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探究

2023-08-02 15:15曹玉娜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院校技能

曹玉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同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1]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将“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举措;[2]同时在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里首次将“技能型社会”写入法律,为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2022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文件表明了国家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视以及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人人享有技能的目标。而职业教育承担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建成是每个职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建成技能型社会的前提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形成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氛围,其关键在于发挥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实践特征,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使命感。

(一)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

职业教育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尤其是“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本质区别,促成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教育,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3]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相比其他任何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更严格地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其“职业性”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上与普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也决定了学生的技艺和技能水平要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强调社会适应性。[4]《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使命所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二)技能人才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关注对象。如果说适应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那么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技能型社会,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还是社会发展进步,都是必须和必要的,也是增强适应性的具体表现。而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优劣和就业能力高低最根本的体现仍是技术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是培养能力强、技艺精的技能人才。

(三)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体现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第一次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进行定位,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同年,教育部提出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从政策和实践上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5]当年先后批准了21所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是处于平行关系的两条教育主线,也明确了二者在培养理念、培养逻辑起点、培养定位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其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的区别。因此,职业教育要弄清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才能体现其类型特色,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展现其精湛技艺,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特色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实现的是人才培养的技能化,瞄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6]使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对接生产,课程对接岗位,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四)技能人才培养与“工匠人才”的社会需求相一致

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7]可见培养大国工匠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工匠人才首先必备的是高超的技能。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8]因此,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技能人才与工匠人才的社会需求不谋而合,只有大量工匠人才的培养和涌现,才能真正推动技能型社会建成。

二、当前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现状

构建技能型社会的目标是人人享有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夯实技能人才培养根基。由于职业教育与建设技能型社会之间天然存在着“共生”关系,[9]而推进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的有序开展,是助推技能型社会建成的又一途径。职业教育肩负着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继续教育则肩负着在职人员的职后学习和回炉深造,只有二者相互补充、互补发展才有助于技能型社会的建成。当前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若干问题。

(一)外部社会环境影响造成了对技能人才认识上的偏见

当前,无论是社会、学生还是家长对职业教育以及技能人才仍存在偏见,通常报考职业院校是考生高考失败后一种无奈选择。无论学生自己还是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甚至感到自卑;对于社会而言,还没有形成对技能人才尊崇有加的社会风气,对“蓝领”和“白领”有区别对待,且当前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主要以专科为主,单位招聘用人时却推崇“高学历”,因此将高职毕业生挡在了就业门外,难以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生源招生,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的一些偏见加之“低人一等”的个人自卑感使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对技能人才认识不足,没能很好领会并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社会适应性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 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 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10]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多元育人主体尚未形成,学校仍是人才培养主体

当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仍是学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低。虽然职业院校与诸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了系列产学研深度融合活动,且“合作”与“融合”早已成为职业教育与企业间关系的突出标志,但是对企业而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以观众的角色站在远处,并没有以培养自己未来员工的视角来看待合作院校学生。因此,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责任全在学校,学校还需要主动对接并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上课、指导、开展讲座或到企业顶岗实习,且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应对态度,特别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等制定以及课程设置、考核都是学校说了算,而到招聘市场上却是企业说了算,二者存在一定的脱节,也就导致常说的学生所学并非企业所需,其根源在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席,实际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受益者是企业,企业理应更加关注并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全程。但当前由于一些体制机制影响以及校企文化理念上的差异等原因,“双元”甚至“多元”育人主体的真正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存在知识不牢,技能不强现象

由于社会认知和观念偏差,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成绩通常略逊于普通高校学生,生源上的差异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自律性要求等方面要弱于普通高校学生,加之脱离了父母的管制和约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很难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将高考落榜的自卑带到了高职院校的课堂,从而导致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课本知识领悟不够,实践能力掌握不扎实等现实问题,从而影响了其就业能力,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和岗位对人才适应性的需求,出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容易且跳槽也频繁的现象。

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基于以上对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社会风气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肥沃土壤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对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型社会构建的一个强有力支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 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为达成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改变过去人们对“蓝领”和“白领”的过度划分和区别对待,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观念,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匠心”和“匠魂”的匠人;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待遇,从根本上扭转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认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重学轻技”的社会文化,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出彩,从而摆正心态,勤学苦练,掌握技能。为此,北京市带头提出“构建首都技能型社会高职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11]该政策的提出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新思路、新出路;2021 年6 月,“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将技能置于国家发展重要位置等。这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决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形成人人“崇尚技能”“技能改变生活”的良好社会风气,让尊重技能成为一种氛围。

(二)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技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技能型社会形成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而评价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达标与否在于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高低以及对岗位适应快慢难易来评价,这一切都源于对学生技能素养的培养。因此,技能素养的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要素和全过程。首先,专业设置要对接产业需求,教学内容要对接企业生产,将课堂教学搬到生产现场,由企业师傅手把手的指导;其次,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同步减少学生在教室的上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岗位、体验工作,尤其是增加劳动教育部分,体现“五育并举”的教育使命,使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用;再次,师资来源要有一定量的企业工程师,学校不仅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要加大行业企业专家的引进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带着实际生产问题走进课堂,给学生带来生动的案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紧密联系,使学校一头系着产业、行业,另一头系着学生,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与行业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实践、面向人人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技能素养。

(三)企业自主办学或参与办学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企业和社会是技能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技能人才培养优劣的终检站。但是人才培养如果仅仅由学校单方来承担,企业仅承担检验工作,显然是不合适的,两个主体“两张皮”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对全面建成技能型社会是一个很大的阻力。因此,只有企业既参与办学又检验办学成果,形成学生即员工的合体理念,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企业才会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积极的态度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人力资源和实习场地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

(四)发挥继续教育的技能培训作用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

职业院校是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但技能型社会建设显然不是职业教育单个领域所能承担和完成的任务,[12]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不断推出,企业员工的知识容量也需随之扩充和提升,这就需要发挥继续教育对员工的再培训作用。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建成,继续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时充电、人人充电是学习型社会对现代人力资源的迫切要求。因此,发挥继续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另一必要路径。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人人享有技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职业教育与培训仍无法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无法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全过程。[13]因此,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观念在先,政策引导,逐步推进,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院校技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