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作用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衍生品再设计研究

2023-07-30 12:04:16郝孟芸官玉莹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创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

郝孟芸 官玉莹

摘要:河南省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份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如豫剧、太极拳、嵩山少林寺的功夫、周口的皮影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河南省的旅游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此,保护和传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IP衍生设计是指基于知识产权的衍生设计,即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创新,设计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衍生具有深刻影响。通过IP衍生设计,可以将“非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推广“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章分析当前河南“非遗”发展现状,对社会背景、行业发展背景进行调研,探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结合笔者个人设计作品,以作品《福遇中原》为案例展开进一步研究,为后续河南“非遗”的IP衍生品设计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IP设计;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设计;文化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非遗”被视作全人类的瑰宝,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非遗”的传承发展备受关注,为推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好发展,本文探究IP作用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衍生品再设计。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背景

1.1.1 传承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重内涵和文化价值,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对民族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传承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必要,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其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体量大,分布范围广,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展“非遗”,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种种困境,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非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被遗忘或是无法与当下时代很好地融合导致“非遗”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环境,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因此,积极应对当前的困境,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1.1.2 发展“非遗”IP文化衍生品的重要性

“非遗”IP文化衍生品设计是利用“非遗”,通过不同的视觉和不同的方式展现“非遗”的内涵,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利用新的方式将“非遗”与现代形式相结合,激发出新的活力。IP文化衍生品能够在发挥现代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方法转变为现代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产业潜能,促进“非遗”传承,实现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共赢,“非遗”IP文化衍生品使“非遗”重新焕发生机。

1.2 行业发展背景

当前IP经济火爆,IP开发成为行业热潮。2018年,以IP为核心的文化内容产业发展迅速,仅一年时间就创造了超过5000亿产值,在现有基础上,为“非遗”的传承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将“非遗”与IP相结合,打造专属IP,拓展市场,实现经济价值,进行“非遗”传承,已经是文旅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虽然在国家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但由于“非遗”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低,难以与现代主流媒介融合,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文化内涵不足;第二,IP形象体验形式单一;第三,忽视IP形象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意义

2.1 唤醒“非遗”,挖掘价值

深入研究河南“非遗”特征,以新的创作视角探索“非遗”的现代表現手法,促进“非遗”传承,唤醒“非遗”活力,提高“非遗”影响力,挖掘“非遗”IP的文化与商业价值,开发“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发展相结合的综合业态模式。

2.2 设计实践,探索创新

进行设计实践与应用,开发河南“非遗”IP,验证IP衍生设计开发策略的可行性。

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民族文化自信,本文探索河南“非遗”文创IP衍生品的设计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衍生品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艺术表达形式植入河南文创产品,立足河南文化内涵,展现地域特色文化与艺术表达的交融,赋予产品情感价值,能够为河南树立独特的文化产业形象,更好地传承弘扬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创造的,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思想表达、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

河南以各种传统工艺而闻名,包括剪纸、刺绣和制陶。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在塑造河南地区的文化特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河南地处中原,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带有中华传统特征,是研究“非遗”的“活化石”;其次,河南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体量大;最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重视对“非遗”的开发,因此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对河南“非遗”的创新与发扬是必要的。

3.2 IP的理论概念

IP全称是Intellectual 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与有形资产一样受到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多样,包含所有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品[2]。随着IP产业的火热和良好的未来发展趋势,IP有了更豐富的含义,能够与各类文化融合,形成某种文化特有的IP,对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有重要意义,IP与文化的融合也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地域提供更大的助益。

知识产权(IP)已成为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河南省的知识产权设计正面临几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助力河南省提高IP设计能力,在现代知识经济中蓬勃发展。

4 设计问题及发展困境

4.1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向好发展[3]。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IP设计的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非遗”IP设计容易被抄袭、盗用。“非遗”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要加深对“非遗”知识产权的认识,提高对IP设计产权的重视度,打造河南“非遗”IP,增强人们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为公众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

4.2 “非遗”IP商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各地区在申报“非遗”项目时是对“非遗”认识与了解的最高峰,而在“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对“非遗”后续发展的热情逐渐削减,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导致“非遗”后续发展呈现疲态,未使“非遗”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非遗”IP商业化程度不高,“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举步维艰,经济转化率低,对地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

4.3 文化属性不清晰,缺乏价值挖掘

当前河南的“非遗”IP呈现出文化属性不清晰的问题,在传承人和其他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人都在创作“非遗”衍生品的同时,大众面对这些“非遗”产品,不能很好地区分创作者背景。部分创作者的“非遗”IP衍生品中,有一些对“非遗”的理解不足,对相关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元素缺乏了解,只是单纯模仿表面表现形式,这就导致河南“非遗”IP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非遗”工艺品市场混乱。设计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探究,限制了“非遗”的发展。

5 IP作用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再设计的作品案例

5.1 设计背景

河南现有12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30个、市级3659个、县级9908个[4]。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非遗”,为使“非遗”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建立产业链,使其融入市场是十分必要的。探究IP作用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再设计,通过本课题的案例展示,更直观地为河南“非遗”衍生品设计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5.2 视觉设计策略

5.2.1 形象设定

河南“非遗”IP在形象的设定上考虑了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拉近消费者与IP的距离,通过消费者对IP的情感寄托,达成消费者与IP的情感共鸣[5]。在人物设定中,选取了河南“非遗”中具有代表性的泥咕咕、小相舞狮、虎头帽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元素。为了使IP形象能够对受众群体产生吸引力,使用户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在形象设定上用可爱的拟人化形象来表达,同时,确定该人物的名字、性别、年龄、爱好等,打造一个有故事感的人物,让受众感受到IP人物是鲜明的人格化形象。最后设定河南“非遗”IP形象为阿豫、健健、泥泥。阿豫的人物设定是坚强勇敢、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勇于探索新事物,特别喜欢向大家展示虎头帽的文化内涵;健健的人物设定是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小男孩,喜欢为大家表演小相舞狮;而泥泥沉稳细心、认真严谨,他喜欢给泥咕咕画上美丽的图案。每一个设定都在试图拉近受众群体与IP形象的关系,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在颜色方面,根据“非遗”的外在表现,采用了最能代表其特色的颜色,例如,虎头帽“非遗”IP的形象就选取了中国传统色秋海棠,用鲜明的颜色作为主色调,体现出喜庆的感觉。在花纹设计中,提取了虎头帽的特色元素,经过艺术加工,更符合当下审美。

小相舞狮“非遗”IP的形象选取了中国传统色黄白游,也是最符合小相舞狮传统服饰的颜色,小相舞狮的服饰有极高的辨识度,因此在“非遗”IP中也提取了该服饰的特色。

泥咕咕“非遗”IP以中国传统色濡雨为底色,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制各种图案,与黑色产生强烈对比。

5.2.2 形象造型与动态

确定形象造型与动态的特征,三个“非遗”IP形象的设计都选取了符合受众审美的元素。三个IP形象在外形上都有小巧且圆润的身体,给人可爱的感觉,同时身上都有独特的“非遗”元素表现,阿豫头戴虎头帽,健健穿着舞狮表演时的衣服,泥泥头上顶着泥咕咕,两个手翘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可爱的IP形象设定能够与“非遗”传承的枯燥性达成平衡,让人们更容易接受“非遗”,使“非遗”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通过对IP形象的独特设定,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6]。

5.3 IP形象应用

根据前文的设定,设计出三个“非遗”IP人物形象,如图1所示。

6 结语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更要重视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IP与“非遗”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IP的火热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路径,也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IP作用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衍生品再设计也将实现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朱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活化传承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3):3-5.

[2] 李宗玉.动漫IP在文旅衍生品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3] 张亚雄.知识产权事业:加强全面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N].光明日报,2022-10-13(005).

[4] 葛磊.十个关键词盘点河南非遗这十年[J].东方艺术,2022(6):4-14.

[5] 李恩熙.体育非遗项目拟人化设计的可行性研究[J].武术研究,2021,6(7):122-125.

[6] 高星.基于南通蓝印花布的非遗IP人格化形象开发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51(5):103-105.

作者简介:郝孟芸(200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遗”IP形象设计。

官玉莹(2002—),女,内蒙古阿拉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设计。

猜你喜欢
文创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基于情感体验的文创产品及其包装设计探究
广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品牌传播策略
神州民俗(2017年10期)2017-12-13 09:12:25
论解构与重组在文创设计中的新运用
锋绘(2017年1期)2017-06-30 12:36:31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