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理论下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2023-08-02 08:25张迪雅张安华
美与时代·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模因文化传承

张迪雅 张安华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最能反映出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从模因视角解析历史文脉中老门东地域特征,将其按建筑形式模因、建筑空间模因、建筑思维模因进行解析,并探析老门东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式、细部装饰、建筑色彩、场所精神等建筑模因在老门东街区保护发展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模因为出发点阐述模因在老门东更新中的应用,探索模因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发展的关联性,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发展。

关键词:模因;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模因;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智能+背景下江苏传统艺术全媒体传播创新研究”(21YSC013);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2021SJA0220)研究成果。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地域文脉、历史风貌、文化传承等多重意义。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更新中,因对其历史文脉的认识不足,导致传统街区仅在外观上进行仿古,而忽略地域文脉的内蕴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历史遗产的损坏、文化脉络的断层和历史风貌的消逝。在其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以原有的地域风貌为基础,将本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加以保留或抽象继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延续,完成文化传承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而模因理论恰为文化的传承性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因此,基于模因理论,以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为研究对象,探析不同的模因信息共同构建街区的历史文脉与文化精神,使地域文化风貌得以传承、延续。

一、模因的相关研究

(一)模因

“模因”(Meme)一词首次提出是在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meme”一词出自希腊词“mimeme”,道金斯基于概念将其与“gene”类比,把“mimeme”改为“meme”。他认为,“meme”是一种文化传播单元或模仿单元,在人类思维之间进行复制和模仿,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变异和进化,因此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文化进化[1]。

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Meme”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多种译法,如觅母、密母、米姆、谜米、模因、文化基因、理念因子等。2003年,何自然教授首次将“meme”翻译为模因,为学界学者所接受[2]。

模因是以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方式进行复制传播的,具有独特性、遗传性、规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的传播与延续,实现了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发展,使不同文化得以保存、延展。

(二)建筑模因

模因理论与建筑学的结合是模因多学科发展的又一领域。建筑模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建筑理论家、数学家尼科斯·萨林加罗斯首次提出[3]。他认为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化过程,是一种传播和进化的历程,可以用建筑模因理论进行合理地解析,并将建筑模因定义为形态、几何造型、外观等建筑风格的视觉要素的一种再现[4]。由此可以判断建筑模因是一种包含建筑形式、空间特性的固定组合。

有关建筑模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文化、聚落建筑以及地域性建筑等方面。杨大禹提出建筑文化由建筑形制、纹样、构件、建造技艺等“基因”构成,共同组成地域传统建筑文化[5]。魏秦分析了地域建筑基因在地域文化与地域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建筑地域基因图谱[6]。刘洋以中国近代高校教育建筑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因论”的研究方法,对其建筑形态进行拆分与重构,解析其“模因因子”[7]。

二、南京老门东历史发展概况

老门东位于南京老城南地区中华门东段城墙边,这里曾是南京居住密度较高的地区,街巷纵横交错,展现着老南京城居民生活最真实、最本质的状态。因时代变迁,老门东地区的街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2002年由南京市委草拟的《关于建立南京古城保护区的建议》开启了“老城南”改造更新之路。《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于2003年编制,其中“口东”被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随后遭遇学者与专家质疑,使老城南的改造一度被搁置。直至2010年《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整治城市设计》的出台,老城南才得以依据“全面保护、应保尽保”的原则继续进行文化留存与空间更新。

老门东街区在改造的过程中历经了多次大型改造规劃,但仍保持着本身的民居风格与历史风貌,使其呈现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对文化的传承,也出于对街巷故居的怀念,其改造更多以保留古建筑为要旨,包括街道空间布局、建筑细节装饰、增添老字号传承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街区文化重构与街区空间功能的重置。同时,置入旅游和商业文化,使“文化旅游”与“文化商业”的功能置换了居住功能[8],重塑了老城南的空间肌理,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打造了历史的“城南旧市”,使其成为南京城南历史文化的“城市坐标”。虽其与商业功能结合进行改造与发展,但相比商业氛围浓厚的夫子庙,老门东街区多了一些地域文脉气息,使游客更能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模因载体表现

(一)老门东建筑模因分类

道金斯将模因划分为复制内在心理表征的基因型和模仿其外部表面形式的表现型两类。龙彬教授根据道金斯对模因的分类,结合萨林加罗斯对建筑模因的定义,将表现型的建筑模因进一步细分为建筑形式模因和空间模因,基因型的建筑模因则称为建筑思维模因[9]。建筑空间模因表现为建筑中的平面空间格局、建筑群体组合方式等;建筑形式模因表现为建筑的形态、构件样式、色彩、建筑符号等;建筑思维模因蕴含意识形态,源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通常为某种建筑观念、情感、标语或口号。

基于建筑模因理论对老门东街道、建筑等进行解析,包括街道空间格局、建筑形制、细部装饰、建筑色彩等反映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以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经过时间的沉淀所形成的精神情怀,也就是“精神场所”,以此来探析老门东的建筑模因。因此,可通过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模因分为建筑空间模因——空间格局;建筑形式模因——建筑形式、细部装饰、建筑色彩;建筑思维基因——场所精神,来探索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如图1)。

(二)建筑模因解析

1.空间格局

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格局的一道缩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城市与地域人民相处模式的特色空间格局,最能集中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内在气质,也是多种模因共同作用的载体表现[10]。

老门东是南京现今留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街巷,包含三条营、大油坊巷、箍桶巷和剪子巷等众多历史街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纯正的老南京文化风貌(如图2)。在改建中,以原有街巷格局、建筑组织为框架,对其建筑划分等级,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再根据建筑等级和街道特征在空间布局上进行空间修复。整个街区平面布局基本保存了原历史旧貌的街巷肌理,主街箍桶巷的路宽根据古地图数据改回了13米。在功能上主街作为商业区,街道两边为店铺;主路向左右两边延伸出街巷,这种形式被称为鱼脊骨式,是传统的道路布局形式。道路尺度是居民生活性空间范围,复原了老门东旧貌的特点:小巷多、长、直、窄,街巷纵横交错,与周围自然环境适宜,展现出了城南传统民居浓厚的文化韵味(如图3)。

2.建筑形式

老门东整体建筑改造依据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构、旧石、青砖等展现原始风貌[11]。老门东的建筑主要为穿堂式平面的院落布局模式,建筑材料中多使用青砖、条石等材料,使得墙面形成“上空斗,中实墙,下条石”的特色。建筑改造过程中遵循这一传统形式,内院墙制式采用“半墙半窗”“和合窗”的传统形式。所谓“青砖小瓦马头墙,卷轩直架和合窗”,改造后的建筑仍然展现出古雅的历史氛围,虽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也再现了历史建筑的特色风貌(如图4)。

3.细部装饰

在建筑细部装饰中,传统民居最具特色的入口部分,门边多保留石兽,或圆形抱鼓石,雕刻手法精致,纹样细腻生动。门框周围也雕刻有图案装饰,主要是南京守护神兽辟邪、转花莲纹,此外还有吉祥图案、动物纹等,在窗和檐梁也都有精细的雕刻。

老门东街区地面采用传统青石板、条形砖等,在对传统材质传承运用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需求,以砖石大小、颜色的变化丰富道路空间。同时将老南京的明城墙元素加入地面导视功能中,重现了古南京的古朴浓重的历史风貌,极具地方特色[12]。导视路牌以传统窗格图案作为装饰,灯具以古代竹灯笼为原形创新设计,一些商铺的标志牌也与传统纹样相互融合,和谐地融入建筑空间环境中,增添典雅的文化气韵,展现南京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图5)。

4.建筑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使用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如红、黄为最高级别,用于宫殿、宗庙;其次为青、蓝等色,多用于王公贵族建筑;最低级为黑、白、灰等色,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色彩。老门东作为传统民居建筑街道,使用的是最原始的青砖、条石、木材等材料的原始色彩,展现了材料的原始质感,以黑白灰不同的色调变化营造典雅、质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风貌(如图6)。

5.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由人们的信仰、观念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起构成。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地域特有的传统文化,其生活方式与空间格局体现了独特与深厚的人文思想,流动和展示的是属于生活在此的人们的精神情怀,这些空间场所最能唤起长期生活在此的人们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南京老门东在“改造——复兴——保护”的过程中,以原始街道空间布局为基础进行修缮,建筑与街道等都以保持原有风貌为原则,尽量做到修旧如旧。虽有细微差异,但都围绕南京老城南的历史风貌进行改造,街区的整体与细节处展现出老城南的生活面貌与人文风情。同时加入文化特色产业,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文化体验等,展现老门东的人文魅力,以精神内涵直击心灵,引起情绪共振,场所精神由此形成。

四、模因理论下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

(一)老门东建筑模因保护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掘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建筑形态、场所精神等建筑模因,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造,是在传统文化脉络的延续上进行文化模因的传播发展。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被看作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组成部分,老门东模因的修复与传播,实现了老城南生活场景的再现,符合年轻一代对舒适生活的更高追求,也唤醒了老一辈人对老城南深厚的情怀,打造了属于当下的老城南新记忆,体现了古城南京生活气息的独特韵味。

(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研究

1.模因記忆修复与发展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展现着许多模因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模因的特性使传统文化既保留其价值,也更适应现代社会中历史街区发展模式,由此历史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形成特色模因。老门东的改造,着重提取老南京地域模因,通过科学的理论梳理,选取地域文化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因并进行拆解、重塑,运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中。此举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文化内容,同时有助于历史街区的特色文化内涵的表现,促进其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2.多元化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修复,更应采取活化策略,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动态保护的活水源泉。老门东拥有独特的街区特色和历史文脉,在新时代发展中,可以一方面利用模因进行融合传播,另一方面将文化特色与商业发展相结合,在街区内引入工艺品制作、文化展示等,以特色商业活动激活街区魅力,吸引游客。将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文化符号等固有特色和谐地与现今特色商业场所交织融和,形成新的场所,这不仅保障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更赋予街区文化新的内涵,增添历史旧物以新风采。

五、结语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是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的延续之举,是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全新契机。因此,基于模因理论,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模因层次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与探讨,探索文化传承动态模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展现历史文化街区过去与未来的联结与过渡。历史文化街区由此得以继承与推广,并不断创造出特色的新模因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与趋势。

参考文献: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 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轮·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Salingaros,N.A.Mehaffy M W.A Theory of Architecture[M].Solingen:Umbau-Verlag,2006.

[4]萨林加罗斯.建筑论语[M].吴秀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85-186.

[5]杨大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南方建筑,2011(6):7-11.

[6]魏秦,王竹,徐颖.地区建筑营造体系的“地域基因”概念的理论基础再认识[J].华中建筑,2012(7):8-11.

[7]刘洋.基于模因论的中国近代高校教育建筑群形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8]王书雨,田治国.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路径探讨——以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9):85-87.

[9]龙彬,姚强.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建筑模因探析[J].新建筑,2018(2):89-93.

[10]袁媛.文化基因视角下太原旧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1]祝遵凌,李丰旭.商业街区景观中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南京老门东为例[J].装饰,2020(10):124-125.

[12]徐瑞瑾,谭晓艳,傅伟伦.传统符号元素在导视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老门东景区导视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20(3):71-72.

作者简介:张迪雅,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通讯作者:张安华,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与传播。

实习编辑:王欢欢

猜你喜欢
模因文化传承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模因与文化
基于象似性的语言模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