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传明 王玉璇
贯穿19世纪美国历史的主题是大陆扩张与西部开发。没有这两者,就不会有美国今天的版图,也不会有如今的发展。[1]美国历史学家将大陆扩张与西部开发并称为西进运动,这场声势浩瀚的殖民拓殖运动肇始于18世纪末,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从土地争夺和版图扩张视角来看,美国西进运动有五次浪潮:1803年从法国人手中买下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东、西佛罗里达;1845年从墨西哥手中夺得得克萨斯;1846年从英国手中夺取俄勒冈;1848年从墨西哥分得一半领土。从拓荒垦殖和文化渗透的视角来看,美国西进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独立战争结束到19世纪中期,这一阶段是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通过大举移民,对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大平原地区以及远西部的洛基山脉地区进行初步的拓荒垦殖;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发阶段,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由早期的拓荒垦殖转向农业、工业的全面开发。[2]
伴随美国西部领土的扩张和工农业的开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启了自东向西的移植与发展,而高等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我国学者指出,“纵观美国近400年的高等教育史,是从东部向西部逐步‘扩散’和推进的历史,也是美国逐步改造欧洲大学模式创立美国大学模式的过程。”[3]
西进运动前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是移植欧洲地区的。欧洲殖民国家在踏入北美地区时将教育体系一并带入,早期的哈佛大学(1636)、威廉·玛丽学院(1693)、耶鲁大学(1701)、新泽西学院(1746)、达特茅斯学院(1769)等都刻有欧洲大学的烙印。尤其是英国大学的教育传统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最深。哈佛大学初创时仿照的原型就是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甚至直接照搬剑桥大学的伊丽莎白章程。牛津与剑桥对美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宗教势力,因此殖民地时期的学院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信奉上帝的教士,课程设置以拉丁语和希腊语为核心。由于早期学院均为私立,且学费昂贵,只有极少数富家子弟才有入学机会。据统计,到了独立战争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仅有40名,耶鲁学院仅有35名。[4]
独立后的美国联邦政府无暇顾及高等教育问题,甚至在宪法中都没有提及教育事业。这被认为是州政府和地方当局管理教育、有权创办州立大学以及各地私立学院兴起合法化的原因。在西部扩张中,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随着各州的建立而不断增加,由于各州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不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生源范围也逐渐扩大,中低阶层、女性及黑人群体都相继获得了入学机会。
建国后,美国领土从原先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扩展至阿拉巴契亚山脉以西到密西西比河流域,这一部分成为美国最早开发的区域。美国政府一方面加快向未开发的西部大肆扩张,另一方面在已占领区域进行人口和文化移植,从而在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西进移民浪潮。这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在办学类型和学生来源上都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一是办学类型多样化。建国初期,美国急需一大批具有政治、管理才干的官员,同时需要培养公民意识,使边疆居民成为适应美国社会的公民。为满足这种人才诉求,美国从独立后至1800年间,平均每18个月开设1所新学院。这一频率到19世纪20年代增加到大约每8个月就有1所学院建成,在1830年到1845年间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就有3所新学院出现。[5]学校数量由独立前夕的9所增加到19世纪中叶的200多所。[6]
起初,这些学院多数建于美国的边疆地区,如纽约北部、缅因、佐治亚东部、马萨诸塞西部和田纳西。只有2所建在东海岸沿岸城市,即建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市的查尔斯顿学院(College of Charleston)和建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的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随后,在边疆线向西移动过程中,拓疆居民不断涌入新的地区,建立新的城镇,边疆学院随之建于新的边疆地区,作为完善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兴办学院是开拓者们用以传递美国精神、教化下一代使其拥有更多知识和更高素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各教派传播信仰的场所。因此这一时期大多数学院为教会所办。浸信会1820年建立科尔比学院、1821年建立哥伦布学院;卫理公会1831年建立卫斯理学院、1832年建立伦道夫麦肯学院;路德教会1832年建立宾夕法尼亚学院。[7]1820—1850年,美国共计出现大约180所学院,其中只有10所为州立学院,其余几乎全是教会学院。[8]
西部扩张地区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变得十分紧俏,专门技术院校应运而生。这类院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课程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为主,古典学科被排除在外。如1824年创办的任塞勒尔技术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该学院传授工程技术知识,培养工农业发展急需人才,毕业生遍布美国铁路、公路、桥梁、矿山、工厂等建设中。与此同时,殖民地时期创办的几所老学院陆续增设工程技术院系,如哈佛大学于1847年建立了劳伦斯科学学院;耶鲁大学在同年创设了土木工程学院和应用化学学院,后来发展为谢菲尔德学院。
然而这一时期专门技术学院的数量稀少且教派兴办学院的课程范围狭窄,难以满足美国当时西进运动中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州立大学的事情被提上日程。18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州立大学的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地区,那些没有大学的州如佐治亚州(1785年)、北卡罗来纳州(1789年)、佛特蒙州(1791年)、南卡罗来纳州(1801年)和马里兰州(1784年),各自兴建了新的州立大学。这些早期成立的州立大学的经费不全部来自政府,学院管理者的构成往往与私立学院相似,因此并不是政府管控意义上的州立大学。直到1818年弗吉尼亚大学的建立,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才出现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州立大学。
除了美国南部,西部也有州立大学。“联邦赠地是《莫雷尔法案》颁布前西部州立大学创立的决定性因素”[9]。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785年土地法令》,规定每个镇区的第16块土地用于该镇区公共学校的发展。1787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地区居民达到60000人时,可以组建新州,经国会批准后加入联邦,并要求西北地区每个镇要预留土地用于支持与发展教育。《西北土地法令》实行后,肯塔基(1792年)、俄亥俄(1803年)和路易斯安那(1812年)相继建州。其中俄亥俄州于1802年建立了西部第一所州立大学——美国西部大学(American Western University),该大学获得两块赠地用于维持大学日常运营。两年之后,俄亥俄州议会将之更名为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开启了西部州立大学的发展历史。此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任何加入联邦的新州(除缅因州、德克萨斯州和西弗吉尼亚州)都获得了联邦的大学赠地,据统计,包括阿拉斯加特区在内,全国共获得联邦赠地98519946亩作为建校之用。[10]各州都在赠地的基础上创办了州立大学。西部创办的著名州立大学有印第安纳大学(1821年)、亚拉巴马大学(1831年)、密歇根大学(1837年)、依荷华大学(1847年)以及威斯康辛大学(1848年)。此外,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之后,南方州立大学陆续成立,如特拉华大学(1833年)、密苏里大学(1839年)以及密西西比大学(1844年)等等。19世纪上半叶,美国27个州中有25个州建立了州立大学。[11]
二是生源多样化。殖民地时期,学院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牧师及社会中上阶层家庭。这一点从哈佛1677年到1703年的学生家长身份调查中可以看出端倪:牧师、商人、地方行政官员和律师、富有的农场主以及公务员群体占比为72.3%,普通农民的占比则是3.2%。[12]早期殖民地学院都由教会创办,其目的是为教会和国家服务培养人才,而当时美国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较低,美国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是排斥女性的。此外,殖民地时期,黑人社会地位低下和奴隶制的存在使得北方黑人群体只能受到有限的基础教育,在南方则更无黑人教育可言。不可否认,殖民地时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中的白人男性身上。
19世纪初,由于独立战争和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独立初期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甚为流行,西进扩张运动进一步激发了美国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投射到高等教育上,最直接的体现是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中低阶层、女性和黑人群体)要求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伴随西进运动的深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大幅增加,早期建立的学院为了维持正常运营,往往通过降低入学标准、减少学费等措施扩大招生范围。如,19世纪初期,哈佛学院的学费每年只有55美元,耶鲁学院每年33美元,其他学院的学费也在25~40美元之间。[13]因此,这一时期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学生的家庭背景开始多元化,来自中低阶层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
女性教育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即使在独立后,女子高等教育仍旧是富裕家庭独有的。[14]这也就使得西部女性独立意识渐次高涨,从而推动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1837年,美国新英格拓荒区的一位女教师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蒙特·霍利约克学院(Mount Holyoke Seminary),美国历史上才出现了真正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15]1837年,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招收了4名女学生,男女同校制度由此发端。[16]到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地区许多州立大学从建立之初便实行男女同校制度,这些学校接纳女性和男性并驾齐驱。[17]
首个黑人获得大学学位是在1825年,该学位由鲍温德学院所授;同年,奥柏林、富兰克林和拉特林等学院也招收了少量黑人学生。[18]黑人进入高等教育开启了美国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849年,宾夕法尼亚州开办了一所专门招收黑人的艾弗里学院。1851年,华盛顿特区建立了一所专门招收黑人女性的矿物学院。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相比,早期专属黑人的学院办学水平较低,甚至是否属于学院教育也饱受质疑。而后,教会为了向西部地区传教,创办了少数几所勉强可以称得上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黑人院校,如1854年长老会出资建立的阿什曼学院,1856年美以美会于俄亥俄州创办的威尔伯福斯大学。
在西进运动的第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的扩张在办学类型和生源范围上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然而,早期建立的学校大多依靠私人捐赠和宗教团体资助,课程内容注重博雅教育,着重拉丁文、希腊文等古典主义课程教学,主要以心智训练为主,旨在培养牧师和公务员,古典氛围浓厚。直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后,高等教育发展才真正迎来变革期。
19世纪下半叶,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以及1862年《宅地法》的颁布加速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包括医生、律师、商人、农场主在内的大批人口涌向中西部地区,开垦荒地以及开发矿场资源。这一阶段美国西部地区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主要表现是工农业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给美国西部人民带来便利,但是使用方法的普及仍旧是一个问题。崇尚实用精神的美国人民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他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是求助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因此,这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赠地学院的兴起。19世纪的美国“普通学校只教读书写字,所提供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获得教育的手段,因此教育的实质部分——知识和技能——必须由高等学府来提供”[19]。但是,到了1862年,美国专供工科学科研究的“高等”学校也只有6所,再加上学科比较分散且影响不大,很难满足农业需求。布朗大学校长弗朗西斯·韦兰德(Francis Wayland)在1850年指出,我们国家有120所学院、47所法学院、42所神学院,但没有一所学院旨在为农场主、制造商、技工或商人提供教育,为他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20]因此,为了适应美国产业革命的需要,这一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联邦政府改革传统高等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资助各州创建新型的面向产业阶级的收费低廉的高等学校。莫雷尔(Justin Smith Morrill)是呼吁联邦政府创办新型技术学院的代表人物,他向众议院提交了一项议案,建议联邦政府用赠地的形式鼓励支持各州建立新型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以便提高产业阶级的通才教育和实用教育”。伊利诺斯学院的乔纳森·鲍温·特纳(Jonathan Baldwin Turner)同样也建议在每个州建立一所工科大学,并使之与赠地联系起来。在这一愿景的推动下,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The Morrill Act)应运而生。
法案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联邦赠地的形式,支持各州发展农业、技工、军事采矿等实用技艺方面的高等教育项目,租售联邦赠地的收入既可以用来办新的学院,也可以在本州已有的学院内设立新型课程。《莫雷尔法案》实行后,超过11.5万英亩的土地和地皮赠予了各州。[21]其中第一批创建的赠地学院有:缅因大学(1865)、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1867)、加州大学(1868)、内布拉斯加大学和普渡大学(1869)、俄亥俄州立大学(1870)以及阿肯色大学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1871)。在此过程中,有一大批赠地学院如康奈尔大学(1865)、伯克利—加州大学(1868)、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1848)等后来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此外,由于《莫雷尔法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许多州的实行情况各不相同,如密歇根、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和依阿华四州分别在以前特许建立的农业学院之外创立了新的农业和工艺学院;威斯康星、明尼苏达、北卡罗来纳和密苏里四州用赠地资金在已有的州立大学设立了新的农工教育计划;俄克拉荷马、南达科他和华盛顿三州分别建立了与已有州立大学并行的农业和工艺学院。
法案实行之初,全美仅建立了几所供工科学科研究的学院,到1871年就发展到29所,1890年达到56所。就美国高等院校总体数量来看,1860年有467所大学,1890年增加到998所。大学教师的数量从1860年的2895人增长到1900年的15809人。[22]此外,赠地学院数量的增长促进了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由于传统大学和学院为了和新兴的学院争夺联邦资助,不得不改变偏重理论的学术性课程,使之更加平民化、实用化。
二是课程改革的实科化。19世纪下半叶,以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思潮在美国高等教育颇受欢迎。1876年,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赫胥黎发表了题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演讲,助推了科学教育在美国大学的发展。以欧洲古典课程为特色的美国传统高校以传授普通教育和价值观为目的,并不能为青年人未来从事各种职业做准备,正如立法机关对哈佛大学的批评所说,他们没有将年轻人培养成“更优秀的农民、机械技师和商人”[23]。高校中大量学科的设置使得不少学生很难在4年内完成全部的文理课程,在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课程改革随之广泛展开。
早期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科目从古典课程体系中分化独立出来,成为与古典课程平行的专业,并且还在不断地趋向专业化。新分化的课程主要是为那些将来要从事工程学、农业、机械和进入实用性学科学习的人设计的。其次,课程涵盖的专业越来越多,课程的范围不断扩大。当时耶鲁学院调整后的文科课程除了希腊语和拉丁语,还包括数学、天文、文法和修辞学。再次,出现了选修制度。1827年,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校长诺特(Eliphalet Nott)为了使学员获得更好的发展,允许学生选修那些并非学位课程规定的课程,并为那些不愿学习古典语言的学生开设平行课程。最后,南北战争前的课程改革只在少数高等院校进行,并没有掀起全国性的课程改革热潮。“1879年,美国仍有三百余所学院控制在信奉心智训练的人手中,新型高等教育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24]
南北战争之后的课程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体系的变化。在不同的力量推动下,课程体系向几个方面发展。康奈尔大学以将抽象知识转化成学生在实际中能够运用的知识为荣,不仅推动了学生向专业化发展,而且拓展了专业的范围,包括农业、社会服务、教学等专业群体。早期英式大学也在改革课程体系,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除了古典学科,还包括科学、文学和其他现代学科,谢菲尔德学院增加了医学预科课程。另一方面,全面实行选修制。这一时期在课程制度改革方面最有影响、最持久的大学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取消了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全部必修课程,压缩了一年级的必修课,将除了英语和现代外语的其他课程均设置为选修课。哈佛大学的学生们自由选择广泛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进行智力探险,自我发展。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引起全国大学的关注与模仿,各大高校纷纷开始进行选修制改革。到19世纪末期,美国各类高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选修制度。
1800年,西部移民建立了“印第安纳领地”;1805年,联邦国会将印第安纳划分为两块领地,其中一块命名为“密歇根领地”。1804年的《印第安纳公共土地法令》要求“财政部长选择一整块市镇面积的土地用于建立一所大学”,次年联邦政府就拨给密歇根领地一个市镇面积的土地,用于建立一所学术机构。1817年,密歇根领地总督和领地法院法官联合签署了密歇根大学建校法,密歇根大学正式建立。
联邦赠地虽然推动了密歇根大学的建立,但赠予的土地并不能解决他们常年的支出问题,大学必须说服公众以税收支持州立大学的发展。因此,密歇根大学建校之初的办学目的就指向了为边疆居民提供农业和机械工艺高等教育,为本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在学科设置上,除了古典专业课程学习领域,还引入自然科学课程,这主要体现在物理学与土木工程学课程、地质学与博物学课程以及军事工程学课程的设置。其中土木工程学和地质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西进运动中筑路修桥、运河开凿和铁路建设等需求。[25]“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俄亥俄、印第安纳、密歇根等州对铁路建设都非常重视。他们一方面希望同东部各州加强联系和商业往来,另一方面向远西部延伸,以满足西进移民的需要……1837年,密歇根加入联邦的那一年,决定举债500万美元修筑三条铁路,从东向西贯穿全州。”[26]科学课程的设置使学校更多精力集中在数学、土木工程学、天文学、化学以及其他农业、工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上,而不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研究。
西部新建的州立大学都希望通过扩大招生人数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因此与殖民地时期的东部大学仅仅只招收贵族子弟不同,西部地区学院招生范围扩大,中低阶层群体的学生也拥有进入大学的资格。密歇根大学为确保更多学生进入大学,其学费仅有10美元。正因如此,密歇根大学从1841年的只有7名学生到1843年学生总人数增长到53名,且学生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本州,部分学生来自其他州,还有一名学生来自加拿大。[27]针对女子教育问题,密歇根大学建校法规定:“在建立大学附属学校的同时建立女子教育机构,从而为女子提供各领域的高深知识,这些机构将与大学附属学校同样置于密歇根大学董事会的指导和管理之下。”[28]该规定为女子提供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由于财政紧缺,1846年董事会便停止了对女子教育的资助。
在美国西部全面大开发的阶段,密歇根大学作为西部大学的典型,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首先,增设新学院和新专业。根据州采矿业发展的需求,于1875年成立矿物学院。州财政部分别在1875年和1876年拨款2500美元用于为矿物学院购买必要的设备,并分别在1876年和1877年给大学董事会拨款8000美元用于学院的运营。大学还重新设置了文理系各专业,新规定的六个专业包括:古典专业、科学专业、拉丁语专业、希腊语专业、土木工程学专业以及矿物工程学专业。其次,授予新学位,包括矿物工程学学位、药物化学学位、哲学学士学位以及法学博士学位。新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淘金热推动了采矿业的深入发展。当矿层表面的金银被采掘一空时,要想开采地底深处的矿藏资源就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1867年,密歇根大学设置的矿物工程学位,开始培养采矿工程师,为西部采矿事业贡献力量。最后,扩大学生来源,开始招收女子进入大学。在美国西部地区,特殊的历史传统及文化条件使得这里的学术传统表现出较少的保守性,妇女在社会中的影响也远较东部显著。西部边疆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这里不能完全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密歇根领地的财政状况使得其维持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再为女子单独开设一所大学了。“大学为女性提供更高的教育是州赋予大学的责任。”[29]从此,密歇根大学作为西部州立大学,开始实行男女合校教育。1870年密歇根大学文理系招收了第一名女生,第二年就迅速增加到34名,并且分布在大学文理系、法学系和医学系当中。
19世纪上半叶的密歇根大学,同其他西部州立大学一样,面临课程质量偏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1852年,亨利·塔潘(Henry Tappan)就任密歇根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致力于建设一所不仅从事教学和高深学术研究而且为大众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塔潘以此模式对密歇根大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促成了密歇根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转机,使之迅速崛起,成为美国中西部州立大学的典范。同时密歇根大学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引领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正如康奈尔大学创办人安德·D.怀特(Andrew D. White)所称,“美国大学的肇端不是在剑桥(哈佛大学所在地)或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在地),而是在安娜堡。”[30]
南北战争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开启了由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型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密歇根大学在塔潘校长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进一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形塑自身特色,如增加现代和实用的学科、增设新学院、完善校园设施、实行男女合校教育等。经过一系列变革,密歇根大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来发展的巅峰时代,成为当时美国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从学生规模来看,20世纪初密歇根大学学生注册人数达到5000多人,同一时期东北部的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注册人数都没有超过5000人。从教师队伍来看,1909年密歇根大学的教师数量超过了300名,而哈佛大学的教师数量则只有278名。从办学条件来看,密歇根大学从最初开学时的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发展到20世纪初的7个学院(增加了顺势疗法医学、牙科学、药学和工程学)。西进运动中的密歇根大学已经从建立之初的“水平差,地位低,名誉不佳”的大学转变为可以与东部大学媲美的顶尖型州立大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等教育从早期落后的殖民地学院,发展到如今拥有多所世界级的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其西部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在我国振兴西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经验,对我国发展西部高等教育颇具启示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推动。《西北土地法案》《莫雷尔法案》等是美国西进运动中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法律保障。《人权法案》规定凡是宪法不曾赋予美国政府的权力都是属于各州或人民的权力,而这又很好地为美国高等教育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石。《西北土地法案》规定将土地收入用来发展高等教育,为美国高校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莫雷尔法案》助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我国西部高教的发展应率先通过立法手段,确立西部高教发展的目标、途径以及保障措施。理清中央和地方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权力与职责,将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纳入法制化的道路,从而确保西部高等教育有序稳定发展。
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以古典教育为核心,以培养牧师、律师等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然而到了西进运动时期,宗教性的学院无法培养适合农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此时旧式大学想要存活和发展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改革高等教育,哪怕当时极为保守的耶鲁大学,也不得不开设新课程、实行选修制。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处于国家重要战略时期,“一带一路”的建设重要一环是西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应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和精力,主动挖掘、利用本土资源,通过因地因校制宜的方式,明确发展定位,努力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为开发西部和建设“一带一路”提供需要的人才和技术,提升办学水平。
西进运动前期,美国高等教育类似于欧洲古典大学的模式,注重希腊语、拉丁语、宗教教育等,以培养牧师、政治领袖为目标;西进运动中,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出现了赠地学院、州立大学、研究型大学等多种类型,学科设置由重文轻理向文理并重转变,培养目标也向多元化发展,满足了国家和地方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是自东向西,东部高等教育从无到有是由欧洲移植而来,而西部高等教育从无到有是由欧洲高等教育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特色与传统,进而构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战”前,美国高等教育是作为一种联合力量而存在,实现了美国国家统合的基本任务。起初,美国东部高等教育相较于西部的发展较为保守,随着西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东部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经过不断改革探索,实现了东西协调、区域共进的发展格局。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高等教育,可以借鉴美国西部高等教育演进过程中文理并重、区域共进的经验。唯不能只看地方发展,不顾国家需求;只重理工农医,不顾文史哲社;只讲量化考评,不顾人文情感;只认各类排行榜,不顾学校与学科发展的自身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规模庞大,文理并重、区域共进、协调发展应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西进运动的后半程是美国西部经济腾飞的重要阶段,为提升大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可以说,美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崛起实际上是美国西部经济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反映。[31]在西部开发的进程中,美国联邦政府为增强西部各州的经济实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政策与措施,为进一步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不仅如此,美国高等教育还拥有大量的教会和私人的经济投入和捐赠。然而在我国,西部地方高校日常办学经费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为欠缺。根据对广东、浙江、上海、湖北、辽宁、甘肃等九大省(市)地方高校2018年预算经费分析发现,广东省地方高校经费是湖北省和辽宁省的2倍以上,是甘肃省的5.2倍。[32]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推动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打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政府应着重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支持,加快出台有利于西部经济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同时,在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加快制定鼓励企业和私人助学的政策法规,从而为西部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经济保障。
在美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大学都能实现学校需要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积极贯彻实用主义发展路线,及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调整学校发展方略,通过服务社会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独立后,美国西部地区能够根据本土经济情况出发,采用私立与公立高等教育并存的方式,实现高校办学体制的多元化;西部开发进程中,各州能够从现实需求出发,积极创办为本州经济文化服务的州立大学;内战后,美国西部地区为满足社会工农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求,积极创办赠地学院、创建研究型大学,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种类多元化。我国西部高等院校应立足西部,紧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动员和利用政府、社会、个人等多种办学资源,努力形塑自身特色,致力于打造西部高校多元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