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和
林文枝对器皿情有独钟
器皿制作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器皿。时空演变,传承至今,每一件器皿的制作背后都有时代生活的印痕。它不仅是物质化的呈现,还包含对生活品质、品味的不懈追求。
在寿山石雕行业中,青年雕刻师林文枝一直默默耕耘着。他制作的器皿造型精致典雅,以文玩摆饰为特色,近年来崭露头角。
1977年,林文枝出生于福州福清高山镇。福州是寿山石的原产地、寿山石雕工艺的发源地,石雕的魅力激发了林文枝的兴趣。
1993年,林文枝进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雕刻技法,受教于著名雕塑家王则坚教授。后又跟从兄长林文钦(高级工艺美术师)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日进,逐渐“登堂入室”。
寿山石雕有诸多题材,林文枝对器皿雕刻情有独钟。但在创作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寿山石材料宝贵且大材难得,用于雕刻器皿成本太高,受到很多制约。
正当他为创作材料所困的时候,一个偶然机会,接触了一种叫“紫袍玉带”的石材。该石种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且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很适合雕刻制作器皿。
紫袍玉带石硬度比寿山石高,用一般的寿山石雕刻工具很难进行雕刻制作。林文枝经过反复琢磨,不断地改造工具、总结经验,最终克服了一般雕刻制作工具难攻紫袍玉带石的难题。
经年累月,他的手磨出了许多老茧,对器皿的情感也与日俱增。为了能更好地突出紫袍玉带石所呈现的器形美,林文枝研究了很多古代器物造型,从古时匠人的技艺中寻求智慧和灵感,不断提升技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力求打磨出更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而今,林文枝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受到收藏界 关注。
在他的学艺道路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寓居福州的台湾著名造型艺术家刘北山。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林文枝有幸结识了北山先生。刘北山认为,创作时应专注于造型、线条,把握其中的平衡、比例、张力等元素,器、物、人、景彼此间应有情感的联系。
因两人对雕刻工艺有着共同的挚爱,林文枝时常带上作品到北山工作室与其交流探讨器皿造型设计,北山先生总是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其间,北山先生也会将自己的得意之作置于桌面以供林文枝借鉴。
在一次次的求教中,林文枝对器皿制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
福州寿山石雕收藏界有个怪象,很多人往往只注重石头材质,而忽略工艺之美。但在林文枝看来,艺人精神的注入可使器物具有灵性,不同的石材创作出的器皿也会有不同的味道与美感。他没有囿于成见,在紫袍玉带石的雕刻制作之外,也尝试用老挝石、丹东石等创作。
鸣蝉香插
荷塘茶则
车马纹茶叶罐
手工造物的动人之处在于至情至性。林文枝把对器的情愫注入了创作,他的茶道、花器、香道、文房系列器皿造型工整圆润,线条流畅,细节之处见功底。稳重的紫黑底用浅色“点睛”,使得整个作品清雅而有禅趣,令人心生平和清宁之感。
器之美,巧若拙。林文枝说,有心、有情感的人才能呈现更有温度的器皿,器之制作可谓“大象无形”,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