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07-30 11:22:42肖兰兰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肖兰兰

摘 要:江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江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该地区人民生存习性、思维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旨趣在精神层面的凝聚和升华。其丰富内涵及精神样态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意义重大。基于此,高校有必要通过提高思想认知、创新教学手段、创造实践机会以及注重文化熏陶等各种方式,积极探索高校传承和践行江苏精神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江苏精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现实。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阶段。它一方面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场域要超出思政课堂之外,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课堂,目睹时代大变迁,感受中国大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域和场合来上好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把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优秀精神成果和文化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优秀精神文化资源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的重要实践者和开拓者。从睡地板到当老板,江苏人突破了地少人多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条件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一跃成为经济大省。[2]江苏实现每一次大的跨越发展,都产生了代表性的精神理念,相继产生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幸福江陰”精神、苏州工业园区精神、“华西精神”、“三创三先”精神以及“新四千四万”精神。虽然这些精神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区域属性,但无疑都蕴含了江苏人的群体性特征,熔铸了江苏人奋斗发展的辉煌轨迹,可以统称之为江苏精神。江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在江苏大地上的特殊表现和具体实践,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

一、价值意蕴:江苏精神蕴含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

任何地区的精神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区域色彩,其产生和发展与该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江苏精神亦是如此。江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江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该地区人民生存习性、思维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旨趣在精神层面的凝聚和升华,是江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及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支撑和动力,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强烈的现实感召力。虽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江苏精神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在江苏本土化发展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思想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具体载体和生动体现。总体而言,江苏精神所包含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至少包括以下几类。

(一)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拼搏是江苏精神的主旋律,是江苏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熔铸在江苏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苏人民立足实践,突破自身地理条件限制,锐意进取,率先改革,积极争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并努力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在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塑造了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拼搏是实现个人发展、追求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拼搏是奋斗的内驱力和自驱力,人只有具备拼搏精神,才会有激情的迸发,才会执着信念、执着事业,执着目标,才会战胜困难,走向坦途。江苏精神所蕴含的这种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无疑会成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内在驱动力,并成为激励和引领大学生为党和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极贡献青春和力量的精神坐标和动力源泉。

(二)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就是要敢于直面、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就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攻坚意识;就是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执行意识;就是永不懈怠、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改革开放空前地激发了江苏人民血脉中的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意识,在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中开启了艰辛传奇的创新创业之路,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正是江苏精神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和折射出江苏人敢于直面、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江苏精神所蕴含的这种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鲜明特征和担当因子,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宝贵资源,是进一步激励和引领大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只争朝夕的干劲担当有为、争先进位,为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是江苏精神内核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对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求真务实,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和做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勇于创新,就是要求我们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相对匮乏,生产生活条件不具优势。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国家政策激活了江苏人民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人口多、土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的劣势客观上倒逼江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充分挖掘和调动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突破地域条件限制和束缚来求发展,冲破重农抑商的传统思路来谋新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宽阔的视野来看待周边环境和事物,不断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造就了江苏人务实求真、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的开拓精神和品质。可以说,求真务实是江苏精神的核心基础和灵魂所在,勇于创新成为引领江苏始终走在时代和国家发展前列的动力和源泉。江苏精神所蕴含的这种求真务实、实干为要、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必将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生优秀品格的锻造,促进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和应对现实生活及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从而为其今后更好地投身于自身事业发展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业积蓄精神动力。

二、逻辑建构:江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都有一定的理论和价值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顺利发展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内在支持。[3]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谱系和价值支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和正向推动能力,是推动中国道路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江苏的发展及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江苏地区的特殊表现和具体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功的缩影,而江苏精神就是支撑江苏实践及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精神力量。江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精神样态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滋养和育人资源,对进一步引导高校大学生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及理性思维的形成及发展意义重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4]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思想、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都是相同和相通的。在指导思想上,两者同根同宗;在本质内涵上,两者同质同源;在价值取向上,两者相融相生。而且,江苏精神作为地方精神的优秀代表,通过将优秀历史传统与江苏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周边的人和事来展示江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呈现,揭示其凝心铸魂、团结奋进的精神伟力,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感受到价值上的契合,从而有利于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又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新时代大学生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砥砺奋斗、实干笃行,锤炼品德、锻炼修为,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伟业贡献青春和力量。把江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格素养、思维习性及实践追求与国家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将自身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并在国家和地方的生动实践中体现出来。将江苏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既可以直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又可以引导学生为江苏及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力量,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精神和道德风貌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渠道

高校既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满足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8]所以,高校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江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通过挖掘和整合把丰富生动的江苏精神有效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环节,把宏观抽象的理论直接转化成具体的、鲜活的本土化实例,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浸润式教育效果,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和水平的有效渠道。而且,用学生身边的具体鲜活案例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突破了单纯理论说教的灌输,通过案例的渲染和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力”,不仅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样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进而为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江苏精神蕴含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高度契合,通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式挖掘和研究江苏精神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和育人功能,概括总结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制度机制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校园阵地管理及理论舆论融合等方面的契合点和结合之处,真正把抽象的江苏精神用灵活多样的实际案例展现于课堂教学和现实教育,不仅能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理论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的难题,而且也能够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以及亲和力不够的瓶颈问题,从而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0]

三、实践路径:高校传承和践行江苏精神的路径探索

江苏精神不仅是理论的、系统的,而且实践的、具体的;不仅有宏观的理论指向,而且有微观的实践要求。各个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充分挖掘和总结江苏精神蕴含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探讨和论证将江苏精神有效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知,加强对江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

功能性是探讨将江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江苏精神功能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探讨江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目标架构及体制机制。第一,加强对江苏精神的理解、阐释和传承,通过课堂知识学习、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在一元和多元、普遍和特殊以及发展和变化中把握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精神旨趣,加强对江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为将江苏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第二,强化理论素养,提高政治站位,探讨和分析江苏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和内在链接,通过江苏精神所承载的生动案例和伟大故事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资源,以鲜活的形态、丰富的内容、感染的情节、浸润式的共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三,自觉聚焦对标江苏精神的价值旨趣,用江苏精神中的拼搏、担当和开拓精神去激励和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课程建设、文化氛围与校园管理等不同工作,将江苏精神的精神实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二)创新教学手段,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江苏精神熔铸于大学生的精神品格

一是坚持价值观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塑造功能,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教师要把弘扬江苏精神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要求和精神背景,在课堂教学中用现实的江苏精神充分展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理论转换为实践事例,把江苏精神的产生背景、科学内涵、价值贡献等知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理论舆情融合等有效结合起来,有的放矢,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顺应自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特点,以更加灵活、更加多样、更加有针对性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习惯,把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坚持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促进。高校要围绕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将江苏精神所蕴含的拼搏、担当和开拓精神和奋斗故事与大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有效链接起来,让学生走到田间地头、厂房车间,亲自考察体会,感悟体验,创造更多的机会引领学生理解江苏发展的现实成就,以博闻强识吸引和启迪学生,以真实鲜活案例激励和鼓舞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坚持运用新型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采用讲授式、研究式、体验式和调研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中体会理性规律,将认知建构与实践理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寓教于实践,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变成灵活务实的身边案例,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江苏精神熔铸于大学生的内在品格,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创造实践机会, 以更加切合学生现实需要的方式用江苏精神锻造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一是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特点,构建“浸润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历史再现、情景回顾、现实体验等情境模拟,把学生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或情境条件中去学习、认知和感悟,通过共鸣和移情来锻造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感和使命感。二是推动“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让其直面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增强经受风险和考验的能力。[11]三是推动课内学习和课外调研相结合,积极探索在“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幸福江阴”精神、苏州工业园区精神、华西精神等发源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链接”中增长知识、砥砺前行。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多元文化形态浸润的方式用江苏精神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精神都需要文化元素的渲染和表达,通过把精神变成点滴文化元素,把抽象的精神变成通俗易懂的实际案例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环节,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的现实效果。所以,高校要自觉地把江苏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精髓和价值追求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创设和传播中,通过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来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优秀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培养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营造更加精彩纷呈的人生。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实践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能。江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在江苏大地的特殊表现和具体体现,是江苏走在时代和国家发展前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并体现在知、情、意、行等多个维度,对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对江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丰富案例和鲜活资源,探讨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建构和有效路径必将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2] 郑晋鸣.江苏用“四千四万精神”续写新篇[N].光明日报,2009-03-31.

[3] 佘双好.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是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4):151-160.

[4] [8]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9,95.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6]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

[7] 刘建涛,刘乃刚.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境遇与提升路径探究[J].理论界,2022(3):15-20.

[9]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

[10] [11] 李建宁,章近杰.新时代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2(1):95-99.

基金项目: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1-A-39),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1JDSKZ10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