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黎杰 贺瑞飞 刘广超 刘 鹏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我国现代化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冷镦工艺制造的高档标准件需求逐年上升,其中高强度冷镦钢10B21 广泛应用于标准件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安钢自成功开发该产品后,生产量稳步增加,成为公司重要创效的产品之一。
冷镦钢10B21 由6 机6 流小方坯浇铸,断面为150 mm×150 mm。由于10B21 主要采用Al、Ti、B 等元素微合金化处理,随着连浇炉数增加,析出的中间包浸入式水口结瘤物会越来越多,出现严重堵塞水口,常需要烧氧处理,甚至会造成连铸断浇,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且水口结瘤物的脱落通过结晶器进入钢液后,造成铸坯大颗粒夹杂增多,恶化铸坯质量。
笔者通过对10B21 生产跟踪,对水口结瘤物的主要来源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该钢种在连铸生产中出现水口结瘤的问题,提高了冷镦钢铸坯的质量及合格率,保证了生产顺行。
高炉铁水→100 t 顶底复吹转炉→100 tLF 炉精炼→6 机6 流方坯连铸机。
10B21 熔炼化学成分控制范围见表1。
表1 熔炼化学成分
连铸主要工艺设备参数与控制要求见表2。
表2 连铸主要工艺参数
停浇水口中的结瘤物外观如图1 所示。取结瘤物做电镜分析,结瘤物主要是A1、Ti 的氧化物,Ca/A1 比明显偏低,结果见图2 和表3。铝脱氧的冷镦钢10B21 在转炉和LF 炉脱氧冶炼过程中会形成高熔点的A12O3、CaS、A12O3·TiO2等夹杂物,如果LF 末期钙处理不好,在浇注过程中,当钢水经中间包上水口流入结晶器时,高熔点的夹杂物就容易粘附在塞棒头位置和上水口内壁,在水口壁和碗部形成结瘤物质,严重影响塞棒的控流作用。随着钢水浇注的进行,水口结瘤物的析出、附着、聚集长大越来越严重,水口过钢量逐渐减小,严重时直至连铸停浇。
图1 结瘤物形貌
图2 结瘤物电子图像
表3 结瘤物主要成分 %
浇注过程中有脱氧产物A12O3夹杂在水口内壁附着沉积,引起水口堵塞,说明钢水在精炼、浇注过程中[Al]有氧化,生成大量尖锐状且熔点较高的A12O3夹杂。
由于钙处理不得当,没有使高熔点脆性的CaO-A12O3系夹杂转变为含钙量较高的低熔点钙铝酸盐夹杂(如12CaO·7A12O3),以及钢中铝脱氧产物没有很好上浮固定在精炼渣中,致使钢水中有CaO·A12O3、CaO·2A12O3等高熔点的铝酸钙。
钛与铝具有相似的活泼性,钛在钢水中极易被氧化成A12O3·TiO2,相比于纯A12O3夹杂,含钛氧化物与钢液间的润湿性更好,且由于该类夹杂物比重大,在流经水口时极易在水口壁停滞,形成更为严重的浸入式水口结瘤、堵塞问题。
钢中加入的Ca 除与A1203反应外,还能与钢中的S 反应生成CaS,随着硫含量的增加,易在钢水中形成高熔点的CaS(熔点为2 450 ℃),从而影响钢水的流动性,引起水口堵塞。若钢中S 含量过高,Ca 优先与钢中的S 结合生成CaS,为提高钙处理转变为12CaO·7A1203的效率,使Ca与A1203结合,应将钢水中的S 含量控制在0.01%以内。
浇注过程前期准备和操作不当,导致钢水发生二次氧化,从而生成高熔点夹杂物聚集在水口。由于钛铝镇静钢对于二次氧化非常敏感,在发生二次氧化后,A1/Ti 与O 的复合夹杂物数量明显增多,且其极易在水口耐材表面沉积。
(1)转炉终点控制。转炉钢水终点含氧量过高会造成钢中[Al、B、Ti]大量氧化,是后期产生大量氧化物夹杂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钢水初始氧含量可减少脱氧产物,减少初生夹杂物的数量。通过加强终点控制和管理,转炉冶炼终点C 含量平均值从0.076%提高至0.093%,最小值从0.057%提高至0.072%,大幅降低了钢水初始氧含量。
(2)转炉出钢顶渣加入工艺的改进。转炉出钢顶渣料:石灰加入量从200~300 kg 提高至500~600 kg,萤 石 从100~150 kg 提 高 至200~300 kg,钢芯铝200~250 kg,同时加入电石复合脱氧。出钢过程中及时加入顶渣料,利用出钢过程钢水冲击和钢包底吹氩搅拌,促进顶渣快速熔化,实现大渣量、造渣前移,从而使钢水脱氧合金化过程中产生的夹杂物及时上浮。顶渣料结构调整后,有效地解决了LF 进站顶渣结壳问题,减轻了精炼造渣造成的二次氧化,缩短了造白渣时间,钢水Al 含量稳定控制在0.010%~0.035%之间。
LF 炉是钢水脱氧、脱硫、纯净度保证的关键工序,主要从优化白渣精炼制度、优化钙处理工艺、优化氩气搅拌控制三个方面提高钢水洁净度。
4.2.1 白渣精炼制度
促进精炼钢水夹杂物上浮吸收的前提是造好低氧化性、碱度适合的精炼渣,因此要求精炼渣具有高碱度、低氧化性、低熔点的特点,要求有良好的流动性和适量的渣量,具有较好的脱硫和吸附脱氧夹杂物的能力。将精炼渣中的CaO/A12O3控制在1.7~1.9,精炼渣碱度R 控制在3.0 以上;炉渣中的A12O3含量稳定控制在22%~30%,(FeO+MnO)含量控制在2%以内。
加入钛铁前,先使用铝脱氧,当钢水中其他化学成分调整进标准后,加入钛铁,且加入时避免大氩气搅拌,尽量减少Ti 的损耗及含铝钛系氧化物(A12O3·TiO2)的产生。
4.2.2 优化钙处理工艺
因为10B21 主要以铝脱氧,脱氧产物主要为A12O3夹杂,如若钙处理不当,极易形成高熔点的铝酸钙夹杂物,在钢水中呈固态且尖锐状,在连铸浇注过程中很容易附着在中间包水口壁上引起结瘤,并且残留在钢中的A12O3夹杂在钢中属于硬脆相,随中间包、结晶器进入到铸坯中,在后续轧制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缺陷。
含铝钢的钙处理是将钢中的A12O3夹杂转变成低熔点的钙铝酸盐,实质上是钢水中氧、硫、钙、铝等元素和CaO、A12O3、CaS 夹杂相互作用的过程。采用钙铁线对钢水脱氧产物进行变性处理,可使不同类型高熔点的CaO-A12O3系夹杂转变为熔点1 400 ℃的12CaO·7A12O3,其在钢中呈液态球状而容易上浮。
钙处理在合金化结束后进行,应注意几点:钙处理前,要求钢水中的硫含量在0.010%以内,可以防止后期形成熔点2 450 ℃的CaS 水口结瘤物,钙处理“液态窗口”会变宽,便于实际操作;钙处理时氩气流量调到300~400 L/min 为宜,使钢中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条件,利于钙处理充分进行;根据精炼渣的颜色,一次性喂入适量钙铁线。最终建立钢水钙处理评价效果标准,保证钢水中过程成分Ca 含量在0.001 5%~0.004 0%。
4.2.3 优化氩气搅拌控制
在精炼过程的中前期,建议把氩气流量调大些,以便快速化渣、造好渣,为脱氧、脱硫、合金化创造有利条件,钢包氩气流量为600~850 L/min;在精炼过程升温中应适当把氩气流量调小一些,便于保持精炼渣发泡提高埋弧送电的稳定性,在保障钢水脱氧、脱硫反应进行的同时,减少卷渣、吸气和钢水的二次氧化。
后期喂线氩气控制:精炼钙处理后软吹应小流量控制,氩气流量为150~300 L/min(应根据钢包透气砖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节,以钢液面微微波动,钢水不裸露为宜),如图3 所示,时间控制在8 min 以上,便于促进铝脱氧产物(A12O3)、含铝钛系氧化物(A12O3·TiO2)夹杂有充分的碰撞长大、上浮动力和上浮时间。杜绝氩气流量过大,造成的钢中钙和酸溶铝的损失以及钢水的二次氧化,确保钢水的洁净度和可浇性。
图3 LF 底吹搅拌曲线
为了减少开浇过程水口结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中间包烘烤前进行氩气吹扫,清除中间包砌筑过程残留在包内的耐材,减少对开浇钢水的污染;
(2)中间包、上水口、浸入式水口烘烤均匀,适当提高烘烤温度和延长烘烤时间,防止水口内壁凝结钢液而加剧水口结瘤;
(3)中间包首炉软搅拌时间要控制在10 min以上,精炼时间控制在35 min 以上。
为了减少浇注过程中的二次氧化,生产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高保护浇注效果,采用长水口加密封垫,确保钢包下水口与长水口之间密封良好;同时确保长水口对中良好,保持液面稳定,从而减少钢水的二次氧化和卷渣;
(2)大包浇注末期剩余钢水4~6 t 时,抬起大包观察下渣情况,防止下渣及过早抬起造成钢水二次氧化;
(3)浇注过程中中间包采用双层覆盖剂,下层为中间包专用覆盖剂,上层为碳化稻壳。
通过采取提高转炉终点控制、调整顶渣料与脱氧合金配比、优化精炼工艺、减少二次氧化等措施,钢水T[O]%含量平均值从0.002 7%降低至0.001 8%,T[O]%含量稳定控制在0.030%以下;连铸过程铝损平均降低0.002%,铝损最大值降低0.004%;钢水的流动性和可浇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数据见表4。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改进,10B21的连浇炉数得到明显提高,如图4 所示。
图4 连浇炉数对比
表4 指标改善数据
(1)冷镦钢10B21 连铸水口结瘤物主要是高熔点的A12O3、CaS、A12O3·TiO2夹杂在浇注过程中附着在水口内壁,并不断地聚集长大,其主要来源为:未排除钢水的铝脱氧产物、钙处理不当形成的A12O3高熔点物、CaS 夹杂、A12O3·TiO2复合夹杂以及浇注过程不当造成的钢水二次氧化产物。
(2)通过加强转炉操作和终点控制,炉后加大脱氧合金和渣料的加入量,实现10B21 冶炼工序脱氧、造渣前移;LF 确保白渣精炼制度、优化钙处理工艺以及钢水软吹控制,保障钢水洁净度;连铸做好中间包和水口开浇前的各项工作、加强保护浇注防止钢水二次氧化等,有效改善了钢水的洁净度和可浇性,解决了冷镦钢10B21 在浇注过程中水口结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