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佳 刘小成
孟蕴是明代初年的女诗人,善画工诗,十七岁时被聘为监察御史蒋文旭的未婚妻,十九岁开始守节,以九十三岁高寿卒。在孟蕴去世几百年后,其同里同族的后辈、明初的戏曲家孟称舜,收录孟蕴诗共一百五十二首,其诗歌编纂而成册,命名为《柏楼吟》。然而,关于她的生平和创作,目前出版的有影响的工具书,如《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均不可查,我们只能从《(雍正)浙江通志》《(光绪)诸暨县志》等地方志和一些描写孟蕴未婚夫蒋文旭的文章中提取材料来完善孟蕴的人物形象。
一、孟蕴家世生平研究
(一)家世研究
据诸暨孟氏的始迁祖为孟载,雍正《浙江通志·祠祀》引《诸暨县志》云:“(孟子)四十七世孙,信安郡王孟忠厚扈驾南渡,幼子环卫上将军、开国男孟载封爵诸暨,因家焉。”结合《诸暨仁寿堂孟氏宗谱》可知孟蕴出自书香世家,为孟子第五十八世孙益彦公之女,天资聪慧,且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名闻于乡里。
(二)生平研究
孟蕴(1378—1470),字子温,号柏楼,为孟子五十八世孙益彦公之女,浙江诸暨夫概里(今应店街镇十二都村)人。毛奇龄所编纂的《西河集》卷七十七有《诏祠孟贞女传》。
据毛奇龄《西河集》记载,孟蕴的父亲“为明初生员,尝梦女官送云冠绣裳于庭,遂生蕴”。蕴出生时,天降彩虹,她也因此被称为“奇女”。她自幼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工于詩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蕴十七岁时,被才子蒋文旭聘为未婚妻;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蕴十九岁时,蒋文旭因忤旨被赐死,当其灵柩经过家门时,蕴便内披麻戴孝,外穿大红婚装,恸哭扶柩前往夫家,并发誓侍奉舅姑终老。
在舅姑亡故之后,蕴被接回娘家,在夫峰山麓旁,构柏为楼,独居其上,以书为伴,以琴为友,吟诗绘画。
宣德六年(1431),蕴五十三岁时,宣德皇帝为蒋文旭平反昭雪。此后,蕴为当地少妇室女,训解《孝经》《礼记·内则》《女诫》诸书。直隶监察御史蒋玉华、翰林侍读黄文莹将孟蕴的事迹及所作诗文上奏朝廷,诏敕旌表为“贞女”建坊立祠,表彰贞洁,以励风化。
蕴曾两次被宣入京面圣。成化六年(1470),以九十三岁高寿卒。其墓地在诸暨十二都孟子庙西侧梳头盘山。蕴的诞辰、忌辰都是重九日,至死头发乌黑如初,人称“黑发姑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邑令刘光复为蕴立祠,肖像于孟子庙侧,每岁设祭致奠,并赞她“金屏中雀叹无缘……木归根处显坚贞”。
几百年后,当明初的繁盛跌宕沉退为最末梢的衰落,戏曲家孟称舜把她留下来的诗歌编纂成《柏楼吟》。
二、孟蕴思想特征研究
(一)坚贞传统
纵观孟蕴一生,虽其接受了良好教育,但仍然深受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遵循“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的“三从四德”,侍奉舅姑,为夫守节。
1.从一而终,为夫守节
在宋代尽管在伦理上束缚妇女,但是对寡妇再婚并不加非议。但宋明理学出现后大力提倡妇女的贞洁,反对寡妇改嫁,而且影响广泛。
蕴在十七岁时,被才子蒋文旭聘为未婚妻。从毛奇龄《河西集》中的“蒋文旭者,年十七膺洪武二十九年乡贡,授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记载,可知蒋文旭也是一名年轻才俊,加之方孝孺的奖掖,声名可谓甚卓。这原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谈,但在她十九岁时,传来噩耗—蒋文旭因忤旨被皇帝赐死。当其灵柩经过家门时,蕴便内披麻戴孝,外穿大红婚装,恸哭扶柩前往夫家,此后终生为夫守节。
2.遵守妇道,侍奉舅姑
妇道,是妻子的责任和义务,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妇女社会地位看法的集中体现。蕴扶柩前往夫家后,谨守妇道,为夫服丧三年,并侍奉舅姑终老,严肃内外,里外无闲言。在舅姑亡故之后,她被接回娘家,在夫峰山麓旁,构柏为楼,独居其上,以书为伴,以琴为友,吟诗绘画。
(二)思想进步
孟蕴虽然遵守传统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是一个典型的才女和贤妻,但从其生平经历及作品来看,她的思想在思想禁锢严重的明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1.独特的价值观
孟蕴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选择了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路:为夫守节。这并不全是封建礼教的过错,是她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将自己画地为牢,并且安然自足。她知道再嫁不一定能找到与自己琴瑟和鸣之人,只会为自己套上更沉重的枷锁。因此,当蒋文旭的灵柩经过家门时,她便一同前往夫家,侍奉舅姑终老,严肃内外。在舅姑亡故之后,她被接回娘家,在夫峰山麓旁,构柏为楼,独居其上。或弹琴寄心,声调激越;或作诗言志,提梅之节操坚贞;或赋月之光华皎洁,终身以书史自娱。
2.教化女性的意识
孟蕴受过较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且好学上进,不甘于屈辱、依附的卑贱地位,有自我独立、自尊自重、扬名立世的意识和要求。她在《梅花百咏》其二中写道:“不是寻常红粉色,只留清白在人间。”
宣德六年(1431),蕴五十三岁时,宣德皇帝为蒋文旭平反昭雪后,便开始接待当地少妇室女,训解《孝经》《礼记·内则》《女诫》诸书,积极承担女性的教化。
直隶监察御史蒋玉华、翰林侍读黄文莹将孟蕴的事迹及所作诗文上奏朝廷,诏敕旌表为“贞女”建坊立祠,表彰贞洁,以励风化。
三、《柏楼吟》研究
在孟蕴去世几百年后,其同里同族的后辈、明初的戏曲家孟称舜,收录孟蕴所作诗歌共一百五十二首,将其诗歌编纂而成册,命名为《柏楼吟》。作为一名女性文学创作者,其诗歌具有女性诗人感情细腻的特点,也体现了女性创作束缚于一方狭小天地的局限性。
(一)诗歌思想内容
明代,社会对妇女的思想行为限制颇多,妇女极少出门参加社会活动,所能接触到的范围极狭。因此,孟蕴的诗歌大多为咏物之作,内容题材较为狭隘,多描写梅花、明月等,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怀。
1.丧夫之痛与守志之坚
在明代,妇女的人身是依附于男人的,这就是所谓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对于已有婚约,但还未成婚的女性而言,“从一而终”才是美德,即使未婚丧夫,也不得改嫁,要做个贞节烈女,在寂寞中凄凉度过一生。因此,孟蕴在知道蒋文旭因忤旨被皇帝赐死后,便与蒋文旭的灵柩一同前往夫家,终生为夫守节,如《闺词》一诗:“谁谓妾无夫,未卜婚期夫已殂。谁谓妾不嫁,夫没于官妾身寡。谁谓妾身不见郎,妾睹遗容若未亡。谁谓妾不到君堂,妾扶君榇执君丧。谁谓夫无配,妾自笄年先已字。谁谓妾心二,妾誓终身守夫制。妾身永作蒋家人,夫君原是吾门婿。岂知牛女隔银河,蓦地参商无面会。今生空结断头缘,欲满姻期在来世。”诗中使用多个“谁谓”开头的反问语句表达了孟蕴未婚丧夫之痛苦,还有她想终生为夫守志、永作蒋家人孝顺公婆的志愿,并抒发来世能再完结姻缘的期盼。
又如《挽夫》一诗:“金精不畏红炉铄,石额应镌身后名。丝系纲常九鼎重,竹标贞节万年荣。匏歌薤露空悲挽,土瘗英魂把泪盈。革裹尸兮酬夙志,木乘风起助悲声。”这是孟蕴诗中少有的音调铿锵、笔力雄健的作品,她在前四句中先写了真金不怕火炼,石碑可以留名,丝线可承九鼎重,竹子常年青翠。五、六句描写了自己唱着送葬时唱的丧歌,痛哭着为丈夫下葬的场景。最后两句抒发丈夫壮志未酬却已身亡的悲哀。全诗流露出她扶蒋文旭之灵柩前往夫家时内心为夫守志的坚定与悲伤。
2.思夫之情与寂寞悲凉的心境
作为女人,孟蕴总是希望在脆弱的时候得到一丝丝的慰藉,即使她從未见过丈夫,但她也渴望爱情与幸福,这时她就会特别地思念自己的丈夫,变得多愁善感。
《题石二首》写道:“倚楼空自泪双双,极目云山思渺茫。每望夫兮登此石,不知何地是夫乡”(其一),“生前曾许结成双,回首那堪两地茫。自信此心坚似石,肯将魂梦绕他乡”(其二)。《题石二首》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孟蕴独居柏楼之上时,其内心的悲凉和对丈夫的思念。
又如《深山雪》一诗:“深山积雪最清明,林壑争奇琢不成。欲借寒光消积绪,无如愁绪积成城。”前两句描写了大雪之后山中的清明之景,向外望去满眼山林树木都是雪白。后两句写了孟蕴因未婚夫去世后构柏为楼独居深山,想要借白雪掩盖一切愁绪却不成,只能让愁绪越积越多。
3.平淡闲适,与世无争
孟蕴还有部分诗用平淡的语言描写了她在为夫守志时平淡闲适、与世无争的生活,如《与童姬夜话》:“树底蜩螗聒耳,窗前蟋蟀齐鸣。话绪无端搅断,明河天际云横。”孟蕴诗歌前两句对夜晚山林中宁静的氛围进行了描绘,真实地记录了她一个夜晚的生活片段,表现了她平淡闲适、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两句回到现实透露出她长夜无眠,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诗歌体裁
《柏楼吟》共收录孟蕴的诗文一百五十二篇,归纳如下。
古文二篇:《闺词》《灯下与女伴明志》。
五言律诗八首:《简架上遗编有感二首》《咏竹二首》《咏菊二首》《悼夫二首》。
七言律诗三首:《灵泉悼夫》《挽夫》《试笔》。
五言绝句二首:《题书斋二首》。
六言绝句二首:《与童姬夜话》《灯下偶成》。
七言绝句一百三十五首:《秋夜》《秋容》《秋叶》《秋风》《秋月》《秋江》《冬雪》《观雪》《评雪》《大雪》《久雪》《残雪》《书窗雪》《宫中雪》《江心雪》《深山雪》《竹楼雪》《梅林雪》《却荔枝》《灵泉种柏二首》《题石二首》《抚琴二首》《画松二首》《闺词八首》《梅花百咏》等。
(三)艺术特色
1.写景咏物,托物言志
孟蕴长期生活在柏楼,基本上不出楼外。诗文的创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促成的,在《柏楼吟》中,咏物诗作所占比例最大。因为蕴长期生活在柏楼之上,每天都阅读诗赋文章,眼目所及无非是柏楼周围的一些景物,以及季节变换所带来的不同感触,因此这些事物便成了蕴吟咏描摹的主要对象,如《残雪》一诗写道:“霁日初开雪已残,断桥景色少盘桓。人情领识清贞味,尘俗何曾扰寸丹。”雪是洁白的,但蕴看到的是它清贞的特点。同时,雪也透露寒意,对一个守寡的女人来说,雪的寒冷和她心境的悲凉叠加在一起,使她柔肠欲断,时光难挨。
在蕴眼目所及的景物中,梅花是她最钟爱的景物,因为梅花高洁、孤傲、坚贞,更能给人以激励,更能寄寓她守志不阿的情怀。因此,她便作了《梅花百咏》,其一写道:“傲雪经霜已有年,凡花未许与争先。乘骢人去无缘折,留得清香满世间。”其十写道:“寒玉坚同百炼钢,千磨万琢依如常。清明气概充霄汉,亘古于兹仰大刚。”
总之,《梅花百咏》以真情妙笔,多层次、多角度地赞扬了梅花的品格,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守贞尽节的志向。
2.语言平淡、质朴,情感真挚
平淡质朴的语言、简练的叙事、情感的交融,使孟蕴的诗词褪去诗歌语言的华丽与雕琢。
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诗歌多用白描、直抒胸臆的手法,如《灯下偶成》写道:“床畔孤灯一盏,照来孤影成双。只信此心无二,清夜月照寒窗。”
平淡质朴的语言以及床、灯、影子、月、窗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勾勒出孟蕴长期生活在闺阁中,长夜漫漫,孤鸿哀鸣,身边只有一盏孤灯做伴的画面,其孤寂凄清的情怀、悲凉的心境由此可见。
3.语调凄清悲凉
孟蕴在诗文中大量采用了如“寒、雪、霜、露、柏”等字,给人凉气袭人的感觉,语调凄清悲凉。据统计,诗中使用“寒”字有四十七处,如“只信此心无二,清夜月照寒窗”(《灯下偶成》),“欲借寒光消积绪,无如愁绪积成城”(《深山雪》),“幽香玉色深深郁,雪冷风寒细细吟”(《梅花百咏》其八十八)。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下,“三从四德”的思想一直在政治、经济、伦理、婚姻等各方面压迫、束缚着广大妇女。她们地位低下,没有活动的自由,没有学习文化和发表作品的机会与权利,因而历代有记载的女诗人、女词人很少,她们的作品也极难流传下来。而孟蕴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了良好教育,虽然仍深受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遵守着传统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但从其生平经历及作品来看,她的思想在思想禁锢严重的明代已经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孟蕴有幸遇到孟称舜这样的后代,收集了她的作品并编撰成册,这对我们如今研究孟蕴形象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系衢州学院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孟氏南支文化传承研究—以浙江省诸暨市与江苏省常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22114880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