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婷 夏建程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文学造诣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其中尤其以古诗词的创作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相结合,成为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的人物众多、情节复杂,除了叙事描述,古诗词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小说中的古诗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叙述中的情感升华,通过古诗词来表述作者的情感;另一种是借小说中的人物来进行表现。这些诗词并不是被作者生硬地引入,而是十分合理的。一方面,《红楼梦》本就是以王侯世家的贾家为主要创作背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皆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于诗词歌赋的喜好十分常见。另一方面,《红楼梦》的创作方式也不是个例,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加入诗词来作为故事的铺垫、情节推动、人物描写,都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形式,如《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在《红楼梦》中,诗词的引入更加富有深意,除了塑造人物,还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因此,《红楼梦》中的诗词内容也成为专家学者及广大爱好者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对人物性格的描写
(一)对贾宝玉的性格描写
古代诗歌的创作,多是借物言志、以景抒情等。在《红楼梦》中,诗歌的创作和表达也与人物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史湘云等,虽然着墨最多,但也需要通过诗词等手段来表达人物的性格。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宝黛的爱情也是贯穿《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开始,描述了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幻化成人,就是贾宝玉。作者在小说的开篇就以神话偈语的形式表达出贾宝玉的人物特点。在第一回中,写到石头后面的诗句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初步领悟到主人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在林黛玉进入荣国府与贾宝玉第一次相遇时,作者借助林黛玉的视角来介绍贾宝玉形象:“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后又通过一首《西江月》来形容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同时,还有贾母、王熙凤等人的语言来侧面表达,使读者能够对贾宝玉的形象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第十七回中,大觀园的工程已经竣工,贾政带领众人前来参观并且题对额。贾政意想借着题对额的机会来考考贾宝玉的功课。原本贾政对于自己这个整日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儿子非常不满,平日里较为严厉。而贾宝玉在严厉的父亲和其他人面前是两个状态。在父亲的考核面前,贾宝玉所对出的匾额和对联,又是另一种风格,可以看出贾宝玉虽然不喜仕途,但确实很有才华。例如,贾宝玉对于“沁芳亭”的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以及“有凤来仪”中,写的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些对联表达清晰脱俗,文笔细腻,深合贾政的心意。但是,贾政为了体现自己的大家长的严厉身份,也不宜对贾宝玉太过赞誉。小说写到贾政在听到贾宝玉的题额和对联时,“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而随着贾宝玉的表现愈加出色,贾宝玉的性情也表现出来,开始得意忘形,妄加评论,结果得到了贾政的斥责。
小说中较为精彩的部分在第三十七、三十八回,贾政外放学差,贾宝玉没有了贾政的监督和管教,更加无所顾忌。而此时贾探春发出书信,邀请贾宝玉等人结诗社。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十分密集的诗歌创作,也反映出作者曹雪芹强大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造诣。在第三十八回中,贾宝玉以“怡红公子”为别号来作《访菊》和《种菊》两首诗。这两首诗都体现出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以菊花来表达自己的品质,充分地展示了贾宝玉的傲视、清高、藐视庸俗等性格特点。
(二)对林黛玉的性格描写
在第三回中,林黛玉进入贾府,贾宝玉见到林黛玉后心理的表现,小说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诗将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和神态都表现出来,展示出一种病态的美丽。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林黛玉作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相比于贾探春和薛宝钗等人的诗作,林黛玉这首则是充满了悲伤的氛围,这与林黛玉体弱多病、常常悲观厌世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在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吵架怄气,正是一腔恼怨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由不得干花伤己,一边埋葬花瓣,一边哭泣,一边吟诵一首诗。这个情节下,作者创作了这首经典的《葬花吟》。这首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三)对薛宝钗的性格描写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十分重要的女性人物,她的形象与林黛玉有十分强烈的对比。因此,喜爱《红楼梦》的读者,也将喜爱林黛玉或薛宝钗看成是两种对立的见解。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所塑造的封建社会的完美女性形象,她识大体,但也不像王熙凤一样泼辣,有才气又不及林黛玉一样清高。
在第三十七回中,大观园中众人结海棠诗社,薛宝钗作了一首《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中,众人以“柳絮”为题作诗。其中,林黛玉与薛宝琴所作都太过悲伤、颓败。薛宝钗看了之后说道:“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于是,她作了一首《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可以说,作者的这首《临江仙》将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七十回中,贾府的危机已经来临,因此大观园中才“蜂团蝶阵乱纷纷”。在这样的局势下,那些心怀叵测的人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薛宝钗这样深有心机,同时行为做事也光明磊落的人,自然没有什么担心和顾虑,因此才会“白玉堂前春解舞”。后面所作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自然也表现出她有一定的野心,不过这野心并不是要通过低下的手段来获得。薛宝钗的性格与她的自身经历有关,她自幼丧父,哥哥又是个纨绔子弟,没有起到一个大家长的作用。因此,家里的一切事务都需要薛宝钗来负担,过早地接触并且懂得了人情世故,这也养成了她自立自强的性格。而小说中关于薛宝钗性格描写,除了诗词,还有其他人物,如王熙凤及众多婢女的对话和心理活动,这都与林黛玉的敏感多情、消极哀怨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对人物命运的暗示
(一)对贾宝玉命运的暗示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对话多有谶语的手法,这也是《红楼梦》这本书突出的艺术造诣之一。尤其是此书的后半部分失传,更加吸引了众多的《红楼梦》爱好者对这些谶语的研究。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人物的经历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多用诗词来进行概括。例如,在第三回中,作者用《西江月》来描绘出贾宝玉的个人命运:“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暗示了贾宝玉短暂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的过程。富贵之时,他拥有世人羡慕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拥有这么好的资源,他不知乐业,没有把大好的年华用在学业上;到了穷困潦倒之时,他又耐不住凄凉,缺乏坚韧勇敢之性。正因他在大好年华不知乐业,才“辜负好韶光”,一技无成,“于国于家无望”,不能振兴家业,更别说报效国家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指的是对于封建家庭,贾宝玉这种具有明显反叛精神的名门贵族,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皆是不肖的表现。
(二)对林黛玉命运的暗示
《红楼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在第五回中都有所表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曹雪芹用这种谐音仿字的形式,来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暗示,使读者能够在开篇就能够感受到整个故事的悲伤的情绪。
在《红楼梦》中,作者将林黛玉塑造成一个体弱多病、敏感脆弱的大家闺秀形象,同时她也对诗词歌赋十分有研究。在贾府和大观园中的一些诗词对句的场景,林黛玉的诗词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赞美和关注。但是,明明是十分热闹和愉快的场景,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往往是十分悲凉的、哀伤的,这也预示着她悲剧的命运。在第二十七回经典的“黛玉葬花”的場景中,林黛玉所吟唱的那首诗中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林黛玉的性格品质,同时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尾。
另外,在第七十回中,林黛玉所作的《桃花行》也有所指。春天的桃花本就是十分鲜艳和优美的,很有生机的意蕴,作者却用十分低沉的笔调,通过鲜艳的桃花来映衬林黛玉的性格和遭遇,塑造了一个孤独、哀伤、忧愁的少女形象。尤其是诗的最后四句:“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这是对林黛玉命薄如桃花,生命可能会过早凋谢的象征性暗示。
(三)对薛宝钗命运的暗示
薛宝钗出身于《红楼梦》所描述的四大家族的薛家,其母与王夫人是亲姐妹。因为父亲早逝,其母带着长子薛蟠与薛宝钗客居贾府。因与贾宝玉和贾府的姊妹年纪相仿,她也会经常玩耍。《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与林黛玉的体弱多病、脆弱敏感有很强烈的对比。薛宝钗的性格洒脱,无论是长辈还是下人,对薛宝钗都十分亲近。
金陵十二钗正册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暗示着薛宝钗的人物命运。“金簪雪里埋”运用谐音和双关,“雪”与“薛”音相近,暗示薛宝钗的结局也是十分凄苦的。
在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作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首灯谜是薛宝钗所作,只是后续书者将这首灯谜写成了林黛玉所作。这首灯谜也暗示了薛宝钗的结局—在丈夫贾宝玉出家为僧后,她独自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
《红楼梦》的诗词不仅是对书中人物的塑造和命运暗示,诗词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这些带有谶语性质的诗词,更是体现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花费的心思。通过分析这些诗词,使读者能够更加感性地认识和理解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从而产生极大的情感上的共鸣。另外,由于后四十回原著作品的失传,这些诗词也成为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通过诗词来还原作品真正的结局,因此而产生的对文学艺术的争论和探讨,也在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