈遵楷.实业计划水道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2.
[23]吴龢.东北铁道系统之重要与现状[J].新亚细亚,1931(1):51-58.
[24]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5]卢国纪.我的父亲卢作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6.
作者简介:刘青莉(1985—),女,汉族,重庆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近代史、博物馆学、艺术史。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