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研究

2023-07-30 23:59
教育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时代

●王 慧

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话语权”的概念。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话语体系”的概念。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中国话语进行了系统论述。话语体系是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特定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外在表达形式。当今世界,国际舆论斗争日益激烈。中国声音传开的关键在于体现中国人理解结构和思维方式特点的话语在解释中国、说明中国时,要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维度:中国话语高位运行历史契机的到来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实体,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作为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多元化发展中,必须发声。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是时代的要求。

西方的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形成了由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绝大多数民族和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的世界历史体系。此时,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绝对话语权,被殖民地国家在话语层面处于“失声”状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枷锁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却仍然没有话语权。科技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推动世界建立新的既充满利益冲突与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世界体系。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霸权政治、强权政治有所抬头;价值观、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社会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西方为主导建立并由西方完全掌握的全球治理话语权忽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话语权。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在国际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凭借的是自身实力。习近平在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时指出:“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3]。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4]。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维和行动派遣人员最多的国家、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意味着,中国话语高位运行的历史契机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二)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内在超越的需要

西方国家为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打造了一整套代表自身利益和体现自身权力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逻辑”思想,一直探讨走出资本逻辑的道路,根据本国民情构建话语体系。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守正创新”。[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变革、内在超越的结果。它根据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和现实生活不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调节完善、自我丰富发展;它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去伪存真地吸收其他话语的精华,又不断与时俱进,进行自我超越。具体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将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彰显了在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上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话语立场。

(三)时代维度: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价值共识生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出现的腐败、权力寻租、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等现象消解了个体和群体价值共识的政治热情,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稳固地位。政党和国家主导下的官方话语不能很好地尊重群众话语实践的客观存在,忽视了党和群众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力整体,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用管理型的官方话语替代自组织型大众话语,导致“主流”与“非主流”竞争当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不稳定。伴随着改革开放,“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出现,群众开始以个体和群体角色参与话语交往,民间、文化界也成为话语制造者并试图分享话语权,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交织碰撞的舆论生态已经形成。如果不尊重广大群众的话语权主体地位及其合理的发声要求,党对其引领的主流意识形态将出现“代表性断裂”。主流意识形态重新定位话语权的主客体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在尊重广大群众的话语权主体地位时,还要考虑其追求利益诉求时发声的“底线需要”。群众利益诉求涵盖政治参与、经济追求、文化享有等多个方面。此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众个体对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这些复杂性带来了话语权的不稳定性。

在国际事务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话语权的优势散布丑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形象的错误言论,并利用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话语,诋毁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代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色话语,目的是挤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内和国际的话语空间,其险恶用心是争夺阵地、人心和群众,达到最终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西方国家凭借娴熟的媒体操控经验和垄断性的网络技术,更多地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围剿。新媒介话语建构现实的逼真性与优先权超越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些传统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体自由化、匿名化、多元化的特征在传播方式上增加了群众诉说个人利益的路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自由、公平、法治等现代性理念提高了群众的思想层次。新媒体是群众话语权得到保障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在新时代建设话语体系的重要催化剂。从消极方面看,网络媒体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难度,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民主输出提供了方便。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展开舆论攻势,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了全方位的话语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除了要考虑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还要考虑互联网、数字手机、数字报刊等新媒体带来的话语权建设难题。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国际社会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议题应考虑的重点。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凸显“中国话”的话语特征,构筑全球治理的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7]。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演讲时,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命题,提供了如何全球治理,解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以人类整体发展为指向,以平等和包容为原则,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对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有重要作用。首先,以“共同的人类身份”为治理主体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表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解决全球性问题。人类应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塑造共同身份,即以“共同的人类身份”为治理主体,超越狭隘国家和民族利益,承担共同使命,以人的安全作为出发点促进全球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为此,中国陆续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的治理思想。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与全球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责任和担当。其次,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走合作共赢之路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任何牺牲别国发展利益换取自身发展的企图都行不通。中国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意在淡化分歧和矛盾,尊重和照顾不同观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需要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合作共赢的发展,一方面,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促进世界发展的同时给自己发展赢得更多的机会。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作为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履行国际承诺,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最后,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提倡各方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衷共济,一起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习近平主席将国际社会形象地比喻为“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8],只要“拆掉一个零部件”,各方利益都会受损。习近平主席用生动的话语论述各国命运风雨同舟的现实状况。人类社会正面对全球各类挑战,如:世纪疫情阴霾,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发展衰退,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等全球性问题。解决全球治理的新课题,离不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汇聚合作共赢的磅礴伟力,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任何单边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只会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习近平提出“大国尤其要作出表率”[9],大国应带头讲平等、讲合作。个别大国固守冷战对抗的陈旧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小圈子”挑动对立对抗,借助多边主义的名义实行单边主义,打着民主的旗帜推行霸权主义,让本来就问题缠身的世界祸不单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展现出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的样子。面对肆虐全球的疫情,中国毫无保留地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不断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面对困难重重的世界经济,中国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奋力支撑全球经济复苏。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智慧和负责任大国的大国形象。

(二)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时代之基推进话语创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10]习近平同志说:“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11]在二十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面对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成为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根据具体的、历史的语境不断进行话语内容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考虑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的历史背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思想。处于新时代的当下情景,规划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但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新问题层出不穷,老问题也呈现出新形势、新特点。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13],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作为新时代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取向,话语建设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为导向,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对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回答。另外,设置“大众议题”,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根本立场,力求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精准契合人民需求,因此,饱含实践养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思想理论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三)确立话语风格,以特色话语引领大众意识

目前,我国在宏观性、符号化、口号式的核心话语之外,添加了具体可感且贴近群众的话语要素。习近平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依据,为了更好地显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形式的独特品质,形成了用诗词、俗语和比拟等标识性实践具象作为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诗文引用”揭示了巧妙情理,“俗文俚语”阐发了深刻道理,“形象比喻”蕴含了科学哲理,达到以特色话语引领大众意识的话语权效果。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艺术,既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承载意识形态内涵。习近平在有着审美意境的诗词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诗词形态的特色话语。一方面,用诗词解说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共进,表达了和各国共同发展的理念。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这一直是中国国际交往的准则。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对“求同存异”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恐慌,提出“中国威胁”论,试图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所以,习近平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中国威胁论”进行强有力的回击。中国一贯主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容”多样性区域中各种文明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提倡各国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发展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借用“妄自菲薄”“妄自尊大”两个成语,旨在说明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僵化的错误倾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是中国成功建构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键。“妄自菲薄”者看到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认为不照搬西方模式就不能解决,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感到失望。与“妄自菲薄”者相反,“妄自尊大”者看到中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不必走和平发展道路了。“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者,都忽视了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用片面、孤立、局部的思维看待问题。中国的国情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依旧是拥有14亿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清醒认识新时代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俗文俚语”指百姓生活中总结而来的通俗易懂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习近平用口语化、平实通透的俗文俚语,逐步积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引用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话,表达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决心。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要求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已经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回首中国改革之路,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利益格局的重建,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度文明的建设,改革之路充满曲折。习近平提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境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要继续推进,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就要求加强领导中国改革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习近平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共产党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时刻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用中国民间俗文俚语搭建了和民众沟通的桥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定和政策指令。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主流意识形态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事物或相似的道理表达出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生动性。习近平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思想用丰富的比拟具象表述,阐述了治国理政之道。习近平在西柏坡做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末结束”的重要阐述,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临新形势具有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1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考试仍在继续,“主考官”依然是人民。要考好人民对我们的考试,交出一份历史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在现实工作中,全面把握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要有决心和耐心,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精神;同时,要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遇到尖锐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迎难而上。在实际工作中,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直面问题,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习近平要求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接接地气,充充电”[15],到基层中去,向基层群众学习,听取群众心声。为防止干部权力滥用,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6]。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让全体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对于腐败分子,习近平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17]。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18],习近平巧妙地借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查处腐败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时代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