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中民族精神的表达

2023-07-30 14:23蒋红霞李坤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民族精神一体化

蒋红霞 李坤

摘 要: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教科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大学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陆续修订、改编,为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料,也为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文本。大学和高中是两个相邻但相异的学段,通过比较大学和高中四个版本的思政教科书发现,在现行版本教科书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更加清晰突出;在民族精神的表达方面,现行版本的思政教科书学理逻辑性更强,辅助文与活动设计更加规范,版面设计更加美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时代性与问题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但大学和高中的现行版本思政教科书辅助文偏多,编纂体例和排版布局还有待完善,对一线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思政课程;民族精神;教科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4-0064-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4.007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科书是思政课程的必备教学用书,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媒介,其教育功能相较于教学大纲、课标、讲义等更加强大。因此,思政课程教科书是研究思政课的关键文本,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教科书的表现形式、内在逻辑等是否层层递进、有机衔接,是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一体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体化是指通过某种联系,把不同的个体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原有的个体具备其原来不具备的功能。一体化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较早时期有关于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来又涌现了关于城市空间一体化、乡村治理一体化、司法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观这些研究,一体化实际上是系统哲学思维在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体现。当人们意识到把相关联的社会局部活动或要素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活动系统能更有效运转,便会采取系统化策略,建设系统工程。因此,在人文社科领域,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各要素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物理整体,而是形成一种机制,促成一种效益。

一体化同样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关键词、高频词。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2]该文件强调不同学段应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既体现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又有机统一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

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一体化本质上是系统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质上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系统化,包含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选培、评价和支持体系建设等。其中,教科书编写是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直接呈现,其能否在保持编写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接关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关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学者指出,思政课程一体化长效机制可以从学科资源、技术平台、协同支撑等几个方面着手,其中,深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設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但由于顶层设计规划缺位、课程目标设定模糊、教学内容供给失调、师资队伍配备不适[4]的困境仍未突破,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在教材的目标分层、内容设计、组织衔接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5],思政课教材内容上的“语义重复”“内容相似”“知识断层与倒挂”[6]现象应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高中与大学虽前后相邻,却是在师、生、教学等各方面差异较大的两个学段。因此,研究大学与高中阶段思政课程教科书是否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未尝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在实践中,2018年以来,大学和高中的思政课程教科书相继修订并投入使用,为研究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的衔接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重组、升级、创新:两版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的比较

笔者分别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和2004年出版的思政课程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版思政课程教科书在编写体例、内容布局、指导思想上均有较大不同。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科书(以下简称“2004版高中教科书”)使用多年,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2019年,由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担任总主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以下简称“2019版高中教科书”)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于同年9月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投入使用,2021年9月起在全国高中普及使用,取代了2004版高中教科书。

两版教科书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使用16开印刷页面,但在专题课的设置上有明显不同,且正文、辅助文、活动的类型与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如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在2004版高中教科书中由内容概要、图文材料、思考题及活动建议组成;在2019版高中教科书中则分为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图文资料与思考题被安排在“探究路径参考”中,更能体现教学目标与方法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专题分类上,2004版高中教科书共有10册,其中高一和高二使用的必修教科书共4册(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7-10]),高三选修教科书共6册(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11-16]);2019版高中教科书包括4册必修教科书(高一、高二使用)和3册选修教科书(高二、高三使用),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外,其余各册将相近专题并列,如《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18-20]等,更加突出相近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从体例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领各个专题,相比2004版高中教科书将专题并列的体例而言是一种重组;从内容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的各个专题均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变迁,目录设置均有不同,是对2004版高中教科书专题的升级;从理论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更加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是对2004版高中教科书指导思想上的创新。

三、调整、完善、创新:两版大学思政课程教科书的比较

目前,大学的思政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21-25]等。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6]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于2021年9月在大学投入使用。笔者以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2018版大学教科书”)和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2021版大学教科书”)为主要文本进行对比,发现虽然两版教科书投入使用的间隔时间只有3年,但除了教科书名称调整之外,2021版大学教科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首先,2021版大学教科书摒弃了普及一般法律知识的思路,在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概述,从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到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命名,实现了思政教科书从法律宣传到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更加连贯,均体现了思政课程综合性课程的特征,具备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其次,在内容上两版教科书章节设置有明显不同。总体上看,2021版大学教科书比2018版大学教科书逻辑性更强,资料更全,形式更新。如2021版大学教科书的绪论把2018版大学教科书绪论中第2部分拆分开来,增加了“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目录,形成3个部分,更能体现绪论统领全书的作用。又如,2018版大学教科书中的第5章题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包括“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和“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等4节内容;在2021版大学教科书中,第5章标题改为“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内容由4节改为3节,分别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針对性更强。改动较大的还有第6章,从6节改编为4节,目次上更加简洁,内容层次更加清晰。

再次,在形式上,2018版大学教科书在每章前设200字左右不等的引言;除绪论外,每章末设“本章小结”“学习思考”“阅读文献”,共195页、16万字。改版后,2021版大学教科书各章均采用12字标题,较2018版大学教科书更加统一、美观;在绪论和各章中累计增加了177篇辅助文,有“图说”“明辨”“拓展”、二维码阅读资料以及相关引文、图表等形式,内容以“习言习语”为主,总篇幅增至241页、21万字。另外,后者删减了每章末的“本章小结”,改“学习思考”为“思考讨论”,数量分布更加均匀;“阅读文献”改为“文献阅读”,数量从20个减至15个,但增加了文献简介,更便于师生直接了解文献的背景、内容及阅读价值。

四、民族精神在大学—高中四版思政课程教科书中的表达

民族精神是我国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教科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在大学和高中思政教科书中的具体表达是考察教科书衔接情况的重要观测点。

在2004版高中教科书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二必修《文化生活》第3单元第7章“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课,共13个页面,涵盖6节共20个自然段、1个“文化名人”、1条名人格言、3个“专家点评”、4张插图、12个资料分析题和1项“综合探究”,内容比较饱满,形式较为多样。在2019版高中教科书中,民族精神有关内容在高二必修《哲学与文化》中被安排在第3单元第7课。不同的是,民族精神被放在第3节,篇幅被压缩至2个半页面,只有6个自然段、2个“阅读与思考”、3张图片和1条名人格言。

在2018版大学教科书中,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在第3章“弘扬中国精神”中的第1节第2部分“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其与“时代精神”并列,以“总—分—总”逻辑贯穿8个自然段。先介绍民族精神的概念和由来,又在“爱国主义”之后分别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进行阐述,最后对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概括,占近3个页面。改编后的2021版大学教科书同样把民族精神放在第3章第1节,与“时代精神”共同组成“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部分的主体内容,含4个自然段、1个“图说”。该部分内容仍保持“总—分—总”逻辑,实际篇幅不到2个页面,其中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关内容被调整至本节第2部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中,这样,关于“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属种关系一目了然。

从正文来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概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时代表现与时代意义,篇幅虽短,却简洁明了;2021版大学教科书则在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定义后,重点阐释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在高中教科书介绍民族精神常识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辅助文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用北京奥运、井冈山会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作为民族精神时代表现的插图,虽然贴切,但仍显抽象宏大;2021版大学教科书用王继才夫妇守卫黄海前哨开山岛事例,体现普通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的爱国情怀,以小见大,更显平实,但思辨性欠缺。综合而言,现行教科书均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民族精神在高中思政教科书中的易读性更强,较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大学思政教科书中的民族精神有关内容学理性更强,更符合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

从衔接上看,在2004版和2019版高中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被定义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7-28],延续了初中思政课教科书的表述。在2018版和2021版大学教科书中,首先对民族精神这一上位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定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即“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9-30],从概念上说明了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演绎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怎么做,比仅表述其表现形式更具理论深度。

从编写上看,现行版教科书也有待完善之处。如2019版高中教科书自身前后关照显得不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幅仅1个多页面,而“阅读与思考”和“相关链接”占了大部分篇幅;相比前一节“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正文的2个自然段给人头重脚轻之感,即使与同一节中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的2.5个页面相比,篇幅比例也不协调。另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虽布局紧凑,但结尾处尚余超半个页面的空白页,略显内容表达不充分和页面把控不到位。2021版大学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是在绪论和各章中累计增加了177篇辅助文,但大部分“图说”“明辨”“拓展”取自2018版辅导用书,其中6个二维码链接的是文字资料,而非视听资料,生动性缺失。因此,思政教师就承担起了使教科书“活起来”的使命。

五、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体验

思政课程建设效果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结果,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视角观察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特别是思政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反思,促进教学改革和教科书升级。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调查,重点了解这部分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后,对大学思政课教科书与高中思政课教科书的兴趣点、难点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思政课程教学的建议,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学的思政教科书比高中的思政教科书知识面更广、更深。多数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使用的是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该教科书更加注重学科逻辑。从内容上看,高中的思政教科书以模块的形式集中讲解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相关知识,但有些内容简单带过;而大学的思政课程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法治理论、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及相关内容解读,教科书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更为详细和具体,使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启示我们,高中和大学的思政教科書在内容上递进发展,必然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帮助学生更好把握知识脉络,理清课程逻辑。

第二,学生普遍比较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有学生表示,进入大学阶段后,思政课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的思政教科书在高中思政教科书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和拓展,表述更加抽象,学习难度增大,趣味性降低,但总体上比较适应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高中和大学在教学目标上的递进差异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大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反思时政的能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教科书内容有利于向大学生呈现知识点,推动大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为从校园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说明,学生对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有一定了解;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在课前与学生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目前使用的大学思政教科书中多个知识点均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多集中在前3章:第1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2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3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认为前3章与自己的人生规划具有更为直接的关系,能够较好地帮助自己明确人生方向,树立文化自信,确定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可能还与教科书内容编写顺序有关。前3章的学习时段基本在前半个学期,教师讲授比较详细,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印象比较深刻。这启示我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对每一单元每一堂课设计较为完整的授课目标、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该具有目标的承载力[31],学生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不利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中的法治建设部分感觉难度偏大。在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对第6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有关内容理解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法治思想严谨细密,法律知识广博庞杂,概念、术语较多,在缺乏系统的逻辑训练、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无法理解法治思想和法律知识,甚至混淆相关概念。这个现象应该引起专家们和教师们的重视,即思政课程并非空洞、抽象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简单地移植社会生活进行理论演绎,还需要在中小学阶段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逻辑训练,奠定一定的逻辑思维基础,这在目前是比较缺乏的。这启示我们,在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教学团队建设上来看,要认识到开展“教学评一体化”[32]建设的重要性,推动教师团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改进策略。

第五,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的建议有明显的实用倾向。多数被调查的大学生表示,思政课与生活的直接关联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小课堂贯通大社会、引入大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直接指导作用。有学生提出,课堂上互动比较少,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互联网用于教学的频次很少;还有学生提出,要把教科书内容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增加图片、列表等较为直观的内容。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图以启智、图以载道、图以育徳、图以尚美”[33]的育人功能。从前文的有关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使用的大学阶段思政教科书辅助文总量较多,且类型多样,有“图说”、“明辨”、“拓展”、二维码阅读资料以及相关引文、图表等形式,总体上教科书内容是饱满的,形式是丰富的。但从另一种视角来看,作为大学阶段的教科书,随处可见的图片和引文,弱化了大学生主动检索相关资料的行为引导,失去了思政课程“求知”的韵味。

六、思政教师在大学—高中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使命

质量的提升与保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34],加强思政课程的内涵建设是一体化建设、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阶段,思政课程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教科书生活化特点比较鲜明,教师可以通讲全部思政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大学阶段,思政课程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各册教科书的学科特点比较突出,一名教师往往只能专讲其中一册,且不像高中教师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两个学段思政教科书的编写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均存在较大差异,除学生群体自身在成长和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之外,编写群体和教师群体并不必然存在连续性和重合性,这是制约大学和高中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价值导向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属性和任务[35],教科书能否彰显价值,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要义:“正”即思政课程的教育规律性,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思政课程的内在要求;“新”即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不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知古鉴今,这是思政课程的外在要求。例如,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但大学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第3章“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因此,要鼓励思政教师积极构建讲科学、有情感、接地气的思政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思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6]。

讲科学,是对思政教师理论素养的要求。高中和大学思政课堂上引用的案例具有高度重合性,如抗疫、航天、革命英雄、道德模范等,已有研究提出组织不同学段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建立联系机制等建议,应进一步明确其具体教学技术和方法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一体化不是趋同化,更不是同质化[37]。高中思政教师应在道德常识上下功夫,引导高中生进行道德构建;要在道德理论上求真知,有意识地在同一知识点、同一案例的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避免“炒剩饭”[38],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具有科学的思维,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进而举一反三、投身实践。又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建议组建包含具有法学学科背景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从“一名教师上一门课”变成“多名教师上一门课”,进行知识互补,实现协同育人。

有情感,是对思政教师情感素养的要求。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很重要的理论基点,但更离不开情感的激发与诱导[39]。情感是道德教育中的驱动器,是将道德知识通过情感体验上升为道德意志的关键要素。没有情感的道德课堂,是冰冷甚至虚伪的课堂。要用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教师必须要有情感,要做到对思政教科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基于教学内容的差别,高中思政教师偏重用情感叙事,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情感素养;大学思政教师更侧重用情感说理,进而向大学生传递道德价值,但二者都要重视让学生在不断启发下得出结论[40]。

接地气,是对思政教师语言素养的要求。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既以多门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以综合素质为指向。思政课教科书历来被评价为宏大叙事色彩过浓,教师教学不得法,学生学习无章法。近年来,“大思政课”的时代性、实践性、整体性意义凸显,课程维度已经变为国家维度、民族维度、社会维度[41],加之在“回归生活”理念的指引下,思政课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案例分析、辩题讨论等活动的加入,为思政课堂增添了不少生气。但在不同学段,思政课堂教学的活动要求是不同的,课堂语言也是不同的:在高中,受“选科考试”的影响,思政课理论性不宜过深,适当增加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必修课,思政教师要把握理论教授与活动设计的比例,用规范而平实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形成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大思政课”中上好“小思政课”。但也要谨防把接地气当作生活案例满堂飞,用案例填充课堂的方法看似生动活泼,却失去了沉思,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超越性的缺失导致德育课程中价值的缺席”[42],这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并非有益。

参考文献:

[1] 万明钢,王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26-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1-10-0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劉峰.新时代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9):46-49.

[4]赵浚,白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5):16-19.

[5]李超民,李想,吴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4):9-14.

[6]许家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逻辑、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22(2):113-118.

[7]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经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9]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0]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6]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高中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7]教育部.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8]教育部.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9]教育部.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0]教育部.思想政治:必修2:法律與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1]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2]教育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3]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4]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5]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6]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7]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2.

[28]教育部.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8.

[29]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8.

[30]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74.

[31]杨小斌,赵藤子.高中思政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实施与反思——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10):5-9.

[32]王恒富.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定位与应然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9):19-22.

[33]靳玉乐,王潇晨.教科书插图的审美特征及其育人功能[J].当代教师教育,2023,16(1):1-7.

[34]辛越优,林成华,蒋红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12.

[35]牛尧.试论课程思政的内涵、误区与方法[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6):74-78.

[36]冯建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践与经验[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6):1-7.

[37]谭红岩,孟钟捷,戴立益.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2):92-95.

[38]王素云.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33-35.

[39]朱小蔓,王平.德育漫谈:理论与实践的新拓展与新生长:下[J].中国德育,2015(11):10-16.

[40]路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维度与重要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71-73.

[41]王国兵,雷龙乾.习近平“大思政课”实践价值的三重方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4-46.

[42]程伟.德育课程实施中的深层矛盾及其破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8(5):48-52+78.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Spirit in the Textbooks of University-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Vision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JIANG Hongxia, LI Ku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School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arry out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with textbook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his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s textboo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and high schools in China have been revised and adapted one after another, they becom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front-line teachers and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exts for studying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high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By comparing the four versions of textboo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and high school, the linking but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 we find that the main lin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more clearly highlighted in the current-version textbooks; in terms of expression of national spirit, the current-version textbooks are more logical in academic theory, more standardized in the design of supporting texts and activities, and more beautiful in layout, reflect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unit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unity of the times and issues, a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the current versions in universities and high schools have too many auxiliary texts, and the compilation style and layout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front-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national spirit; textbook;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郭 芸 梁昱坤)

收稿日期:2022-08-24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衔接问题研究”(2019C009);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黔东特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料挖掘、整理研究”(GDYB2021028)。

作者简介:蒋红霞,女,河北威县人,博士,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 坤,男,侗族,贵州石阡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民族精神一体化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