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 吴凯旋
元朝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信仰多元的特征造就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山东为齐鲁故地,历史底蕴悠久,历来为文化繁盛之区。结合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对金元易代之际以及元朝定鼎中原之后山东诗人群体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文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金元时期北方地区文学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丰富对山东地域文化的了解。
元代山东诗人群体中尤以东平诗人群和全真教诗人群最有特色。①近些年来关于东平诗人群相关的研究有,邱江宁:《东平文人群与元初文坛的“中州元气”论》,《文学遗产》2020年第1期。赵忠敏:《金元之际东平文人群体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查洪德:《元代文学通论》,《文艺研究》2021年第8期。对于全真教诗人群,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宗教方面和历史方面,主要有张华:《金代山东全真教发展探析》,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刘丽丽:《济南〈迎祥宫碑〉反映的全真教传播研究》,山东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李洪权:《全真教与金元北方社会》,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等。山东文人的个案研究主要涉及丘处机与张养浩等,对丘处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诗歌创作与宗教思想两方面,如穆亚娜:《丘处机诗歌创作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杨善友:《丘处机的三教合一思想》,《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对张养浩的研究则包括了诗文创作、散曲创作以及其政治方面的作为等三个方面。涉及诗文创作的有王姣锋:《张养浩诗歌研究》,扬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秦勤:《论张养浩诗歌创作的风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等等。目前学术界对山东文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平诗人群和张养浩等个别文人,缺乏宏观研究。山东诗人在元代文学版图上的地位如何?诗人的地理分布如何?具有哪些群体特点?这些都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
山东在元代包括济南路、般阳府路、益都路、济宁路、东平路、东昌路六路与曹州、濮州、泰安州、德州、高唐州五个直隶州。据杨镰先生主编的《全元诗》,以诗人出生地为依据统计出山东诗人共计126位①按:杨镰所编《全元诗》中说李简(蒙斋先生)为“信都(今属山东)人”,查《元史·地理志》,信都实属真定路冀州(今属河北);李哲,《全元诗》载为“博野人(今属山东)”,而博野实属真定路蠡州(今属河北),因此统计时未将其计入。,按照现代行政划分,将元代山东诗人按照地级市进行由多到少排列,如表1所示。
总体来看,元代山东诗人的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由西到东递减的趋势。除籍贯不详者10人,剩余116人的地理分布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泰安,人数最多,为37 人;第二档为济南、菏泽、济宁、聊城,人数在10—20人之间;第三档为烟台、滨州、淄博、临沂、潍坊、枣庄、青岛、德州,人数少于10人;另外,威海、莱芜、日照与东营四市均无。
具体来看,泰安人数明显最多,这很大程度上是东平诗人群的存在。烟台一带人数较少,东营与威海甚至无一人。胶东一带的全真教诗人群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诗人群体也值得注意。以上这些人构成了以东平诗人群、全真教诗人群为主要代表的山东诗人群体。
山东诗人的地理分布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下面围绕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是自然地理因素。姚奠中先生在论及先秦地域文化时指出,先秦时代“‘燕齐文化’则以阴阳家思想为代表,因为燕齐临海,海上变化多,故而多阴阳变化之说。”②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国学之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2页、第253页。陈寅恪先生也说:“自战国邹衍传大九州之说,至秦始皇、汉武帝时方士迂怪之论,据太史公所载(《始皇本纪》《封禅书》《孟子荀卿列传》等),皆出于燕、齐之域。盖滨海之地应早有海上交通,受外来之影响。以其不易证明,姑置不论。但神仙学说之起源及其道术之传授,必与此滨海地域有连,则无可疑者。”③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文集》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页、第2页。他也认为“神仙学说”以及“道术之传授”与滨海地域这一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金元之际这一带出现了包括丘处机在内的“全真七子”与尹志平等全真教诗人。
整体上山东诗人的分布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山东西部的济南、泰安一带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土壤深厚。《济南府志》说“济南为郡,据三齐之上游,南薄泰岱,北枕燕云,自晋宋之代常为刺史治所。”“水路辐辏,商贾所通”因此“文章著述不可偻指数,为东道名邦。”④(清)王修芳、王镇:道光《济南府志》卷1,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1页、第2页。其诗人数量位于第二梯队上游。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如《增修登州府志》言“登州僻处海隅,为古齐极东之地”①(清)方汝翼、贾瑚: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3“风俗”,光绪刻本,第3页。,其经济水平较低,诗人数量较少。
其次是政治因素。金贞祐初年(1213—1214),蒙古大军攻占山东、河北、山西一带。战乱带来的破坏遍布大河内外,“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矣。”②(宋)李心传著,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下册乙集卷19《边防二·鞑靼款塞》,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50页。同时,北方各地先后形成不同的军事集团,并选择投靠蒙古成为各地的军事长官,亦即所谓的“世侯”。山东严氏父子成为东平的实际长官之后,采取了减少税赋、安定流民、整顿吏治等政策③赵忠敏:《金元之际东平遗民群体考述——兼论严氏幕府的文化复兴活动》,《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极大促进了东平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杜仁杰在言及东平社会情况时说“东平民伙,益军三万有奇”④(元)杜仁杰:《故宣差千户保靖军节度使李侯神道碑》,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6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82页。。这些保境安民的措施吸引了大批文人前来投奔,直接影响了元代山东诗人的分布格局,元代东平诗人有36位,较其他地方具有数量上的优势。
最后,文化传统对诗人地理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济南、泰安一带自古便是山东文化发达之区,宋代理学先驱石介、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都出生于这一带。《济南府志》说这一带“衣冠者士乐读书,即农夫胥役亦知延师教子。学馆如云,名里相望,昔所谓‘齐鲁文学皆天性’”⑤(清)王修芳、王镇:道光《济南府志》卷13,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1111页。,“士多好经术,矜功名。……男子多务农,崇尚学业。”⑥(清)王修芳、王镇:道光《济南府志》卷13,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第1109页。《全元诗》收录的济南、泰安诗人均在15位以上,从诗人数量上也能体现其文化传统带来的影响。
东平经济在宋代就已有一定发展,社会文化相对繁荣,所以能够涌现出数量较多的士人群体。陆游对此地尤为推崇,他说“郓(东平一带)为东方大邦,宋兴以来多名公卿。”以证明其文化传统之深厚。宋朝此地形成了“东平府学”,即“郓学”。相较于山东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而言,东平一带在元代涌现出来的诗人数量要多很多,这显然也与“东平世侯”对文治的重视有关。
总体来说,山东为齐鲁故地,文化传统深厚。西部的济南、泰安一带尤为突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农业生产发达,文化底蕴较深,因此,元代山东诗人中济南、泰安的诗人较多。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诗人数量较少。而烟台一带沿海,多有“异象”,又多“仙山”,因此出现了全真教诗人群。
根据蒙元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山东诗人的时间分布情况,分为大蒙古国时代(1206—1259)、元世祖至元武宗时期(1260—1311)与元仁宗至元末(1312—1368)三个时期,以便直观来看元代山东诗人的时间分布情况。除去生平不详的16位,山东诗人的时间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元代山东诗人时间分布情况表
元代山东诗人涌现的两个时间高峰分别为元世祖至元武宗时期和元仁宗至元末两个阶段。这两个时间段诗人大量涌现,是山东诗人群的兴盛期。
接下来我们就三个不同时间段作具体分析。大蒙古国时代处于蒙古灭金的动荡时期,山东等地遭受了战火的摧残,诗人朝不保夕,数量较少。该时期诗人主要是金源文人群,如“东平诗人群”占到很大比重。这一时期的诗人数量虽不如后期之多,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元朝建立后,他们纷纷入仕新朝,声势颇大。更重要的是,东平文人承继的“中州元气”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诗学观念——如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提倡“宗唐反宋”的诗学观念。①邱江宁:《东平文人群与元初文坛的"中州元气"论》,《文学遗产》2020年第1期。这对于元代诗风产生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是元世祖至元武宗时期。至元元年(1265)的十二月,忽必烈取消了汉地世侯的权力。然而这一时期仍然涌现出了一批东平诗人,如王构之子王士熙,商挺之子商琥以及其子侄辈商王堂。实际上,这一时期“东平诗人群”的影响力逐渐体现出来。一方面严氏治下的文人群中年岁较小者仍然活跃;另一方面,金元易代之际文人的子侄辈纷纷出来做官,同时也进行诗歌创作,使得“东平诗人群”继续发展。除此之外,元朝统治趋于稳定,经济社会得以发展,所以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诗人也纷纷涌现出来,使得诗人总数较大蒙古国时期有很大突破。
元仁宗至元末是元代山东诗人数量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与元仁宗时期的“延佑复科”以及之后举行的科举考试有一定关系。“延祐复科”使得不少士子录用为官,促进了诗人群体的兴盛,比如在延祐二年(1315)的殿试录取了济南人张起岩为进士。这一时期明确记载科举出身的诗人有15位,占这一时期诗人总数的23%,占元代山东科举出身的诗人总数的83%。另外,这一时期诗人数量的增长与元代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步。元灭南宋,大一统政权建立,时局趋于稳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为诗人数量的增长与诗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东诗人群主要以“东平诗人群”与全真教诗人群为代表。“东平诗人群”活跃在东平一带,是元初山东值得注意的文人群体之一。全真教诗人群也是不可忽视的文人群体,其数量虽不及“东平诗人群”,但是其诗歌创作数量之多、时代影响之深都值得研究者关注。
所谓“东平诗人群”并不局限于东平籍诗人,而是指金元之际活动在东平世侯治下的诗人群体。当然我们更多关注其中的山东籍诗人。“东平诗人群”集中在东平(今属泰安市)一带,此地在战乱时期为“汉人世侯”所统治,社会稳定,经济恢复比较迅速。再加上世侯对文治的重视,此地涌现出为后人所称道的众多诗人。较为知名的如康晔、商挺、商王堂、杜仁杰、阎复、徐琰、马绍、李之绍等。
然而,在至元元年(1265)十二月时,忽必烈下诏“罢各地管民官世袭,立迁转法,收世侯符节,易地为官;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①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1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2页。,破坏了“东平诗人群”赖以为生的环境,却没有影响这一群体的继续壮大。事实证明,当老一代的“东平诗人群”谢幕之后,新一代诗人群依然能够继续发展壮大。
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山东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于东部滨海地区,即今烟台一带;中期则向西到山东潍坊一带,以丘处机之徒尹志平在玉清观经营为代表;后期继续向西,传播到济南、泰安一带。②张华:《金代山东全真教发展探析》,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全真教诗人的分布与全真教的传播过程吻合,如早期丘处机在东部滨海一带进行传教,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多与全真教义相关。除丘处机外,“全真七子”的其他成员都有较为扎实的儒学功底,也都有诗歌传世。如马丹阳有《洞玄金玉集》,郝大通有《太古集》等。
全真教发展中期,尹志平在潍坊玉清观宣教,并进行诗歌创作。尹志平去世后,李志常成为道教主事。李志常执掌全真教期间,全真教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其著《长春真人西游记》对研究丘处机西行以及西域风物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元代全真教诗人群中值得注意的为丘处机,他对全真教在山东的发展与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纪行诗、修道诗、赠答诗五大类。③穆亚娜:《丘处机诗歌创作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因为修道的原因,丘处机对自然的观察颇为细致。他的写景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如《先天吟》:“空山静夜微云作,淡月疏星寒气错”④杨镰:《全元诗》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页。,《春晓雨》:“雨晴春色倍光辉,风引泉声出翠微”⑤杨镰:《全元诗》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页。,均呈现出这样的特色。
《全元诗》中收录有诗歌作品的道士共三位,诗人数量虽然不多,诗歌数量却十分惊人,如丘处机与尹志平二人所留诗歌就有将近四百首。
从民族来看,山东诗人以汉族为主,也有女真、契丹、塔塔儿等其他民族。女真诗人夹谷之奇源出女真加古部人,后迁徙山东,师从“东平诗人群”之一的康晔,在东平诗人群当中地位颇具影响。色目塔塔儿人察伋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取了元统元年(1333)的进士。
从身份来看,山东诗人当中既有官员,也有全真教、佛教人士。但是总体上以仕宦诗人为主。元代诗人中有仕宦经历的为78位,占到总数的62%左右。这里有一些是因为“东平诗人群”的影响。金元混乱交际,他们在“汉人世侯”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元兴之后对诗坛产生重大影响。到元代后期也涌现了一批在朝为官者,但是他们的地位远不如早期“东平诗人群”那样显贵。
从科举来看,山东诗人考中进士的有18位,占到诗人总数的14%左右。如济南人张起岩,至顺元年(1330)两榜状元之一的滨州人王文烨,还有菏泽人焦鼎、聊城人司廙等。与同时期诗人数量相近的省份比较,山东进士身份的诗人比山西多9位①张建伟、祁国扬:《元代山西诗人的地理分布与文学价值》,《中北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比福建多5位②张建伟、黄淑蓉:《元代福建诗人的地理分布与群体特点》,《集美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另外,文学家族也值得关注。这些文学家族与“东平诗人群”关系密切,或者他们本身就属于这个圈层内部。如菏泽人商挺,他的父亲商衡就在金崇庆年间登进士第,金元易代,宁死不降。商衡之弟商衟擅长词曲与绘画。商衡死后,其子商挺入元为官且有文名。商挺之子商琦、商琥都是文坛名士,其时颇有影响。再如东平人王构,其子王士熙、王士点、王士然也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其中王士点、王士熙还身居要职,颇有文名。③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48页。除此之外,还有东平人申屠致远、申屠駉父子、菏泽人李凤、李好文父子等。
元代诗人的文学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下面分别探讨元代山东诗人参与的文学活动。
元代疆域广大,文人活动范围较前人有了很大突破,这些文人因为仕宦或漫游经历,在经行途中进行诗歌创作,也就是纪行诗。丘处机曾应成吉思汗诏,前往西域拜见。这次西域之行他将道教的教义宣播到了西域,并且创作了大量纪行诗。这些诗歌有记录异域风物的,如诗曰:“满城铜器如金器,一市戎装似道装。剪簇黄金为货赂,裁缝白氎作衣裳,灵瓜素葚非凡物。赤县何人构得尝。”④(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道藏》影印本第三十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86页。河中府地域辽阔,城中铜器如金,完全不同于中原的衣物服饰,在其诗歌当中都一一表现出来;还有记录异域风景的,如《过沙陁途中作》云:“高如云气白如沙,远望那知是眼花。渐见山头堆玉屑,远观日脚射银霞。横空一字长千里,照地连城及万家。从古至今常不坏,吟诗写向直南夸。”⑤杨镰:《全元诗》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1页。迥异于中原的风景让丘处机大感惊奇,于是将这些景象记录在自己的诗歌当中。这些诗歌有些保存在其《磻溪集》中,还有一些保留在其弟子李志常所著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与丘处机一同前往的,其弟子尹志平也留下了诗歌,并结为《葆光集》三卷。
“东平诗人群”成员也有纪行诗歌作品传世。王士熙曾经扈从大驾于上都避暑,在此次上京途中留下《上京途中竹枝词十首》《上都柳枝词七首》等诗歌作品,引起了同行扈从、上都文人群以及江南文坛的不断唱和。⑥王双梅:《元上都文学活动研究》,南开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济南人张养浩也有《上都道中二首》《过中都》等诗,其他如曹元用、李之绍等均有纪行诗作。⑦王双梅:《元上都文学活动研究》,南开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天兴二年(1233),金汴京陷落,元好问被蒙古军押解到山东聊城,获释后寓居冠氏县。东平世侯严氏父子遂延请元好问校文,因此元好问和东平诗人群多有交流。如徐琰就受学于元好问,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试校其文,预选四人,阎复为首,徐琰、李谦、孟祺次之”①(明)宋濂等:《元史》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72页。,四人并称“东平四杰”。“东平诗人群”之一的杜仁杰还与“河汾诸老”之一的山西诗人麻革隐居河南内乡山林,期间他们曾以诗唱和酬答。②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如麻革《送杜仲梁东游》一诗就说:“商岩不足稽此士,又欲东略宋与梁。”③(清)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3页。聊城人周驰在至大三年(1310)到江南出任南台御史期间受到南方文人们的欢迎,往来交游甚多。“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与他关系密切,频频作诗互赠,如杨载《赠周景远学士》一诗中说其“声华当翰苑,文采冠中州”。④(元)杨载:《杨仲弘集》卷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页。济南人刘敏中在扈从上都期间积极参与僚友间的唱和活动,并有很多诗歌留存下来。如《上都答耶律梅轩左丞见赠》、赠予游历上都的江浙文《赠范冰壶》等。⑤王双梅:《元上都文学活动研究》,南开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元至正间,嘉祥人(今属济宁)高志道与杨维桢有唱和活动。文人之间文学创作的互相题序也是他们交往的一种形式,刘敏中曾为出使江南的张养浩所作《江湖长短句》题序。
雅集是古代文人仕宦群体所钟爱的文学活动。山东诗人参与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都举行的“雪堂雅集”。所谓“雪堂”,即为元大都天庆寺住持释普仁的居室。这一系列集会以参与者众多且身份显贵而特色,且有阎复、徐琰、王构等不少东平籍文人。这些参与者身份多样,涉及诗文家、词曲家等各类文人群,与南方“玉山雅集”俨然形成一南一北两个重要文学活动圈。东平人兀颜思忠、聊城人高晋、泗水人杨庆源,均曾预玉山草堂觞咏之会,东平人赵元与元代画家倪瓒、名士顾瑛交往密切,为“玉山草堂”的座上客。⑥杨镰:《全元诗》第53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6页。
元代的同题集咏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关注,这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诗歌活动。赵孟頫为道士祝丹阳所作之《天冠山二十八咏》在以道教名胜为吟咏对象的“同题集咏”中影响颇深,参与到此次“同题集咏”中的有王士熙等山东诗人。这场活动参与者身份高贵且延续时间较长,值得我们注意。⑦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东平人郭庸曾预杨维桢首倡集咏《西湖竹枝词》,《西湖竹枝集》中也收录了他创作的诗歌,如“日落平湖艇子迟,岸花汀草伴人归。鸳鸯惊散东西去,唯有蜻蜓蛱蝶飞。”⑧杨镰:《全元诗》第5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6页。莱州人徐哲、泗水人杨庆源也参与了西湖竹枝词的集咏活动,⑨杨镰:《全元诗》第50册、第5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2页、第141页。且均有诗歌传世。
同题集咏活动形式多样,诗文内容较为广泛。如赞颂家族、官员、咏物、悼念名人、歌咏名胜古迹、书画鉴赏等。⑩张建伟、祁国扬:《元代山西诗人的地理分布与文学价值》,《中北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王恽七十大寿,同僚友好赠贺寿诗结为诗集,济阳人杨文郁有《秋涧王公七十寿诗》[11]杨镰:《全元诗》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2页。。尚书柴庄卿、李两山出使安南,聊城人阎复等有诗送别。[12]叶爱欣:《“雪堂雅集”与元初馆阁诗人文学活动考》,《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元代董旭作《长江伟观图》,高唐人郝天凤、胶东人杨德贤均有同题诗《题长江伟观图》。①杨镰:《全元诗》第5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47页、第456页。
东平人皇甫琰在至元二十年(1283)知泽州(今山西晋城)时,与时任平阳路判官的王恽同游当地名胜青莲寺,皇甫琰有《游泽州青莲寺三首》,而王恽则有《游青莲寺》一首。
从古代诗歌发展史来看,元代山东诗歌也值得注意。作为山东诗歌史上转型与过渡时代②李少群、乔力:《试论山东文学的总体特征》,《齐鲁学报》2004年第3期。,元代山东诗歌上承唐宋,下启明清,连接山东诗词史上的两个高峰时期③辛明玉:《从“王渔洋现象”仰视明清山东文学崛起》,《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在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元代诗歌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承接唐宋与影响明清的重要作用④张晶:《生机与汇流: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辽金元诗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年第14卷第2期。,说明元代山东诗歌的地位同整个元代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一致性。与唐宋及明清相比而言,元代山东诗歌处于低谷期,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但是山东在这一时期的俗文学相对发达,在东平形成了杂剧中心。这一现象与文学史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元代前期山东诗人的文学互动多集中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如元好问等山西诗人与山东诗人的互动,在元大都举行的“雪堂雅集”等。元统一中国之后,南北诗人交流愈发频繁,酬唱赠答活动日渐增多,打破了南北隔绝的局面。许多山东士人到南方任职,参与文学活动,如兀颜思忠、高志道、郭庸等人都曾参与过在南方举行的“玉山雅集”。
从全国范围看,山东诗人也有其独特性。以数量言之,山东同北方的山西、河南以及南方的福建、安徽等同属第二梯队,人数较为可观。⑤徐永明、唐云芝:《〈全元诗〉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以质量言之,山东诗人中虽未有如南方浙江、江西等省份出现的杨维桢、赵孟頫、戴表元、袁桷这些重量级诗人,但是山东诗人中如张养浩、杜仁杰等诗曲兼长的文人,丘处机、尹志平等全真教诗人却很有特点。同时,受到北方文人互动交流的影响,山东涌现了“东平诗人群”和全真教诗人群,这种多民族、多信仰的文人群体丰富了元代诗坛的特色,在元代诗人群体中具有独特意义。
元代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多民族、跨南北文人间的文学活动日渐活跃,不仅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而且逐步实现了元代文学独特风貌的建构。山东诗人则通过参与多样的文学活动融入其中,成为元代诗坛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