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2022年的暑期档在《外太空的莫扎特》先声夺人中拉开帷幕,“含腾量”百分百的《独行月球》与筹拍到上映历时七年之久的《明日战记》等科幻大作皆有具备了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地位,此为《流浪地球2》确定在2023年春节期间定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放眼中国影视发展史,这个夏天所发生的故事不能被忽视。
《独行月球》源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漫画
《独行月球》:科幻与喜剧相表里
自2022年春节档后,中国院线电影市场已经有多半年 的时间都处于萧条之中,急需一部能够在票房上有所突破的 大片来力挽狂澜于既倒。而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最终担 起这个重任的竟是曾经名噪一时,被誉为“国产喜剧电影第一 天团”,后来却因影片质量不及预期又被嘲讽为“跌落神坛”的开心麻花团队。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这次拿出来的 居然是一部科幻喜剧!
《独行月球》给自己的定位是“科幻喜剧”,但这类作品放眼世界科幻影视,能够成为经典的并不多见,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回到未来》系列。究其根本,虽然同为类型电影,但科幻电影和喜剧电影有着完全不同的类型核——科幻电影的类型核是“基于科技造物的视觉奇观”,喜剧电影的类型核则是“通过对人、事、物及行为的夸张、变形来制造笑点”。这两种类型核并不完全兼容,因而作为一种类型融合的题材,科幻喜剧电影必然要有所侧重。
相比于国际同行,中国电影人似乎对科幻喜剧情有独钟。早在1991年就有的《隐身博士》这样的典型作品问世,《隐身博士》的特点很鲜明,喜剧类型大于科幻要素,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电影业的特效制作能力和创作理念都不足以支持制作高水平的科幻电影,另一方面则是顾虑电影市场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接受程度。但随着《流浪地球》的成功,国产科幻显然不再需要搭喜剧的顺风车。而2020年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联合发布的“科幻十条”中明确了“科影融合”的政策导向,并在后续建立了一系列专责机构,负责政策落地。这就为在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影从“外”(电影技术层面)到“内”(剧作层面)的“含科量”提供了保障。而《独行月球》最大的意义也就在于颠覆了以往国产科幻喜剧电影“喜剧为体,科幻为用”的基本模式,是一部真正建基于科幻的喜剧电影。
票房数字爆炸式增长表明了观众对于《独行月球》的认可,但在影评领域,《独行月球》却遭遇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科幻圈背景的影评人一般都对其采取高度肯定的态度,而其他影评人往往在认可其作为科幻片“确实够格”的同时,对其喜剧部分表达了不满,认为尽管有了“沈马 CP ”回归的加持,但其中的喜剧段子依然没有突破开心麻花以往的套路,而且分布呈现前重后轻的不均衡结构。有的影评人(影视 up 主)甚至直言,《独行月球》是把“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剧作原则,当成了剧作结构来使用,“尴尬到能用脚指头抠出三室一厅来”!这些表达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并非全无道理。
中医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肺与大肠相表里”,简单来说,就是这两个器官的健康情况是相互关联的。其实,在类型电影的领域,喜剧片和恐怖片也是这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因为这两种电影都是直接通过视听语言诉诸于观众的基本情绪,因而这两种电影从理论上说是能调动最广泛观众的电影类型。当然,中国的恐怖片发展并不如意。这就让喜剧片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当之无愧的顶流类型。但是,随着网络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崛起,原本被包裹在影视等“长视频”剧作中的喜剧段子,被解离出来,在没有铺平垫稳、没有三翻四抖的情况下,就直接塞给用户——在短视频的场域中不存在传统影视意义上的“观众”。而由于短视频长期占据用户的碎片化娱乐时间,用户被这种“直塞式”的逗笑方式所驯化。反而对于传统影视中的喜剧呈现方式表现出不适用。而不适用的并不仅仅是观众,还包括编导团队,他们更愿意在电影中加入连珠炮式的包袱——只要观众笑了,目的就达到了,而并不太看重这些包袱与整体剧作的协调性。久而久之,甚至变成了一种积非成是的普遍现象。而这也恰恰就是《独行月球》作为喜剧片的短板的根源所在。
由此可見,通过科影融合让《独行月球》的“含科量”上升,的确令其成为一部水准以上的科幻片,但宣发团队和影评人念兹在兹的“含(沈)腾量百分百”,却没有让《独行月球》在喜剧的层面上更上一层楼。诚然,整个媒介生态的改变,不是电影人所能够掌控的,但却也并不意味着要随波逐流。
当年,作为一代科幻经典的《回到未来》,就是以时间旅行题材科幻最著名的“外祖父悖论”为全片的剧作核心,所有的喜剧桥段和包袱的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个科幻核心来展 开, 把各种有关时间旅行的硬核科学假说,都以普通人容易 理解的剧情呈现出来,将科幻与喜剧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 票房口碑双丰收,成就了其影视的经典地位。这或许才是中 国科幻喜剧电影的未来范式。
《明日战记》:七年磨一剑刚刚好
《明日战记》的总制片人兼主演古天乐作为香港著名演艺 明星,文戏武戏兼长,在全球华人观众中都颇有人气。但少 有人知的是,古天乐自幼酷爱科幻,一直在筹划拍摄属于自 己的科幻大片,并且以对标好莱坞顶尖科幻电影为目标。最终, 在历时七年的拍摄和打磨后,《明日战记》终于得以问世,并 收获了众多好评。
《明日战记》是一部典型的机甲题材科幻电影。在科幻 领域,机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式真人等身大小的机甲。 比如,机甲题材的开山之作就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海因莱因 的小说《星船伞兵》(电影版翻译为《星河战队》),其中穿着 机甲作战的士兵被称为“机动战士( Mobile Suit)”。后来,漫 威漫画借鉴了这个概念创造出了“钢铁侠”托尼 · 史塔克。另 一种是日式科幻动漫中常见的巨大人形机器人战士。而作为 《明日战记》的核心科幻设定,其机甲设计虽然选择了参考美 式真人等身大小机甲,却并不是对美式机甲的简单复刻,而是采用了更为贴近现实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的“智能装甲机械外骨骼”样式。这既体现了影片故事场景的近未来特征,又增加了科幻设定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并与美式超级英雄电影拉开了距离。
以往香港电影人参与的国产科幻片,往往都存在世界观设定不严谨,故事缺乏“科幻性”,相比于美日经典科幻电影不够硬核的问题。有些甚至被认为根本就是“披了一张科幻的皮”。这其中既有香港科幻文化缺失导致的认知差异,也有对市场接受“科幻片”程度的估计过于保守。客观的说,在《明日战记》从开始制作到最终上映的七年时间里,上述问题都已经逐渐被解决。而现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明日战记》可以说是“刚刚好”。影片将表现的重点放在了港片最擅长的动作戏上,而且由于加入了机甲这一科幻元素,对编导团队驾驭视听语言以及后期特效制作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从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应该可以用相当完美来形容。尤其是在主角团对战反派机器人军团的高潮部分,无论是构图、运镜还是音效,都已经达到可以与好莱坞同题材科幻片相当的水平,甚至有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从“基于科技造物的视觉奇观”这一科幻片普遍具有的类型核的角度考察,《明日战记》不仅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而且也是一部传承了香港商业电影优秀传统、有着鲜明港片特色并具有鲜明创新性的科幻片。
当然,如果站在力求完美的角度上看,《明日战记》也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比如世界观设定就显得过于老套,反派的行为动机缺乏说服力,除了主角团以外的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一些情节段落也有强行煽情之嫌。但这些问题本身也意味着进步的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日战记》的成功也向香港电影业证明了,只有坚持向世界电影业顶尖水平看齐,在保持香港电影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注入创新元素,同时改变以往思维定式,持续跟踪国内电影市场的政策导向和观众需求,用优秀的电影作品说话,香港电影业的复兴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