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基于河南省的分析

2023-07-30 23:59
教育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河南省研究生课程

●王 轲 马 兵

研究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引领性的、内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2020年7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2020年9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目标,即“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3]。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联合颁布《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未来5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但是,由于河南省教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研究生教育中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匹配,已成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阻碍。基于此,有必要对新时代如何推进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助力中原崛起和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一、新时代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甚,加之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全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2016—2019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长,由66.71万人上升为91.65万人,在校生数量由198.11万人逐步上升为286.37万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明确提出对公共卫生、医学及其相关专业进行扩招,研究生整体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跃升为110.66万人,在读研究生人数达到313.96万人。[4]

与全国趋势相同,河南省研究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张。2016—2020年间,招生人数由14300人增长至28263人,在校研究生数量由39500人增长至69359人。[5]2020年以来,河南省研究生扩招主要向公共卫生和医药方向倾斜。《河南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通过合理安排和调控,扩大中医药及相关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6]概言之,近几年我国和河南省研究生人数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生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二)高校实力不断增强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高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郑州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自2017年成为一流大学后,一直稳步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各种研究成果显著。其化学、考古学、水利工程学等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化学与材料科学均位列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免疫学等14个学科位于ESI世界前1%。郑州大学在获批“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后,不断加大学院、学科、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全国位次稳步提升,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河南省内其他各类高校整体层次较之前也显著提高。如,近年来,河南大学文理学科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获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后,河南大学加快自身创新发展,和郑州大学一并成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带动中原崛起的主力军。在高校强劲的发展势态下,河南省政府积极推动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7所高校的11个学科努力冲刺国家“双一流”,投入专项资金,对其专业设置、结构布局等进行全方位优化调整。这些积极实践,有力带动了河南省其他高校的长远快速发展,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层次整体迈上新台阶。

(三)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彰显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始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培养举措。2012年12月,为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省的教育方针,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河南省教育厅颁布《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由此确定了在全省高校范围内建设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总体思路。[7]经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成效。

首先,基地申报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获批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单位为郑州大学等10所高校;2016年,获批河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单位上升为18所高校;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18所高校申报的20个创新培养基地;2022年,终期评估合格及以上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达到39个。[8]

其次,基地建设质量逐步提高。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逐渐完善,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以及技术攻关等方面成效显著,终期评估时获得优秀的创新培养基地数量逐年增加。[9]同时,众多创新培养基地在人才引导与培养、科研产出以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实效,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变革。

最后,科研成果丰富。依托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这一载体,以参与单位的硕士特色学科为着力点,以专项基金和科研设备为辅助,各大科研团队之间充分竞争,显著提升了科研能力,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发明专利数以及国家级、省部级核心论文数量不断攀升。同时,硕士研究生深入基地,从做中学,在校期间科研成果增多,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得到提升。

二、新时代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

河南省一向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但由于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在人才培养理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选拔机制、入学动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进步,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不足,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有待破除。与全国大体情况一致,培养理念也是制约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河南省经济发展还处在重要上升期,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领域都面临资源不足的状况。河南省各大高校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探索有效措施,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间处于一种竞争乃至争夺状态,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各自为营,较少进行资源交流和共享,导致有限资源未能发挥最大效用。

二是考核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国家对学术诚信的重视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打,迫于外部压力,河南省各高校对考核重视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主要集中在最终考核即毕业论文上,而对阶段性考核缺少足够关注。阶段性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部分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在校期间较少独立开展学术研究,无法全面了解学术规范,导致学术功底不扎实,更有甚者出现毕业论文不合格的情况,以致延期毕业。研究生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特征,在缺乏外部压力和内部自制力的情况下,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阶段本该得到提升的独立思考能力、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都会大打折扣,降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每一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河南省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弱势,研究生数量增加与高校教师数量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师资力量建设压力相对更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相较其他普通高校处于优势地位,而部分普通高校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未能建立一支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由于学生多而专业课程教师较少,各高校研究生多为大班上课,师生缺乏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这对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素养都极为不利,导致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大打折扣。

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该是“指路明灯”,指导学生研究生阶段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现实情况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一名导师可能同时带多名学生,加之导师自身事务繁忙、科研项目较多,精力相对有限,对学生指导不足的问题也就难以避免。

(三)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课程设置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目前,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阻滞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高校研究生课程是文科以理论为主,理科以实验为主,太过单一保守。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或仅仅依靠网络上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进行学习,很少深入社会观察社会现象、了解社会问题,如定期走访社区、做志愿服务等。对文科专业而言,缺少相应的实践课程,会阻碍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和把握,难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缺少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而没有实践印证的理论是空洞的。一方面,学生会因缺少思想碰撞导致问题意识不足,缺乏新的理论视角,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科研道路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社会服务能力得不到充分提升,将阻碍研究生利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河南省研究生课程改革,是推动新时代河南省研究生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的重要关口。

(四)选拔机制缺乏灵活性

研究生是精英型人才,选拔是影响其质量的首要因素。只有选拔机制灵活,选拔方式合理,才能筛选出综合素质高、学术潜力大、热衷科研的优秀学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群体质量。目前,我国研究生选拔机制尚存在不合理的成分,主要表现为选拔方式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研究生选拔主要采取初试和复试相结合的方法,初试占比一般高于复试占比。相对而言,这样的录取方式偏向于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试技巧的运用情况,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认知、思辨能力、研究潜质等综合素养。

河南省内多数高校也采取初试加复试的选拔方法,且一些高校初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很高。初试均为笔试,考察的是考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基本不涉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其他重要能力的考察。除了“唯成绩论”,当前研究生选拔方式的不合理之处还在于未能根据学校情况和专业特点灵活变通,所有专业选拔方式差别不大,不能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个性特点,导致一刀切,严重影响入学前的质量把控和入学后的教育管理。

(五)考研动机具有功利性

过大的人口压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也导致高校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之一,据2021年全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河南省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为9883.0万人,居于全国第三位。[10]在人口总量大、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人能争取到的资源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尤其对于即将步入职场、并无社会经验的毕业生而言,由于资源获取和争夺能力较低,如果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找到的工作会大大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在经济并未充分发展和就业资源短缺的双重态势下,河南省毕业生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担心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会选择通过考研提升学历的方式为将来的工作增加“筹码”。于是,“考研热”持续升温,一年比一年强劲,但是真正出于科研兴趣选择读研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是希望依靠高学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过分追求学历造成的结果是研究生缺乏自主研究意识和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关注其他而非学术,专业素养难以提升。研究生必备的探索和求知精神欠缺,整体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

三、新时代推动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为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和中原崛起的目标,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河南省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需要国家、高校、社会及研究生个体等各方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做到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切实贯彻联合培养模式,强化高校师资力量,实施科学的课程改革,改进研究生选拔标准,发挥好经济对教育的反向促进作用。

(一)把握政治方向,落实联合培养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衷是为省域和国家培养更多顶尖人才,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鉴于此,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性地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同时,应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把握联合培养这一主题,加强各大高校的互通合作。

其一,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实施立德树人与培根铸魂行动[11],将研究生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四个意识”,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科学的价值导向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同时,各高校要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研究生教育中“四进”,即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其二,切实把联合培养落到实处。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建设必须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为先导,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的有益观念和经验。针对目前河南省各大高校共享理念不足的现状,政府要加强引导,真正落实好联合培养制度。联合培养属于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进程。提升学科建设质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交叉融合,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一流学科势在必行。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校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教育同其他行业一样,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是制胜法宝,资源交换能产生更大价值;推动组建校际学科联盟,建立合作联动机制,鼓励研究领域、学科专业相近的高校深度合作和共享发展,如采取学科间、学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方式,推进集成式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引领与桥梁作用,大力开展各大高校的联合活动,如开放式的大型学术会议等,丰富研究生的学术生活,拓宽学术视野,使志趣相投的教师和学生跨越学校、区域的限制,充分探讨,互相学习。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走出去,加大与省外、国外高校的联合和互动;要引导省内高校进一步优化开放布局,推进国际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同时,对联合培养效果突出的高校予以奖励,营造一种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科研氛围。

(二)增加政府投入,强化师资力量

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基于河南省高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以及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等现状,应着力探索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和完善的教师引进与成长体系,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财力支撑。

其一,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保证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要适当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增强教育硬实力,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提升高校发展的软实力。从长远发展视角考量,政府部门在划拨经费时,应有针对性地向高校倾斜。一方面,这些资金可以用来购买、升级科研设备,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学习、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引进省外乃至国外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缩小上课规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上课效果,在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的同时加强质量建设。

其二,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通过学习与培训提升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提升,将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以贯之,方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新时代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提升,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同时,各大高校要增加教师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政府部门要支持高校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导师团队,完善导师岗前和在岗培训制度,注重导师综合素质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拓展视野。研究生导师的国际化能力是影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全球化时代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2]在政府政策、财力等支持下,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导师专业学术水平,选派优秀骨干导师赴海外学习培训,支持导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访学项目。

(三)优化课程设置,重视教育管理

课程学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方式,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质量制约着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缺乏创新性、实践性等问题,各大高校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课程评估、反思和再设计。各培养单位应聚焦于“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13]。此外,要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课程设置的政治性和全面性。

其一,优化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一是课程设置要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自主性强是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征,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使学生明确总体目标,才能自主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充分发挥课程的效用,才能使研究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二是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切实做到“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模式和规模,强化培养条件、创新保障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科研指导和实践实训水平”[14]。首先,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加强区分。专业型的课程设置要有较强的就业导向,应注重其技术能力培养,重视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对接,增加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机会;学术型的课程设置要以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素养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术报告和会议,培养自己的学术思维,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要加强区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需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更多社会实践环节,提升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要把论文写在河南大地上,促进更多“河南创造”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精准服务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加强区分。硕士和博士处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硕士课程是博士阶段的基础,因此硕士阶段课程多为基础性的,而博士阶段多为提升性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同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相似性。高校各培养单位要顺势而为,及时对专业课程进行评估和创新,摒弃陈旧、落后于时代的课程,立足时代需求,设置走在时代前列、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课程。

其二,加强研究生在校管理。高校应端正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维护学术研究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强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强化日常监督;[15]把牢研究生出口质量关,敦促研究生培养单位切实建立并完善时限终结机制、分流淘汰机制及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扎实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四)灵活选拔标准,把好质量关口

选拔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发挥着关键作用。选拔标准是否灵活多变、是否能够体现专业和学科特点,决定着招收的研究生质量的高低。若要构建强有力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与有序性,在明确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设多样化、优势互补、极具特色的招生选拔体系,注重不同选拔方式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合作。为推动河南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选拔标准上有所改变和创新,依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选拔标准,确保每一套选拔体系最适合该学校和该专业。

其一,选拔理念要破除唯成绩论。以往唯成绩论、注重理论知识的选拔标准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国际教育环境的需要。各高校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6]的原则,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拔研究生。

其二,选拔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定位,与院系协商,针对专业特点,制定出充分体现学科特点、能够检验学生科研潜力、有针对性的选拔方法。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根据其效果决定是否长期使用。对理工科专业,在复试时可以加入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实践项目,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评判;对初试成绩不太优异但复试表现特别突出、科研潜力较大的学生,可以先破格录取,通过考察期的表现决定是否最终录取。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减少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考察,重点考核考生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敏感度,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评判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社会敏感度,是否具有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特质和潜力。

(五)促进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

教育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作为后盾和支柱。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经济相对于东南部发达地区较为落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此,河南省政府要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防止过分追求学历而导致研究生数量扩张,为研究生教育发展减少负担、提供支持;要加大与外省交流、互通和合作,及时引进省外和国外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就业方面,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通过建立政府扶持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与高校做好对接,把有限的就业机会用好用足。

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就业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不会迫于就业压力、在没有对自身特点和理想做出充分评估的情况下盲目选择考研。由此,便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低质量的规模扩张,不仅为社会增加了就业人口,而且节省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可用来培养那些真正有科研兴趣和能力、能够为科研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的研究生,以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并推动未来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向着现代化进程持续迈进。中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进程较为曲折,因此在国际上享有较少的话语权。为顺应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满足国内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需要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顺利转变。

应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原崛起的现实需求,河南省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努力突破现实困境,破除常规发展模式的藩篱;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发展主线,促进各地市研究生培养机构均衡协调发展;以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创建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纯化研究生群体入学动机。在中原大地办好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推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共繁荣,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达成持续发力,这是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不可推却的时代使命,也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

猜你喜欢
河南省研究生课程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