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徐晓风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表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新时代,建设家庭文化,有助于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固本、为社会文明新风的涵养正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助力。将家庭文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文章提出要以物质为基础夯实家庭文化建设、从“家庭”视角着眼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构建新时代家庭观的家庭文化建设路径,旨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3-0036-06
[收稿日期]2023-0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研究”(20VHJ010);2021年度江苏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KCSZY13);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20XFRX006)
[作者简介]李丹,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徐晓风,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家庭,自古以来就倍受中国人的重视,“家和万事兴”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出对家庭文化建设的关注并发表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在全社会形成爱国爱家、互亲互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2]。家庭和睦和社会祥和息息相关,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脉脉相连,家庭文明和社会文明处处相通。以家庭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家庭和睦,带动社会和谐,使社会在良好家庭文化的浸润之下,成员之间互相包容、尊重、平等、友爱。新时代下家庭文化的内涵、形态、功能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同时,在家庭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家庭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解读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明确家庭文化建设的路径,对促进新时代家庭文化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从概念层面看,家庭是一种靠血缘、收养、婚姻三大关系支撑起来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3](P53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家庭属于历史范畴中的一个概念,其属性与私有制、国家等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要历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自家庭诞生起,它就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之相伴的,家庭文化的转变包含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文化的复杂性之间形成的正相关关系。美国家庭社会学家波沙特结合长期研究结果,提出了家庭互动定律,这一定律就对这种正相关关系作出了合理解释。
家庭文化就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联系,既包括同辈人之间形成的平行关系,例如兄弟、姑嫂、夫妻等,也包括代际之间形成的垂直关系,包括父子、婆媳、祖孙等。社会是由不可计数的家庭构成的,社会风气与家庭文化有关,家庭文化也是社会风气的体现,是一种涵盖了宗教、道德、法律、经济等多种关系的综合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模式、标准等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情况看,都希望借助于优秀的家庭文化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约束,其目的就是为了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我国封建社会信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文化,在塑造家庭文化时也制定了诸多道德规范,例如“尊长卑幼”、“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这些成为家庭文化的根本。无论是《朱子家礼》,还是《礼记》之中,都对家庭文化做出了解释,提出了“父,至尊也”,“凡诸卑幼”之类的说法。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遍要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至于女子,除了上述三种权力外,还要受男子(夫权)的支配[4](P51)。封建社会中的妇女不仅不能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连起码的人身权利都享受不到,自由权利对于她们更是遥不可及,甚至许多妇女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姓名。封建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压迫在家庭文化中也可略窥一二,他们认为为人女者、为人妻者、為人母者应该“安分守己”,要对父权表示绝对服从,家庭的和谐需要女性隐忍、牺牲、顺从。
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价值有以下体现:首先,优秀的家庭文化可以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固本。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武装人的头脑,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文化建设中运用现代式的教育手段渗透现代化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孩童时期就受到现代化教育的熏陶感染,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为教育现代化在“人”身上的运用夯实基础,促进“现代人”的生成与发展。其次,优秀的家庭文化可以为社会文明新风的涵养正气。社会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每个小家庭所展现出的美德与风尚,共同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新风形成的力量之源。家风正则党风廉、社风清、民风淳。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各种社会问题的破解归根结底要依靠于人的力量。优秀家风影响人、塑造人,人在优良家风的影响下以向上向善的状态作用于社会,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既能使社会问题在无形中被化解,也能在社会中逐渐形成讲文明、知荣辱的风气,为社会新风的形成汇聚家庭合力。最后,优秀的家庭文化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之举[1]。社会不断发展,享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到时代进步的红利。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正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识与行为、传统与现实之间形成的尖锐矛盾,亟待从源头治理、从源头解决。把优秀家庭文化建设作为破解矛盾之源,使人们意识行为的第一粒扣子从萌芽期就能被扣好,幼时就树立良好精神生活的指向标,在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充沛中不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二、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5]。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提供精神动力。家庭文化寄托着一个家庭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缩影,其所包含家庭文化内容与核心,既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要发挥家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促进作用,在家庭和社会中凝聚起共同价值追求,助力良好社会风气的生成。
(一)家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家庭文化有着较重的分量,虽然当代中国人在精神层面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家庭依然是维系家族成员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家庭成员的处事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着影响。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走好人生第一步[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出老一辈对年轻人的希冀,也体现出当代家庭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家庭文化建设得当,社会和谐程度就会很好提高,既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也会被调整优化,间接的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家风、家训、家教是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厚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它通过人际交往、艺术文化、民风民俗等映射到社会生活之中,对每一个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各种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延续。无论是普通家庭对子女的训导,还是名人的家风家训,抑或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建立在家庭文化之上的实践活动,是凭借着文化经验实施的文化教育。家庭是传承文化的微观载体,为精神层面的学习开辟了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着家庭成员将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家风、家教等家庭文化载体落实到家庭实践中,是从微观层面发出的现实映射,也是一种质朴的教育方式。社会中生活着不可计数的家庭,家风的客观性、多样性、灵活性特征通过每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处事原则、生存方式等表现出来,形形色色优秀家风汇聚到一起既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与社会相通相融,家庭文化不仅是形成良好三观的起点,也是培育优秀品质的沃土,更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阵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一脉相承的家风始终体现出广大家庭的精神文化建设需求,始终诉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历经千古却毫不褪色,饱经风霜仍振奋人心。
(二)优良家教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要以家风建设推动社会作风建设,弘扬真善美,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7](P355)。良好的家教家风往往可以影响家庭成员的一生,是一种能伴随个人终生的财富,青少年在良好的家教家风中耳濡目染,在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中培养浩然正气,以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己、感染他人,对全社会孕育淳朴的民风、清朗的社风,都具有积极作用。家风以家庭为本,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风内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恒久不变的是,这些家风的核心文化坚如磐石。“知礼崇德、谦和温逊、勇于开拓、创新进取”的家风标准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得以保留,在岁月的逐日打磨中越显珍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古时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还是今日“公烛无私光”的周恩来、焦裕禄精神,其所蕴含的家风文化都彰显着“爱国、文明、平等、敬业”之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蒙以养正。孩童时期,如果一个孩子能在良好的家风引导下成长,就会心情舒畅、情趣高昂,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拥有优秀的品行操守,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长期以来,华夏子孙在教育子女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化模式,会把正确的理论灌输给后代。然而理论灌输的教化传授方式并不能调动人的主观意愿,子女在被动接受中很难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效果无法达到最优。家风家教,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是家庭与社会保持联系的桥梁,同样也是教育子女的家庭切入点,既能自上而下传承良好风气,也能由下至上地把优秀的理念传播于社会。要在全社会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8]。“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优秀家风影响人、塑造人,家庭通过家风涵养个人的品行,个人也通过自己所学反馈影响着社会,每个小家庭生活好,社会大家庭才能发展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能进一步实现。
(三)用优良家风讲故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新内容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志士用其赤诚之心、爱子之情,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将家规家训文化发展壮大,并據此编撰了家道书籍,这些重要的家书典籍和经典的家风故事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不管在当下还是未来都会闪耀着熠熠之光,是史学典籍的瑰宝、是家庭文化发展的见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华文化形象,全方位打造立体中国”[9]。优良家风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分支,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家风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中国大地从不缺少优秀家风和经典家训,讲好“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讲好“曾子杀彘教子”的故事,明晰父母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重要影响;讲好《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一系列家风文化作品,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浓浓之爱和殷切期望。“讲故事要讲述事实、讲究情感、讲明道理,用事实说服人,用情感打动人,用道理影响人”[10],使一代代青年沐浴在历经考验而长盛不衰的家风教育之中,在家风熏陶下学会谦逊、包容、友善,学会反省、提升、敦促,不断为青年的成长成才积蓄能量。千万家庭的幸福成就了祖国的昌盛,祖国的昌盛保证了万家灯火的祥和。家庭美满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儿童抓起,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之不断发挥作用[11]。在千万家庭中,为人父母者要通过讲述优良家风故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等形式,使家庭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使家风成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摇篮,在涵育优良家风中促进家庭文化建设,以优良家庭文化建设带动社风民风建设,以优良的家庭教育促进家、校、社教育合力的形成,做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使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做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做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言行的导向作用,展现中华优秀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的强大时代生命力,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意蕴。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路径
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不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消弭,反而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其重要作用愈加突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从家庭中获得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包含着无数个不同的家庭,这些家庭不仅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强大支撑,也是推动国家建设的巨大动力。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要以物质基础为底层支撑,以法律法规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为制度保障,以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家庭观为前景目标,探索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之路。
(一)夯實家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受经济实力、政策法规、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家庭文化建设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淡化了家庭观念,衍生出不良社会现象。例如,由婚外恋情而导致的离婚案数量持续增加,社会中遗弃婴儿、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劣质性事件经常发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亲子关系日益疏远、夫妻关系针锋相对,影响了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要把握当下,立足实践,与时代同频共振。站在新的发展浪潮上,家庭文化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要为文化、经济、制度建设夯实家庭思想基础,让每个家庭成员感到使命在肩,重任在肩,从而产生不懈奋斗的自觉性。这不仅要靠男性付出,也要靠女性的努力。妇女能顶半边天,“广大女性要自觉肩负起新时代女性的社会责任,教育子女、尊老爱幼,发扬良好家风文化,不断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12]。家庭文化建设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一定交换和消费形式的出现,社会制度、家庭、阶级组织等的出现又依托于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发展。市民社会也随之产生[13](P477)。家庭形态和家庭文化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情况的影响,而社会发展情况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家庭文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物质关系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踏步地迈入世界发展的前列,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足以让所有国家刮目相看。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为家庭文化建设创造了更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但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赡养老人、择业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难题与困惑。这些长期而艰巨的问题解决需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发展和家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使经济发展成果成为家风文化建设动力的根本性支撑,为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的解决夯实物质基础,破解家风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挑战。
(二)完善“家庭”视角的公共服务体系
敬老慈幼、亲善睦邻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贫富差距日益显著,个人主义观念逐渐占得上风等现象都催化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一些脆弱的家庭难以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变得支离破碎;有些家庭无力招架育儿、疾病、养老等方面的问题,陷入了困境。家庭的稳固、兴旺与否,不只是关系到家庭自身,还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甚至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将家庭教育放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从立法层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并从多角度阐释了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和责任,为新时代家庭教育起到了法律方面的规范和牵引作用。家好,国才能兴;国兴,家才能好。努力使千家万户成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重要着力点[2]。建设新型家庭文化,要从“家庭”视角出发对家庭多元需求予以回应,关切影响家庭发展的社会因素,使每一个家庭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创建能促进家庭发展的多元制度体系,为更多家庭带来人文关怀,为维护家庭利益提供制度保障。在这其中,要重点关注儿童、妇女、老人三大群体,把维护他们的利益上升到顶层制度。例如,在儿童层面,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但也在无形中增添了部分家庭的生活压力。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生育配套设施,提高儿童就近入园、入学保障水平,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留守儿童对口帮扶机制,减轻家庭育儿压力,增强家庭生活活力;在妇女层面,坚持男女平等,进一步平衡女性在生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完善反家庭暴力等法律法规,不断激发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在老人层面,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领域所存在的短板及困境也成为当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加快推进养老体系建设和老龄事业发展,大力扶持养老服务公益市场建设,加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高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激发银发活力,不仅使他们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使他们感到老有所得、老有所为,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满足感。“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国是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家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在国与家的关系中,家庭被赋予何种社会关系、被置于何种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每位家庭成员的文化理念和社会实践。要立足家庭,关注家庭诉求,缓解家庭压力,支持小家庭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家庭保障机制,才能以“小家”带动“大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构建新时代家庭观
社会文化环境和新时代家庭观的构建融会贯通。家庭文化只有发时代之声、开时代之风、启时代之智,才能在时代主旋律下举旗定向,世代流传。新时代的家庭文化建设,既要随时代同行,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集思想之成,扎根传统优秀家风主旨思想。历览先贤的家风家训,无论身处哪个时期,“修齐治平”的思想在家庭观念中均有体现。“孝为德之本,齐家孝先行”“家和则业兴”“淡泊修身,勤俭养德”“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家风家训,始终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念贯穿其中。首先,新时代家庭观的构建离不开孝道文化的统领。“至德以孝为先”,孝道不仅是立世之本,也是兴国之根,为人子女者理应做到对父母尽孝的本分。新时代的“尽孝”,不代表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在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对父母坚守孝道,要建立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之内。子女对父母不但要养其口体,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而且要养其心智,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变化,不断丰富新发展形势下的孝道内涵。“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常怀感激之情,常思养育之恩,常听父母教诲,常想父母之难,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发扬新时代的孝道文化,借助家庭文化建设弘扬孝道精神,使孝道文化在新时代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次,新时代家庭观的构建需要用爱国主义精神铸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在家庭中激荡起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文化氛围。”爱国,是一个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家国天下的家庭观念始终是家风传承的不变主题。新时代,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家庭教育之中,既表达出对传统优秀家风的传承弘扬,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落实。广大家庭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加强家庭中每位成员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意识,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家风家训中的最强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自觉做爱国主义的坚定践行者和自觉捍卫者,使家庭中的每位成员,在的爱国爱家情怀和匹夫有责信念的感染下,“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增强历史责任感,胸怀全局,为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实现不懈奋斗”[14]。最后,新时代家庭观的构建需要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老而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而富有生机的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5]。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为新时代家庭观构建的不竭动力支撑。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相结合,通过现代化手段在家庭文化中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家庭文化背景,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家庭文化内涵,在丰富传统文化时代感的同时探索家庭观的构建智慧,使新时代家庭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感染、相互熏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家庭是心灵的归宿,家庭文化为美好心灵的滋生与成长提供养分,家庭文化建设和国家文明发展相辅相成。如今,我国正处于继往开来的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設任务的艰巨性、责任的重大性更为凸显,家庭文化建设的价值性也变得更加厚重。要立足当下社会发展,完善家庭视域下的法律法规,充分汲取优秀家风文化,丰富新时代家风建设内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文化建设中落地开花,使优秀家风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人建设塑形铸魂。
[参 考 文 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2).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宋友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1).
[6]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6-12(4).
[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2).
[10]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N].人民日报,2021-07-23(9).
[11]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31(2).
[12]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3-11-01(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15]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责任编辑 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