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信达雅” (外三篇)

2023-07-31 14:54
新航空 2023年7期
关键词:信达雅

我看「信达雅」

讲一下我所理解的“信达雅”,顺便讲一下我的所谓翻译观。讲别的另当别论,讲这个我想我还是有那么一点儿资格的。毕竟已经大大小小厚厚薄薄花花绿绿至少译了一百本书。如果我坐着而不是站着,差不多可以说译作等身了。同时我也有些犹豫:四十年翻译生涯的宝贝心得,就这么三言两语讲出去,说实话,真有些舍不得。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因了王小波的一句话:我已经老了,不把这个秘密告诉年轻人,对年轻人是不公平的。不卖关子了,言归正传。

“译事三难,信达雅”。谁都知道,这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来的,很快成了一百年来世所公认的翻译标准。但严复只是提出来了,而把具体解释权留给了后人。后人们也果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信、达”比较容易达成共识,难的是“雅”。众说纷纭,质疑也最多。听起来最为理直气壮的质疑是:难道原文是俗的也非译成雅的不可?

无需说,“信”,也有任性、随意的意思:信手拈来、信步前行、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信马由缰。这里当然是真实、确实、诚实、忠实,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偏不倚,不即不离,不洋不土、不肥不瘦、不多不少。一言以蔽之,不伪——信哉斯言。“达”呢,达意。孔子说“辞,达意而已”,词不达意不成。一般理解为通达、畅达、顺达——达哉斯言。“雅”,古人说“辞令就得谓之雅”,大意是说话得体就是雅——雅哉斯言。也不光是说话,诸位知道,穿戴也好,化妆也好,礼节也好,讲话写文章也好,房子装修也好,得体(就得)都是最不容易得的。弄不好就弄巧成拙,走向反面:庸俗、粗俗、恶俗或者显摆、浅薄、浅陋。用东北话说,就是嘚瑟、臭美,穿上龙袍不像太子,扎上孔雀尾巴也照样是黑乌鸦。

在这个意义上,雅乃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甚至审美的极致。如雅致、雅度、雅量、雅望,又如高雅、优雅、风雅、古雅、典雅等等。简言之,得体是一种艺术,雅是一种艺术、艺术审美、审美艺术。表现在文学翻译上,就是译文的艺术性(Art)、文学性,就是原作的文学审美功能的重构和忠实再现。另一方面,我认为达、雅,其实也是个信的问题,也是信的表现。就侧重面来说,信,侧重于语义忠实或内容忠实,属于文学翻译的形式层;达,侧重于行文忠实或文体忠实,属于风格层;雅,侧重于艺术忠实或美感忠实,属于审美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美层。法语有句话说“翻译即叛逆”,即使“叛逆”,也要形式层的叛逆服从风格层,风格层的叛逆服从审美层,而审美、审美层是不可叛逆的文学翻译之重。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所谓翻译观——万一我也有这宝贝玩意儿的话——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审美忠实。

再读洛阳桥

文 王金龙

春天去了趟福建泉州洛阳桥,虽是走到桥半截就匆匆折返,其实是“半途未废”:回来之后一直做这方面的“功课”,发现中国的桥梁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不是一篇小文所能涵盖的。

先是找出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桥梁史话》,里面有多篇文章详细介绍洛阳桥的建筑特点、历史价值以及文学价值。而且发现这些文章早已被我用铅笔、水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标注,包括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平梁式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

接着找出李约瑟原著的大部头《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五卷桥梁部分对洛阳桥也有专门的记述,而且提到“马可·波罗和来自曼地卡维诺的约翰都曾参观过这些桥梁”。

接着从网上下单了一本旧书《洛阳万安桥志》,万安桥是洛阳桥的别称,这本书是30多年前出版的,是泉州当地一位文史学者刘浩然编写的,书籍印刷及装帧都很简陋,但内容很丰富,有史料价值。这本书出版之后,洛阳桥又发生了几多变化,包括洛阳桥跟随泉州一起入选世界遗产,书的作者是未必能料到的。

偶翻手头的一本明人谢肇著《五杂俎》,有一条有关洛阳桥的记述:“天下之桥,以吾闽之洛阳桥为最,盖跨海为之,似非人力。相传蔡君谟(指蔡襄)遣吏持檄海神,及归,得一‘醋字,遂以廿一日酉时兴工,至期,潮果不至。今世所传《四喜》杂剧者,本此也,事有无不可知。”这其实印证了茅以升说的:我国古桥中,民间传说最广的,北方有赵州桥,南方有洛阳桥。洛阳桥的神话传说以及入戏,谢肇的上述记述当为最早。

這些故事很快被吸纳到地方戏曲,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创作了昆曲《洛阳桥》,写的是传说中的状元蔡襄为母还愿,舍金建洛阳桥于海滨。因风涛险恶,不能下桩,乃招募往龙宫投文者。公差夏得海因己名有“海”字,误而应征。醉卧海滩, 竟为海神引入龙宫。龙王批一“醋”,夏复命,蔡勘破字意为“二十一日酉时”动工。如期桩果得下,桥落成,居民扮灯戏庆祝。光绪二年昆班以灯彩形式演出《洛阳桥》。光绪六年,上海天仙茶园鼓师赵嵩绶将该剧排演为京班灯彩戏,成为京班灯彩戏代表作,每年元宵节上海各剧场都有演出。据说清宫内廷逢年过节也演《洛阳桥》灯彩戏,颇得慈禧太后喜爱。

洛阳桥的故事传说还被各地民歌传唱。一首四川的民间小调《洛阳桥》就与《康定情歌》一同被收录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省卷》里:“正月里闹年宵,状元要修洛阳桥,桥儿要修万丈高。二月里百花开,凡间有个夏得海,下海求得宝珠来……”

描写洛阳桥的诗文以千百计,历代的石刻碑文达26座之多,在国内桥梁中恐不多见。诗歌方面如宋朝刘克庄《洛阳桥三首》之一:“周时宫室汉时城,废址遗基划已平。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

故事里的事

文 魏新

《人类简史》中,有一个章节我印象特别深刻:智人为何能在极短时间里站到食物链顶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拥有了讲故事的能力。这一能力让数量巨大的智人可以共同相信故事,相信想象的现实,虚构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就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有效协作,因而在诸多物种中脱颖而出。

若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在文字出现之前,就有很多故事了,那些故事,就是人类最初的历史,也是一种文明和另一种文明对上的暗号。比如,一个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的东夷人,给自己的孩子讲为什么要做黑陶;与此同时,一名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人,正在给自己的孩子讲彩陶纹饰的寓意;未来有一天,这两个听了故事的孩子偶然相遇,又有了新的故事。

漫长的岁月中,正因为有诸多故事被以各种形式传承了下来,中华文明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其实,中国人的人格也是被故事塑造的。每个人小时候都特别喜欢听故事,童年的故事,往往影响终身。在童话故事中,开启了对世界的无限想象;在民间故事中,形成了善恶是非的最初判断;在历史故事中,产生了涤荡心胸的家国情怀;在名著故事中,启蒙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人,也是最善于讲故事的。历代的圣贤,会用故事来教化众生;治世的能臣,会用故事来改变帝王;出世的文人,能写故事来讽刺世间百态。中国故事,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间;在流传千百年的文物背后;在从勾栏瓦舍到大屏小屏的平台上;也在街头巷尾被人们口口相传。过去,一些江湖艺人到各地演出,深受欢迎,因为他们能够把故事讲得非常生动,让人听进去就拔不动腿,一个故事能讲很多天,一个人就能讲出千军万马,百万雄兵。所以,要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的故事特别多,故事在每一个时期,都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比如小马过河的故事,最初听时,只是觉得松鼠和老牛的体会,对小马来说,只能作为参考,河水深浅,还要自己去感受。今天再想起这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思索,如果说中国是一匹小马,近现代以来,一辈辈能人志士的追求,不正是在努力过河吗?这个过程中,如果被那些嘈杂的声音所蛊惑,就永远也过不去这条河,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也是被一个又一个故事改变的。没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没有“嫦娥”探月的神奇;没有火神祝融的故事,就没有“祝融”探火的尝试。当神话在航天事业中变成现实,当故事在岁月的沉淀中发出光芒,中国走向未来的路也必将被故事照亮。

天地人生

文 苇虹

近日读王蒙讲解国学文化的《天地人生》。而今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坚持笔耕70余年,出版过50卷文集,创作过2000万字作品,担任过文化部部长,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在书中王蒙格外提到了王维的一首隽永淡逸的小诗《终南别业》,这大概是许多人都曾对之深有同感、深谙其趣、深得其意的集体性心境——像是在尘俗和清静之间隔上了一道岁寒三友的刺绣屏风,像是在红尘内外的分界线上挂上了一道随风清脆作响的珠帘,兼顾雅俗,切换频道,亦动亦静,时隐时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是有情(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说的是修身悟道。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说的是怡然自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是舒卷自如。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说的是渔樵相亲。

王维,那个左手写诗、右手作画的艺术家,总是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地洞见和呈现细腻幽微的场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光影,密林,青苔,在返照中立现。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湖光,山色,云影,在回望时漫卷。

然而所谓“ 左手玫瑰右手枪” “ 左手绘画右手诗”俱是些今人的解读评价。诗佛王維自己本人倒是不无自嘲的自我定义: “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综观其一生轨迹,那一份顺遂却淡逸、静远、隽永的姿态却也颇让人费思量……

王蒙的书我本本都追过了。深感和老年人做朋友,和老年人推心置腹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你在中午的时候,就能预见夕阳西斜、落日余晖的景象,从而提前做好准备,让脚步走得更加从容不迫、不疾不徐,也更加沉稳大度、雍容庄严。

阅读和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心灵质地、审美眼光协调一致的书籍,完全和朋友聊天一样的精神对话,毫无违和感,时有新鲜的冲击力和强烈的共情感,让人想伸手与之击掌相庆。

同时也感谢冯骥才《浪漫的天性》《关于艺术家》《我的文化人生只修不改》等系列散文随笔真诚坦率的写作,让我在阅读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某种定力与特质,这样的阅读其实是一种高质量的心灵交流,借此得到了心路历程的梳理与整合,阅读所到之处,困惑一扫而清,“不知转入此中来”,心境渐渐调整到静定、禅悦……大抵也算是王维“安禅制毒龙”的道法境界的开启与体悟了。

恰似更名为庆山的安妮宝贝的那本散文集《一切境》,只闻书名,也依稀能够觉察出此书可能会呈现的一种包容、慈悲、通脱之境。又如已经故去的作家林清玄所说的金句,澄明通透,让人喜爱:心美,万物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

猜你喜欢
信达雅
“信达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韩互译之技巧
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
解读“信达雅”
从“信达雅”谈法语广告双关语翻译
把握“信达雅”,写好书面表达
把握“信达雅”,写好书面表达
对比浅析中西翻译标准
解说词如何做到“信达雅”
从“信达雅”方面浅析《钗头凤》两个不同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