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

2023-07-31 10:54蒋传磊
美与时代·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以山东省莒县墩头村为个案,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意义、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具体设计实践等,充分发挥当地莒文化的底蕴,探索融特色乡村文化与乡村现代化于一体的可行路径,为传统特色乡村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乡村兴则国家兴。本文试图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角度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乡村传统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引领功能,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乡村振兴协同互促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意义

(一)改善村貌

从墩头村的环境现状来看,改善设计墩头村公共文化空间是首要问题,这能够有效提升村容村貌,为当地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外来人员的最基本的地理条件。通過村庄的外在空间环境重构,进行有效改善,村民整体生活水平也将随之提升。文化空间设计将会改善墩头村目前的空间环境问题:空间垃圾乱扔、河流污染、乱搭乱建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提供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是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构筑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和文化活动在内的物理场域,是城市或者农村居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1]。就墩头村目前的状况来说,村庄没有正式的集会场所,唯一的村民公共场所就是一个露天广场,但也因维护问题,破烂不堪,垃圾遍布,无法承担正常的活动开展。另一公共场所是村政务中心,目前不作为举行相关文化活动的场地。两个主要公共空间都无法正常使用,直接导致村民在休闲娱乐时间或举行重大文化活动时无事可做,无地可去,精神需求从而得不到满足。从国家发展来看,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无法深入基层。从村民自身来说,文化再学习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将会缓慢。所以重构墩头村共文化空间,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公共文化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引领风尚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和应有之义[2]。“三农”问题是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的一项建设内容,从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会在年初出台有关“三农”发展的一号文件,其中均包括乡村文化建设内容,且其要求越来越具体,内涵越来越深入,涉及领域越来越全面,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3]。随着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目标的制定,乡村经济文化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对现代农村的发展都极为重视,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我国所有乡村村民的愿景。通过设计墩头村的公共文化空间,将其作为示范,从而带动周围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改建,起到连带效应。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原则

(一)原生性

从城市与乡村差异来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显著的区别就是乡村文化更具有原始风貌,以及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景观,这是在城市中完全体会不到的感觉。现代城市文化鱼龙混杂,文化发展不平衡,新兴文化较多,这使得一部分人群无法快速接受。而农村文化更具有情怀感、轻松感,这也是乡村文化原生性的特点。

从文化的归属感来看,一般来说,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及对这个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对象,归属感的维度往往是不同的。归属感在北方的乡村地区尤为明显,北方人的性格更具有独权专断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也特别明显。不管南北方,每个人或集体都会有自己的归属感,也就是原生性,如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当国家强大富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时,人民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同理一个地区的文化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时,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

(二)特色性

从地域民族文化来说,我国地域广阔,民族数量众多,民族文化璀璨夺目,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乡村由于历史积淀和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不同,也就自然形成了各自互不相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虽同根同源却表现形式迥异[4]。例如民族专属的服饰、歌舞、信仰、饮食习惯、建筑特色等,文化风格独特。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时,要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设计才更具有文化艺术风格特征,更具有文化吸引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墩头村处于山东省,礼仪之邦文化圣地,历史文化深厚悠久,且墩头村位于莒文化发源之地——莒县。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也就是源于这里。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所以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在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选择。

(三)现代性

现代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指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依旧保持其原有的乡村性、朴实性、生态性的农村地区[5],墩头村的公共文化中心设计应当遵循现代性设计原则。伴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建设应与现代化发展密切结合,传统文化应与现代化文化紧密融合。墩头村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该具有现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功能,在发展上不断顺应时代潮流。

三、墩头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现状

(一)现有公共空间较为短缺

墩头村没有正式的公共文化空间,唯一能够进行娱乐的就是镇上的普通水泥硬化广场,现在也无法满足基本的娱乐需求,并且已经有多处损坏,唯一的篮球场也已经废弃,无法使用。因为乡村财力、人力落后,大多数的设施都较为简陋滞后,缺少功能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而且没有能够对应村民年龄结构的相关娱乐设施,没法对相应人群进行分流。周边更多的村庄连基本广场也没有,因此发展现状比较艰难。

墩头村公共场所环境质量差。村落地处国道一侧,因为交通运输的原因,有大量大型汽车行驶在村边,这导致了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尘土四起。大型汽车驶过路面也导致周围道路和居民住宅经常性的开裂,造成了一定的危险性。墩头村的一条河流“青龙河”也由于当地食品厂的常年污染,每年夏天散发出阵阵恶臭气味,弥漫半个村庄,这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二)公共空间地域文化元素运用较少

墩头村处于莒文化发源之地莒县,莒文化更是为山东三大文化之一,但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没有任何体现。莒县文化发展渊源深厚,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银杏,五千年文字。但是在乡村建设上,建筑无艺术性、文化性,单调粗犷,没有达到它本应具有的设计功能,或者说是无任何设计性。虽然墩头村目前的房屋整体规划较为统一,但没有任何文化感和美感。寥寥几处绿化,道路两侧刚种植的绿植,并且有大量枯死的树木也没有及时修整。整个村庄的民居墙体外侧只有简易的宣传标语,不管在颜色还是形式上都没有赏心悦目的美感,没有运用任何历史文化的痕跡。

(三)公共空间无明显功能分区

目前墩头村公共文化空间只有一个水泥地面的广场,且已经年久失修,更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白天广场上几乎没有人,晚上只有部分广场舞队伍会活动。同时场地人员鱼龙混杂,有较多安全隐患存在,如乱窜乱跑的儿童、横穿广场的电动车、随意停放的机动车。整个广场没有具体的运动区、儿童区、老年休息区,这些都是目前较为突出、需要改善的问题。

四、墩头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需求

公共场所结构单一、数量少,娱乐性低,环境脏差,无艺术文化气息是目前墩头村公共空间的现状,改善墩头村的公共文化空间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基础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地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差异,所以在建设中也需着重考虑。墩头村乡村经济结构以基础农业和外出劳务为主,留在本地的人员多为老师和儿童,观察这类人员的需求,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娱乐休闲场所是重点建设方向。

笔者根据墩头村的公共文化空间现状进行民意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开展500名村民的意向调查。此次调查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对墩头村居民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90份,问卷调查结果有效,且在年龄分布上也较为全面,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选择上,调查数据显示:85%的群众认为应该建设文化中心(含棋牌室、阅读室、舞蹈室等功能),73%的群众认为应该规划文化广场,53%的群众认为应该建设运动场地,38%的群众认为应该打造文化公园,70%的群众认为应该进行乡村文化装饰,14%的群众认为可以改造民宿民居,剩余5%的群众有其他需求。

群众的艺术文化体育活动少,精神层面得不到满足,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从上面的数据分析,群众对公共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建设需求较为迫切,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建设成为现代乡村居民首要关心的方面。

五、墩头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策略

基于上表的相关统计数据,居民对不同公共文化设施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建设的内容应该逐步满足乡村所需。根据墩头村的现状,从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空间需求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一)传承特色文化符号

墩头村处于莒文化发源之地,莒文化为山东三大文化之一。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且本地有一棵四千年树龄的银杏树,是重要的植物活化石,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或者特色文化,制定当地大众认可的文化标志,标志可应用在当地标志性的建筑、特色农产品包装以及当地设施建筑的各种宣传栏上,从而产生带动效应,使得当地文化潜移默化地输出。例如,根据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灰陶大口尊尊身上的“日月山”符号创作的衍生作品,具有浓厚的莒文化特色,能够有效起到对文化宣传的帮助。根据莒县当地著名的四千年银杏树文化设计的当地专属的衍生产品。设计特色文化作品,设计方向符合现代人群审美,从而促进文化交融与传播,文化的表达最终都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得以传承[6]。

(二)构建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以建设乡村文化中心为依托,构建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文化场所“墩头村文化中心”。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建设核心,建设要符合居民的审美及功能意愿。建筑形式融入自然环境中,装饰也应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这也是现代乡村建设的重点,有利于弘扬和发展当地传统文化。

文化中心设置体育运动中心、文化书屋、影音放映室、棋牌室、舞蹈室等,一个中心满足各种需求。在建设方面,选址需要考虑住宅距离,因为乡村年龄结构以老人和儿童为主,需方便这些人的出行。场所内部应该具有适老化设计,如设置电梯、清晰的室内导视系统、便利的老人小孩休息座椅等。保护环境,融入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外观设计需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当建设文化中心时,需要考察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地貌,建设地点和当地自然环境交融。并且将优秀的历史文化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如当地较为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日月山”符号和千年银杏树文化。

(三)构建村露天文化广场

广场应具有相应的功能,在基层设计中功能首先是放在第一位的。它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场所,需具备休息区、娱乐区、观赏区、运动区、文化区等。在设计中就需要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绝大多数的地区都会有很悠久的历史,那么他们会沉淀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墩头村文化广场应把莒文化深度融合到里面,比如“日月山”符号、“文心雕龙”文化巨作、“四千年银杏树”等较多非物质文化。当这些文化深度融入设计时,既使建筑物有了文化底蕴,也继承弘扬了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在村民身处广场时,不仅能娱乐,更多的是体验到文化的传承。

(四)乡村传统民居的墙体绘画以及乡村道路规划

以绘画艺术为抓手,美化传统民居墙体,渲染艺术气息,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提升村民艺术鉴赏能力,改善乡村文化氛围。绘画选址主要为人流量大的道路两侧,绘画内容可以以当地的民俗传说、文化典故、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热点文化为内容,真正做到全民美育。

对乡村道路进行规划,让居民行走在艺术中,让文化融入环境。设计带有当地特色文化的路灯,以历史文化内容为元素。艺术化地改造人行道,增加道路围栏,更换地面地砖,在人行道上添加趣味性的设计,在散步中感受乐趣。

六、结语

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则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新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是重要支柱,公共文化建设则是基石。设计介入,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及自身特殊的思想与行动方式,也需要历经漫长的文化浸润乡村的过程,是一种文化上的“微更新”和逐渐影响,这种文化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进行社会动员。通过对墩头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探讨可知,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依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与生活现状为立足点,打造现代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村新世界。

參考文献:

[1]陈波,侯雪言.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参与: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68-174.

[2]贺一松,王小雄,贺雨昕,段祖青,曾国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复兴与重构——基于江西莲花县村落祠堂的调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6):822-828.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4]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9):46-52.

[5]纪小菲.浅谈现代化农业生活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J].现代园艺,2018(15):105-106.

[6]张剑飞,丁文鹏,李晶晶.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的乡村景观建设探索[J].广东园林,2021(5):16-19.

作者简介:蒋传磊,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孙怡文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