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体系建设在提高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中的应用效果

2023-08-02 02:10张素敏张莞靓邢伟萍臧舒婷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规范化救援队伍

张素敏,张莞靓,邢伟萍,臧舒婷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现阶段,全球突发公共事件日益呈现出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损失严重等特点,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紧急医疗救助,将突发公共事件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减低到最小程度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1-2]。据统计,自2010年至今,我国已组建了35支国家级应急队伍以应对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使得紧急医学救援机制的雏形日益显现,既往发生突发事件时,从专家库中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临时紧急救援队伍并指定指挥员(队长)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种机制下的急救队伍力量分散、功能单一,且缺乏大规模群死群伤的训练与野外实战经验,故而在现场应急救援中出现多头指挥、现场混乱、装备不全、救援处置不力等情况[3-4]。1996年,河南省急救中心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建设,职责为全省急诊工作质量的控制、技术培训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导,1997年,被纳入卫生健康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疾病救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各专业细化发展,急诊也体现出了全面化、重症化、专科化的多重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当前的救援护理体系,规范化医院救援护理体系建设,要求不仅构建系统、科学的救援医学知识体系,还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地基础救援医学培训,而且要求模拟实战演练使其能切实感受到灾害具有的突发性和紧迫性,锻炼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增强其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使其能满足灾难现场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等,此外还需要兼顾对公民应急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公众建立急救意识。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健全紧急医学队伍护理实践队伍的规范化体系[5],通过建立规范化护理救援实践能力体系,提高公众以及医务人员的救护常识以及应急能力,提高救治率、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伤死、伤残情况,取得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从事临床应急救援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60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观察组男11名,女19名,年龄21~45岁,平均(32.56±7.22)岁;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6名,本科24名;工作时间10 a及以上5名,6~9 a 15名,3~5 a 8名,1 a及以下2名。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2~47岁,平均(33.54±6.84)岁;工作时间为10 a及以上6名,6~9 a 18名,3~5 a 5名,1 a及以下1名。两组护理人员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调查培训前救援队伍护理实践能力现状

采用医院自制的评价表、症状自评量表与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考核两组人员培训前的护理实践能力,由教师团队进行系统评价,确定研究路线,如图1。教师团队以规范化建设体系理论为基础,以两组人员培训前护理实践能力的考核结果为依据,编订教材,制定培训方案。

图1 研究方法路线图

1.2.2建立规范化建设体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规范化培训

1.2.2.1对照组

接受常规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涵盖急救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采用知识讲座与分组讨论的形式,具体内容如下。公共安全事件/灾害一般知识:包括定义、种类、特点,各种安全事件/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及救治技巧、灾害流行病学等,提高救援人员的认知。现场救治知识:包括伤情的评估、灾害现场检伤分类的流程、伤员登记等,提高现场救治能力。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复合伤、严重挤压伤、多器官衰竭、颅脑外伤、各种烧伤、电击伤、中毒、休克等的处理流程,以及成批伤员的救治流程,提高护士急症救护的能力。心理护理:安全事件/灾害发生后,针对人群可能出现的精神症状,如躁狂、抑郁或心理应激障碍等常用心理护理方法给予培训,并增强救援人员心理素质。防护知识:主要是自我防护技能,且每周进行体能培训。

1.2.2.2观察组

建立规范化建设体系,对急救队伍展开规范化培训。(1)成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包括1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博士及5名急救中心师资库遴选的优秀教师,教师团队熟练掌握规范化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应急救护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急救措施。(2)建设培训基地,开设护理学基础、急救护理学等课程,并配备模拟急救道具和仪器设备。由教师团队制定培训大纲及考核计划,并指导具体实施。(3)对急救人员展开系统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在培训基地集中1周时间,由教师团队为观察组成员授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理论知识及感染控制知识,采用新型多媒体培训模式,包括编写急救手册、制作急救培训幻灯片,录制急救视频与观看现场急救纪录片等,以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丰富急救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认知能力。急救技能培训:以2006版《战伤救治规则》为教材,熟悉强化紧急救治的基本原则和救治技能。教师团队演示正确施救过程与急救措施,帮助观察组成员重点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必备技能,熟练掌握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实施心肺复苏、正确开放气道等技能,并能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实战演练:进行野外拉练,每10名人员一组,分为3组,每组设大组长1名,模拟各种突发灾害场景,结合不同伤情和环境制定相应的急救方案,设标准化患者,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给出相应的急救预案,如车祸骨折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教师指导急救人员迅速识别判断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指导急救人员在负责自己内容的同时又能互相配合,提高队伍内的默契度。体能培训:2名有资历的急救前辈担任教官,在空闲时间组织急救人员的体能训练和队列训练,以提高急救人员的身体素质,提高急救速度。(4)心理辅导,由专业心理医生主持每周开展1 h的交流会,通过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急救人员消除顾虑,引导急救人员互相诉说自己的压力和困惑;心理医生通过解答其疑惑,帮助其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使急救人员在工作中能保持正面的、积极的心态。(5)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举办“全民急救技能普及培训班”,每年定期为市民开放免费的急救课程,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与急救知识水平,提供实践平台,加强公众对急救的关注程度。(6)医院护理部负责检查督导,定期审阅课程设置,查看急救仪器,并实时监控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水平。

1.3 观察指标

培训前后统一评价两组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及身体体能,其中急救理论知识水平通过组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医院自制考核试卷,满分100分;操作技能及身体体能集中考核,均对应5个项目,每个项目20分,通过单项项目完成情况由2名负责任分别评分,满分各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操作技能及身体体能越强。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6]评价两组人员的心理状态,包括9个维度,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进行1~5级评分,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考虑为存在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和干预;培训前后两组急救队伍均分别进行模拟演练,评估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从接到通知至抵达事故现场的时间);并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人员培训前、后的急救能力进行评分,包括应急反应、评估观察、处理问题、风险防范和团队协作能力共5个维度,各维度0~20分,分值越大,急救能力越强。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32。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急救人员综合成绩考核结果

培训前,两组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及身体体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各方面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人员各方面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员理论、技能、体能考核成绩比较分)

2.2 SCL-90评分比较

培训前,两组人员的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SCL-90评分均下降,观察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人员培训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2.3 响应时间比较

培训前,两组人员的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响应时间均缩短,观察组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人员的响应时间比较

2.4 急救能力比较

培训前,两组人员的急救能力各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的应急反应、评估观察、处理问题、风险防范以及团队协作各指标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人员培训前后急救能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当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对紧急医学队伍培训已得到了积极的推行,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统一的应急培训体系。我国自2003年开始,“非典”的突袭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真正拉开了我国建设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序幕。“非典”之后,政府各级部门都相继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并陆续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7-8]。紧急医学救援事业的推进使人们逐渐认识到,120急救或者急救医疗机构仅仅只能应付或处理日常的一般性突发事件,只有专业的紧急医学救援才能够满足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需要[9-10]。但我国的紧急医学救援事业发展尚不足10 a,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紧急医学队伍的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事业仍存在较多不足,亟须改进。

本研究旨在探究紧急医学队伍护理实践队伍的规范化体系在救护队伍护理与实践能力培训方面的应用效果,成立专业医学救援队伍,并对其进行规范化体系建设培训,与以往的非专业救援队伍相比,其优势在:组建了专业合格的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在现场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急救效率,为重症、病急、病危的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救援医学知识体系,对相关人员展开全面系统的基础救援医学培训,增强其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使其能满足灾难现场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模拟实战演练让急救人员能切实感受到灾害具有的突发性和紧迫性,锻炼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消除急救人员对突发灾害的恐惧感,使其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扩大了公民应急知识普及度,长期免费培训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公众建立急救意识,给予经济困难这一群体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11-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操作技能、体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且急救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通过规范化培训,能明显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响应速度和快速处置能力。本研究中加强了急救人员的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使其熟练正确掌握急救知识,提高其基础急救技能水平,熟练使用急救工具,提高了对灾害救援的反应力,针对不同的灾害情况,采用相应的急救预案,实施更具针对性的高效急救护理措施,为患者安全提供有力保障[14-1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人员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人员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提示规范化培训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急救人员因长期参与进行各种灾害救援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须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也容易因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而以往培训只重视技能培训,忽略了急救人员的心理状态,本次规范化培训中的心理辅导能有效疏导急救人员的顾虑与焦虑,减轻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帮助其稳定心境,建立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进而确保救援措施的有效实施[17-20]。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培训后观察组应急反应、评估观察、处理问题、风险防范以及团队协作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规范化培训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各方面急救能力和其专业综合素质。本研究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方式培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保证带教质量的同时采用案例结合情景模拟培训方式可让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对急救技能应用有较为感性的认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明确急救技能关键要点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统一改进,有益于提高培训成果,培养护理人员应急反应、评估观察、处理问题、风险防范以及团队协作各方面的能力。

4 结论

对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展开规范化体系建设培训,能有效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水平和心理稳定性,进而保障急救的有效性,这种培训模式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规范化救援队伍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救援行动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紧急救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