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3-08-01 00:29:43廖娟曾福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践进路中医药文化文化强国

廖娟 曾福生

〔摘要〕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推动中华文化创新的“活水”。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面临发展机制不健全、人才短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够、对外交流传播不畅等困境。基于此,提出立足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力;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聚焦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激活中医药文化的创造力;深化中医药文化人文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等一系列举措,以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文化强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困境;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3.06.02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ioneer"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abroad, and the "fresh  water" of Chinese cultural innovation. However, people should be soberly aware that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predicaments such as an imperfect development mechanism, talent shortages, insufficient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o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For those problems,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solutions, such as affirming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which is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is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which are sources of the creativ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deepening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hich are the fuel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predicaments; practical approaches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1]、核心内涵[2]、价值意蕴[3]的研究。如张其成[4]诠释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为何是“仁、和、精、诚”;程林顺等[3]探讨了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意蕴及其在塑造健康观、内化道德属性、推动和谐共生上的价值拓展。二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学者们分别基于大健康、文化社会学、新媒体、社会关注等视角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困境与对策[5-8]。其中,比较多的是从文化适应、“一带一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海外中心、孔子学院等热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如徐永红[9]、李枚姬[10]、任孟山等[11]、高静等[12]、胡以仁等[13]。三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研究。张宗明[14]、于浩冉等[15]、鲁琴等[16]围绕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为讲清楚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价值,弄明白其传承传播机制与路径提供了有益思考,但是较少从文化强国的角度思考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仅有极为少数学者,比如刘晓霞、张洪雷[17]关注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因素,張洪雷、张宗明[18]分析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王鸿江等[19]、王冠雄等[20]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1 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21]。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继承是保存、挖掘、认识、利用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比如中医古籍的搜集整理,名老中医的师承教育等都是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传播是人们关于中医药知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中医药文化内容的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5],比如学术机构组织举办中医药讲座、论坛等,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海外建立中医孔子学院等。二是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顺应时代变化和现代社会健康养生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中医药文化新内涵与新属性[22],在融合应用的基础上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和知识方法进一步调整、升华和推广[23],进一步展示其时代价值与魅力。

2 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定位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文化自信得到大幅提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练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4]。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24],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1  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治疗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阴阳自和的调理观,司内揣外的功能观,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源同构,其“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核心价值观与“和谐”“诚信”“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呼应、内在统一[25],其历史进程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同向同行,折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底蕴与内涵,在历史长河中阐释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在现实需求中推进其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相融合,扩大其普及度与覆盖面,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文化渗透力和基层凝聚力,不仅能更深入探寻中华古代文明之精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而且能管窥中华文化之博大,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文化强国建设。

2.2  增强文化认同,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一方面,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技术,具有“健康使者”的作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83个国家与地区,针灸治疗技术被103个成员国认可使用和18个国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以药品形式在新加坡等多国注册[26]。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文化先锋”的作用。在海外受访人的心中,中餐(52%)、中医药(47%)、武术(44%)最能代表中国文化[27]。可见,中医药在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既有应用的普适性,又有文化的特殊性,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标识和符号之一。只有系统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医技术和中药药方,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才能使中医药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从而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28]。

2.3  增强文化自觉,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创新的“活水”

中医药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传统医学文化,主要是源于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主动适应人民健康与医学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通,与西方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技术融通,不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一方面能实现对中医药文化准确认知的“自知之明”,并通过现代化创新转型取得适应新环境的自主能力,实现文化的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和谐的自然观、“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道德观、礼节制宜的社会观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视角,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内在一致性为促进世界人文交流提供了先天优势与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提供重要的“活水源头”,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3 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的困境与阻碍。

3.1  发展机制不健全

从顶层设计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与制度,但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指导性文件很少,而且省市县更是缺乏配套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从体制机制来看,虽然设立了中医药管理行政机构,但是具体负责中医药文化管理的机构尚未明确,省级层面中医药文化管理与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县市级中医药管理主体不明确、队伍薄弱,中医药文化建设几乎处于管理的空白区域,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工作落实不到位。从发展氛围来看,民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等了解不够,对气、阴阳、五行等中医概念持有怀疑态度,缺乏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信任,缺乏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氛围不浓。

3.2  人才短缺、断层严重

人才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目前,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828 871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例为7.8%[29],与西医专业技术人员相比,中医药人才规模不大、力量薄弱。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文化“传者”严重不足。全国中医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16.82万人[29],而中医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更是凤毛麟角。再加上各医家、各学派各承爱技,秘而不传,一些地域性中医药学术流派后继无人,导致一些地域特色的实践医学面临失传。二是中医药文化“承者”严重短缺。虽然目前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但缺乏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学生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不够,很难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医经典理论及其承载的文化精髓,精通中医药文化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文化传承“后继少人”现象令人担忧。三是中医药文化创新型人才不足。中醫药院校培养的中医药文化专业人才较少,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编撰、中医文献研究的人员稀少,很多古籍文献濒临失传,中医药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秘方和传统疗法散落民间。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中医医院文化管理等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大健康产业需求。

3.3  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滞后

一是中医药文化跨界融合不多。中医药文化与音乐、体育、区块链、大数据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多,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不够,缺乏像《大国医》这样的文化精品,借助新媒体手段宣传中医药文化的音频视频作品不多,借助VR技术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不多,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药膳食疗、温泉疗养等产业规模较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尚处于初步阶段。二是中医药文化的“两创”成果和品牌不多。在学术界,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研究较多,但关于“两创”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有扁鹊文化、马王堆医学文化等研究。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近年来涌现了云南白药牙膏、加多宝凉茶等中医药“两创”产品,但具有中医药文化元素的药膳、药饮、药妆、日化、保健品等新型产品研发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湖南炎帝陵、河南张仲景医圣祠等中医药文化旅游品牌挖掘不够,针灸推拿、药膳食疗等相关中医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不够,缺乏“药市节”等文化品牌活动的带动。中医药老字号品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活态传承、文化产品延伸创新与品牌创新不够,部分老字号品牌日渐衰落。

3.4  对外交流与传播不畅

一是传而不播。中医药标准化是融入国际医药体系,建立国际话语权的必经之路[30]。但目前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滞后,与国际标准对接不够,得不到国际认可,导致中医药国际话语权不高,直接影响了中医药文化输出的宏观指导与规划,使很多文化输出变成了简单的“送出去”,而不是精确富有成效的“展形象”,这也影响了国际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二是传而不通。中医药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突出宏观思辨、抽象模糊的特征,其三焦、奇经八脉等重要概念、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等令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认为“不科学”。再加上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古代汉语为载体,与西方的语言结构差异较大,而翻译传而不透、传而不通、传而不正导致中医理论误读、误传,一些中医药特定的文化词、概念被异化、误解,这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中医药文化的委婉含蓄与西方文化的严密逻辑推理的差异,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冲突以及受众文化结构的不匹配[31],在西方科学思维主导下,严重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三是传而不广。从传播的载体来看,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多以电视、报刊、杂志等为主,多通过海外中医药中心、孔子学院、境外中医诊所等,多以政府为主导,较少涉及民间中医药文化交流、科技与产业合作等,中医药文化植入国际民众生活,民间中医药人文交流不多。从传播的内容来看,多局限于针灸推拿、太极拳、药品、养生保健品等器物层面,对中医药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核心理念等文化输出不足,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的范围与影响受限。

4 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进路

为突破中医药文化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创新动力、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阻碍与问题,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应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系统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力、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

4.1  立足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力

一是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战略定位。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传承创新发展关乎文化强国建设,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必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中医药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2]。”鉴于此,要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优势,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其在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民族复兴中的显著地位。二是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顶层设计。针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因素,从宏观上予以引导,组合出拳、系统性完善评价机制和发展环境,从微观上针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省市县区各级政府配套实施制度与细则,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周期评估和绩效评价,真正落实中医药文化的普适性。三是要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文化的传承受到文化生成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两种无形力量的制约,这两种力量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最终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类型和模式化的特性和要求[33]。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形成适宜文化的“土壤”。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收集整理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推进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探索“中医药文化+新媒体”“中医药文化+餐饮旅游”“中医药文化+医养康养”等新兴业态,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广一批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影视、图书等文化精品,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开展名医名家科普宣讲、社区中医药知识竞赛等,推动中医药理念融入人民的伦常日用之中,化作人民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达到外化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

4.2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

一是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深化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医经典理论教学,注重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医思维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继承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者。二是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师承是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比如家传、临床跟师学习,师傅把几十年的临證经验口耳相传给徒弟,徒弟通过临床跟诊直接习得师傅的临床经验,很多国医大师都得益于师承教育。师承教育强调因材施教、跟师临证、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使学生有所“专攻”,以“个性化”为特征,但培养时间长、规模小。新形势下,应在坚持院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师承教育模式,建立“双导师”制,专业导师与临床导师分别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临床实践。一方面,举办名医名师大讲堂、临床现场教学班等,另一方面,创新性开展拜师跟诊抄方,创造条件让学生跟名师临证实践、参悟医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具有良好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的传承人。 三是重视中医药“娃娃教育”。文化传承是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心理传承在代际间做纵向复制传递的过程[33]。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需一代一代人接力式地传承发展,也需培养一代一代中医药传人。《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提出:“要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34]为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中医“童子功”须从娃娃抓起,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参观、药膳文化体验等,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接班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与诺贝尔幼儿园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儿童中医研究院,开发系列中医药教材,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学习中医,为我们提供了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的生动实践。

4.3  聚焦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激活中医药文化的创造力

一是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中医药文化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史,是围绕新的疾病族谱和生理病理,不断融合借鉴其他学科,并保持开放创新的历史[35]。传承创新,必须固理论之本,根深则叶茂,源远方流长。中医药理论创新,前提便是回归经典,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和中医思维本质,把握中医理论主体这个根和魂,并在此基础上吸收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制,推动中医理论创新。同时,以理论的创新推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现象,并反过来促进学术的新生和理论的创新。二是以临床技术创新为突破,厚植中医药文化自信。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在传承名老专家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应广泛借鉴现代医学成果,重点突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在临床疗效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发挥中医药疗效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提升中医药临床自信和文化自信。

4.4  深化中医药人文交流与国际合作,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一是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作为中医药学的发源国,应在中医药标准体系上做出示范,制定一套权威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和评价认证体系,并充分发挥好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定、修订、推广实施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交流联系,努力扩大政策措施和技术磋商的主动权,努力使中医药国际标准获得国际认可。加强海外中医药中心、海外中医诊所及中医医疗援助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以国际合作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及其标准化支撑体系的建设[21],培养一批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强化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树立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二是加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战略机遇,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加强中医经典的翻译与解读,用海外人士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医药文化故事,讲好中医药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价值理念,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医药文化新表述、新概念、新范畴,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孔子学院、海外中医医院为平台,实施“一国一策”精准传播,开展生动的文化实践活动,积极普及宣传中医药疗效,让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认识、接受和认同中医药文化。以中西医结合为途径,开展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交流,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癌症治疗的国际医学合作,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体系的认可度,从而以医学的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的传播。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医疗民生、人文交流、服务外交的独特作用,以实质性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文化生根发芽。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孔子学院等,开展境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涉外短期培训等,建立国际合作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推动中医药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册,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一批中医院、中医药产业园,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当地医药产业、医疗卫生体系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贸易、文化等组团出海,形成中医药文化全方位、多途径的对外传播格局。

5 结语

在文化强国的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中医药的战略定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化人文交流与国际合作,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力、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以下简称“四力”)能有效摆脱现实的困境。如果说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在“四力”提升的路径中,“引领力”代表着从战略定位上产生的基础力量,“影响力”代表着共时层面向外的渗透力量和历时层面向下的传承力量,“生命力”和“创造力”则代表了与社会发展的交叉融合中所呈现的生命状态与活力表现。这些主体部分都有序发展,整个工程才会产生“引领力”与“影响力”,才会根深叶茂、常绿常新。“四力”提升路径,是一个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的有机整体,如果不从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那么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也会有所折扣,“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很难提升,中医药的传承传播、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亦难以持续。反之,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和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没有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也会难以保证。“四力”并举,系统运作,精准发力,才能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  真, 王  华.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 中医杂志, 2013, 54(3): 192-194.

[2] 王烨燃, 赵宇平, 马晓晶, 等.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J]. 中医杂志, 2017, 58(12): 991-995.

[3]程林顺, 杨  静, 王艳桥. 中医药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意蕴及价值拓展[J], 2018, 35(9): 717-720.

[4] 张其成.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J]. 中医杂志, 2018, 59(22): 1895-1900.

[5]张潍漪, 孙春玲, 杜易洲. 浅析文化社会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6, 33(2): 110-112, 120.

[6] 安  冉, 李  涵, 尹永田.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探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 35(4): 465-469.

[7]李  隽, 李亚军, 张雪玲.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J]. 中医药导报, 2017, 23(15): 131-133.

[8] 沈桂琴, 王  华, 徐  赟, 等. 社会关注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百度指数的大数据调查[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4): 236-240.

[9] 徐永红.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 李玫姬.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学术论坛, 2016, 39(4): 130-133, 180.

[11] 任孟山, 王  琳.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J]. 传媒, 2021(19): 71-73.

[12] 高  静, 郑晓红, 孙志广. 基于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的现状论中医药国际传播與文化认同[J]. 中医杂志, 2019. 60(10):819-822.

[13] 胡以仁, 何清湖, 朱  民, 等. 基于“中医+”思维探讨孔子学院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 中医杂志, 2017, 58(15): 1336-1338.

[14] 张宗明. 论中医药文化自信[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1): 1-5.

[15] 于浩冉, 洪  烁, 武东霞. 新时代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33): 189-192.

[16] 鲁  琴, 朱必法, 丁德智.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32(2): 405-407.

[17] 刘晓霞, 张洪雷.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要素[J]. 中医杂志, 2020, 61(9): 762-765.

[18] 张洪雷, 张宗明.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21): 1-4.

[19] 王鸿江, 申俊龙, 张洪雷, 等.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现状及问题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0, 37(5): 382-384.

[20] 王冠雄, 郭文睿, 张洪雷.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对策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0): 88-93.

[21] 徐永红. 中医药文化传承战略思考[J]. 学术界, 2022(5): 172-180.

[22] 肖红梅, 叶利军. 试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 20(6): 80-82.

[23] 王国强. 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 人民日报,2017-02-24(007).

[24] 习近平. 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EB/OL].(2015-12-22)[2023-02-01]. 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2/content_5026645.htm.

[25] 黄  汀, 张曾宇, 唐彬荃. 中医药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2(2): 343-348.

[26] 金恒宇. 中医药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策略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1): 10-13, 91.

[27] 李富刚. 论武术套路之“势”[J]. 中国体育科技, 2018, 54(6): 127-135.

[28] 张宗明.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2): 71-77.

[2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关于印发《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的通知[EB/OL]. (2022-01-20)[2023-02-01]. http://www.natcm.gov.cn/guicaisi/gongzuodongtai/2022-01-20/24293.html.

[30] 胡以仁, 解茂芝, 何清湖. 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话语权建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1(9): 1465-1467.

[31] 傅文第.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1): 119-123.

[32] 光明网. 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EB/OL].(2010-06-21)[2023-02-01]. https://www.gmw.cn/01gmrb/2010-06/21/content_1155797.htm.

[33] 赵世林.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9(3): 10-16.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广电总局. 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DB/OL]. (2020-7-7)[2023-02-01]. http://www.satcm.gov.cn/bangongshi/zhengcewenjian/2021-07-07/22232.html.

[35] 周  然, 施怀生, 张  波. 创新是中医药学永续发展的第一动力[J]. 中医杂志, 2018, 59(19): 1621-1623.

猜你喜欢
实践进路中医药文化文化强国
新时代增强党的创造力:必然逻辑、原则导向及实践进路
理论导刊(2020年11期)2020-12-14 04:23:34
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58:54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