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学习视域下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

2023-07-31 21:00王丹姝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问题情境

王丹姝

[摘 要]包裹着具体数学问题的情境,是学生展开数学学习的魂之所在,它可以是引入新课的引子,也可以是贯穿课堂的线索,甚至可以是串起整个单元的网络。基于能动学习视域,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计的缘由、症结以及策略三大方面开展论述,促使学生走向能动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境;能动学习;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4-0087-03

能动学习是一种区别于被动学习,以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特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能动学习强调能动力、内驱力。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师不应单一地、孤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应把知识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进而发现数学问题,沉浸于探索之中,展开能动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并发展核心素养。

一、改革的召唤:落实课程目标和发展核心素养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完美落地后,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翻阅,一字又一字的圈画,一线的教师有了更为有力的抓手。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自觉学习,从而有效地落实课标并让学生形成符合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实际情境、具体情境、合理情境、问题情境、真实情境等这样的词高频出现。这些词的高频出现,凸显了其重要性。为什么这些词在数学学习中如此重要、关键?于是,笔者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思考。

1.源于数学学科的本质

课标指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那么数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就要回归现实世界,尤其要回归学生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学生提供怎样的现实世界,不正是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吗?

数学课程实施是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四能、获得四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课标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2.始于学生学习的特点

6~12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依然离不开感性思维作为支撑。学生的发展特点告诉我们,具有抽象性质的数学知识难以被学生直接接纳并理解。基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教师要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3.基于能动学习的需求

小学数学能动学习是培养数学素养的方法论,它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课堂模式,但拥有鲜明的教育哲学与共同的教学准则,也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真实学力。数学学科的真实学力包含如下三个要素:第一,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第二,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批判力等能力的培育;第三,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因此,数学学科的真实学力的培育也意味着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开展问题情境教学,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促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构建在理解中掌握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现状的诉求:厘清问题情境设计的症结

笔者通过平时的观课发现,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有很多并没有体现问题情境的要义,导致数学问题解决沦为了知识技能的机械训练,从而妨碍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很好地反思症结所在,笔者厘清了数学问题情境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中嵌入的背景。在现实教学设计中,大多情境联系的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是联系了成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浓烈的成人色彩,有的甚至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这样忽略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情境难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无法在情境中建立问题意识,也就难以唤醒学习动机,如在一年级数学课创设了邀请小朋友参加周年庆活动,小朋友在活动现场遇到了数学问题的情境。周年庆活动能引起成年人的关注并带来话题,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2.偏离课程的设定目标

有些问题情境由于没有做好教学预设以及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等原因,导致创设的问题情境偏离了預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情境不仅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增益,反而还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等。

3.提出的问题具有封闭性

目前,多数教师在实际创设过程中,存在最多的问题就是创设的问题情境单一、封闭。封闭的问题不需要批判性、创造性等高阶思维的参与,也就很难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如“图形的放大缩小”一课中,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比较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拍照,但是基于情境提出的问题是封闭性的,不能直达知识的本质。

三、实践的使然:创新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

1.问题情境主题的分类

笔者从问题情境创设方面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1)生活类问题情境

生活类问题情境是指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涉及学生的现实生活(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地点、不同地域的场景,能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感受、探索、成长。表1列举了常用的生活类问题情境的项目和主题。

(2)游戏类问题情境

游戏类问题情境是运用游戏或竞赛的模式,将数学问题与“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童趣性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同桌互动、小组合作、师生配合以及更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竞赛形式,如低年级可以设计智力大闯关、寻宝大探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

(3)事迹、故事类问题情境

事迹、故事类问题情境是指将知识串在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的事迹、故事之中,引导学生以故事情节内容为线索,尝试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情境既可以是数学家事迹、历史事件等真实故事,也可以是童话故事、魔幻故事等虚拟故事。

(4)科学类问题情境

科学本身就隐藏着丰富的素材,可以充分挖掘科学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可发现、可探索的科学情境,用数学知识本身具备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問题情境设计的策略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起兴趣

有趣味始终是问题情境设计的核心,学生的注意被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充分调动,方能激发思维。

例如,在设计“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给自行车设计车轮。首先出示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紧接着将圆形的轮子换成三角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以动画展示),学生看后都笑得前俯后仰,说:“这样的车子坐上去太颠了。”此时,笔者趁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可以,其他形状的轮子就不行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萌发了探究的欲望,积极地思考并参与讨论,深刻地认识了圆形的特征。可见,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使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频道上,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需要蕴含较强的思考成分在其中,以激发学生挑战的愿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例如,“认识千米”一课的学科本质问题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于是笔者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

师:红领巾值岗同学每天都要到每个班级进行卫生和纪律检查。一到六年级分布在3幢楼,每幢楼有4层,3幢楼之间有连廊连接。请你设计一条最短路径,让值岗同学走完每个班级,并算出总路程和需要的时间。

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设计一条走完全校所有班级的最短路径”。研究这样的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学生能将问题的研究报告分享给红领巾值岗同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要知道1千米=1000米,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实践,发现并感受1千米的长度,最终通过生活经验来推算1千米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距离是多少千米,来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唤醒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知识,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更容易激活对核心知识的提取。

(3)有历史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触摸根源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因此,在一些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概念产生的历程,帮助学生去经历、发展,从而获得直接经验,以更好地触摸概念的根源和脉络。

例如,在观摩顾志能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笔者发现他抓住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对”是直角坐标系的雏形,那就可以引入笛卡尔躺在床上看见蜘蛛爬行而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于是顾志能老师进行了微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以一张白纸当作一面墙壁,让学生描述墙壁上一只蜘蛛的位置。首先,蜘蛛在底边上爬时,提出问题:“用几个数就可以讲清它的位置?”接着,蜘蛛爬到了另外的位置时,提出问题:“蜘蛛继续爬,爬到任意的位置呢?用几个数才能讲清它的位置?”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仿佛和笛卡尔一起经历了“数对”产生的过程,一切都那么自然而深刻。

(4)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联系

为达成复习的教学目标,单元整理复习可以开展有挑战性的活动。知识点全面、解题策略多样能帮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策略方法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每个知识点都存在于一类知识群中,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去寻找每个知识点所在的知识群,打通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性思考。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单元复习)就是围绕一张长方形纸开展研究:复习长方形特征→怎样才能从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如何求最大的正方形和剩下长方形的周长?→将长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长方形→求小长方形的周长→用2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一个大长方形,求拼成图形的周长→围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需要多长的竹篱笆?→绕着长方形转3圈,一共有多长?整节课就在这张纸上做文章,不断地变变变,学生兴趣不减的同时,还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能动学习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而希冀他们在开展学习时拥有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样态。要让学生改变,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情境。以上问题情境设计的研究是笔者经历了长期实践后进行主动反思的展现。学习无止境,研究永远在路上。

[ 参 考 文 献 ]

[1] 吁思敏,向荣,陈彩虹,等.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记全国第十一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J].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7):123-128.

[2] 刘徽.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26-44.

[3] 李越.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4] 李月.真实情境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问题情境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