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知识和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人才,融合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STEM教育应运而生,打破了学科边界。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将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及社会物质文明的艺术角色融合到STEM教育之中,发展成为STEAM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艺术熏陶和文化传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此,文章挖掘STEAM教育中艺术角色的特殊价值及内涵,探究艺术角色的STEAM教育教学原则。研究发现,艺术角色在STEAM教育中有两种内涵:艺术学和艺术设计,但作者认为两种解释是辩证统一的,艺术学是从本原的角度探讨艺术角色在STEAM中的内涵,而艺术设计则从方法论角度解释。尽管学界对STEAM教育中艺术角色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都肯定了艺术角色的价值——促进复杂学科的视觉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旧工业时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社会人才,因此,教育变革迫在眉睫。文章结合艺术在STEAM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概念内涵,提出五项STEAM教育教学原则——真实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价值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多元性原则,以期助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
关键词:STEAM教育;艺术角色;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4
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客观世界》一书中将人类世界划分为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知识世界[1]。其中,知识世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它包括抽象的人类语言、人类文字、人类的科学发现等精神文明,也包括具体的人类发明的生产工具,人类建造的房屋、轮船、高铁、飞机、计算机等物质文明。无论是抽象的精神文明还是具体的物质文明,都在迭代升级,人类文明需要艺术参与,知识世界的创新创造需要艺术的参与。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艺术创作早在古埃及的黄金比例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文学到戏剧影视,从绘画到摄影,从工艺到建筑,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艺术气息。达·芬奇在绘画、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成就颇高,他运用多学科知识创作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维特鲁威人》等珍贵的艺术遗产;乔布斯遵循禅宗简单纯粹的设计理念,将生物学科中的人类呼吸频率运用于指示灯的闪烁频率设计上,以多学科领域的科技艺术融合,造就了不朽的苹果传奇。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人才的最大缺口不再是高知分子,而是善于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技人才,因此,人类开始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并且呈现结合艺术的人性化、社会化发展趋势。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提出融合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STEAM教育,打破了学科边界,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艺术熏陶和人文底蕴[2],培养更具认知发展、批判思维、丰富情感、高级审美的科技创新创造人才。STEAM倡导者认为,艺术可以成为创新的催化剂,提高经济竞争力[3]。STEAM教育是现代尖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使理工科的STEM转向人文主义取向的STEAM[4],更具吸引力。
1 艺术参与STEAM教育的价值
艺术具有社会性,以利他主义为目标。同时,艺术能发展表达力,唤起人类的情感,促进共情理解,激发想象力,有助于人类发现人性[5]。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John Maeda认为设计思维和创造力是创新的关键要素,主张艺术参与的STEAM[6]。
1.1 促进复杂学科的视觉表现
艺术促进复杂学科的视觉表现,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可视化和概念化[7]。比曼和希尔斯在科学学科研究中加入视觉艺术,促进其构想不同的研究问题,从而指导他们更彻底地解决世界上复杂的问题。STEAM教育中的视觉艺术能帮助研究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愿景的需求来鼓励技术创新[8]。在STEAM教育中,艺术是沟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桥梁。
1.2 促进学术成就
艺术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能增进学术成就。2017年,Catterall研究发现学术成就与艺术参与之间存在相关性,学生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中表现出的积极成果,可能与其艺术参与相关[9]。只要学生接受过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育,学生的成绩就能提高,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会逐渐追赶上高收入家庭的孩子[10]。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的比例是23∶1[11],可见高水平的艺术教育能增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1.3 发展综合能力
艺术参与的STEAM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王小栋等人研究了英国STEAM教育的发展和成效,研究发现,接受STEAM教育的学生拥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可转换技能(灵活性、沟通力等),更符合行业需求。同时,重视STEAM融合的公司比只注重艺术或STEM的公司总体运营状态更好,雇佣率和销售额有明显增长[12]。
1.4 推动经济发展
艺术和设计可以促进科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大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13]。如果只是接触艺术,那么人类就无法体会艺术在其他方面(设计、情感和问题解决)的力量[14]94。艺术和科学的分裂将严重阻碍人们在底层认知上的创造性突破,阻碍未来的发展,脱离社会需求,社会也将因此停滞不前。
2 STEAM教育中艺术角色的内涵
2017年,徐金雷和顾建军根据《2015年地平线报告(K-12版)》中展示的STEAM权威网址,将STEAM教育中的艺术分为两种:steamedu.com网址中的艺术是指“the Arts”,即艺术学科,是一种广义艺术论;stemtosteam.org网址中的艺术是指“Art+Design”,即艺术和设计,是一种狭义艺术论[15]81。
广义艺术论,即“the Arts”,认为艺术应包含美术、美学、音乐、社会研究、肢体和表演等[16]4。东北师范大学李刚和吕立杰认为,STEAM中的艺术内容包含精致艺术、人文艺术、语言艺术、肢体艺术。并从大艺术视角、艺术诠释、可视化过程、设计性思维、美感素养、人文性色彩等角度解读STEAM中的艺术角色[17]。
狭义艺术论,即“Art+Design”,指将艺术和设计纳入STEM课程中,鼓励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动手学习,同时满足多学科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有艺术设计与创造能力的人才[15]81。该观点的支持者西尔弗斯坦和莱恩认为STEAM是“一种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构建和展示理解的教学方法”。杨百翰大学学者Mark A.Graham认为,STEAM中的艺术通常用“设计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设计思维是STEAM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一种方法[18]。设计思维是一个定义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构建和测试原型以及改进解决方案的协作过程,设计思维与STEAM教育能有效促进跨学科的创造性实践[19]。设计思维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工程和设计中,作为针对复杂问题的创新解决方式。
尽管对艺术的定义和观点各有不同,但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艺术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艺术学是从本原的角度探讨艺术角色在STEAM中的内涵,而艺术设计则是从方法论角度解释。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可能既需要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观点,又需要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艺术和设计来创造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解决方法。换言之,有关STEAM教育中的艺术角色分歧,从狭义艺术论来看,是從将艺术角色整合到STEAM课程中的具体路径的角度进行探究,而广义艺术论则是对艺术角色包含的内容和目标进行论述。在STEAM教育中,有意识地将艺术教学设计成同时包含这两种内涵的解释,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解决方案多样化。
STEAM教育中的艺术角色以“美育”为基点,以创造设计的主线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连接STEAM各学科的学科脉络,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直觉、识别、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 突出艺术角色的STEAM教育教学原则
如今,旧工业时期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人才,教育变革迫在眉睫。集合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STEAM教育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方向,其中艺术承载着人类文明,提醒教育者在重视科教兴国的同时不能忘记人类文明的传承。笔者结合STEAM中艺术角色的价值和内涵,以及STEAM教育的核心特征,提出以下五点教学原则。
3.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在STEAM教育过程中,要让教学内容贴近真实生活,贴合现实问题,让艺术角色真实地融入STEAM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及利用价值。STEAM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明确艺术在日常生活和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14]97,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便是坚持以真实生活为背景,设置真实情境、真实问题。通过真实性的艺术整合,向学生展示用艺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价值意义,实现知识迁移。
3.2 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指在STEAM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人艺术风格,尊重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设计合理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发挥特性个性,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或作品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和工程设计。但现实中,很多教师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教师们本身习惯了“问题应该有唯一答案”,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突出艺术角色的STEAM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个性化原则需要教师释放教学主权,因材施教,怀揣着包容、智慧和创造力,学会欣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艺术,给予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创作的时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3 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是指艺术参与的STEAM教育应基于人类科研成果和具有参考价值的经典资料,也可结合艺术大学科设计,增长学生的见识,注重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换言之,应保证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教学目标的价值性。在传统的Scratch教学中,很多学生沉迷于“鬼畜”的低级趣味。基于“Micro:bit+Scratch”的STEAM教学则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科技的魅力,通过可以接触的硬件模块,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软件实物化,加深学生对STEAM的认知。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自由创作的过程中,丰富设计的故事性和价值性,吸引观众,结合人文艺术等提升其价值底蕴、历史底蕴。
3.4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指注重STEAM教学的可持续性,包括教学内容的可持续性及学生解决问题和项目设计的可持续迭代。无论是当前的应试教育还是跨学科教育,都存在“一次性产品”,学生在提交完试卷或者作业后,就不会再改进优化了。这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真正的社会需求,难以接受“甲方”多次提出的更改需求。因此,在艺术融入STEM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的持续连贯中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在学生解决问题和项目设计迭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打破定式思维,鼓励质疑和修正,发展学生的韧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提供社会认知教育。
3.5 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既指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又指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教学内容上,艺术包含美术、音乐、社会研究、肢体、美学和表演等[16]4。尽管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目前主流的STEAM课程仍然只是重视“design”及设计思维,偏向视觉艺术。STEAM教师应探索不同类型的艺术整合,如媒体艺术、人文艺术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表达和探究。
在教学评价上,传统课堂的总结性评价并不完全适用于STEAM教育。STEAM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基础差异,记录学生的个人知识体系建构过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细化评价标准,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全方位、多元化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4 结语
在STEAM教育中,艺术将复杂的科学、工程、技术、数学学科可视化,有效提高STEAM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增进学生的学术成就,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对于STEAM中艺术的概念内涵,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既指广义的艺术大学科,又包括狭义的艺术设计。本文结合艺术在STEAM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概念內涵,提出STEAM教学的五个原则,以期助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14.
[2] 邹晓东,陈珍国,侯著久. A-STEM:推动中国STEA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27.
[3] 巴贝特·艾丽娜. STEAM教育政策的发展促进学生创造力和社会赋权[J].艺术教育政策评论,2018(2):77-87.
[4] 李义茹,彭援援. STEAM课程的发展历程、价值取向与本土化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9(9):115-120.
[5] 玛克辛·格林,等.专题讨论会:艺术即教育[J].哈佛教育评论,1991,61(3):25-26.
[6] 克里斯蒂娜·廖.从跨学科到跨学科:STEAM教育的艺术整合途径[J].艺术教育,2016,69(6):44-49.
[7] 阿蒂亚·拉兹,乔治·周. STEM、iSTEM和STEAM:下一步是什么?[J].国际教育技术杂志,2022,5(1):1-29.
[8] 比曼,希尔斯. STEAM教育的5件事[EB/O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1083822/http://stanleybeamansears.com/5-things-you-need-toknow-about-steam-education/,2013.
[9] 卡特罗尔·丽萨. G.STEM和STEAM的简史:来自一位不经意的内部人士[J]. STEAM杂志,2017,3(1):1-13.
[10] 詹姆斯·卡特拉尔.做得好和通过做艺术做得好[R].艺术教育伙伴关系,2009:2.
[11] 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艺术促进成功:诺贝尔奖得主、皇家学会、国家科学院和西格玛·西成员的比较[M].纽约:施普林格出版公司,2008:32.
[12] 王小栋,王璐,孙河川.从STEM到STEAM:英国教育创新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10):3-9.
[13] 文化学习联盟STEM+ARTS=STEAM[R].文化学习联盟,2014:2,8-9.
[14] 凯西·F.奎格利,丹妮尔·赫罗. STEAM教学指南:用现实世界的问题吸引学生[M].邵卓越,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94,97.
[15] 徐金雷,顾建军.从STEM的变式透视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及回归[J].教育研究,2017,38(4):81.
[16] 赵慧臣,陆晓婷.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6(5):4.
[17] 李刚,吕立杰.从STEM教育走向STEAM教育:艺术(Arts)的角色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9):31-39,47.
[18] 马克·A.格雷厄姆.教育的学科边界:艺术与STEAM教育[J].教育与发展研究杂志,2021,44(4):1-31.
[19] 亨里克森,D.用设计思维创造STEAM:超越STEM与艺术融合[J]. STEAM杂志,2017,3(1):1-11.
作者简介:苏煌婕(1996—),福建漳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计算思维、STEAM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