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

2023-07-30 01:02彩露平陈俊豪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转型信息化

彩露平,陈俊豪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政法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是在乡村战略实施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业根本性变革的战略导向。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农业发展逐步迈向现代化,“三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改革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但农业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产业转型、人才需求等困难,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需要依托现代科技,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的转型发展,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状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在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为“三农”工作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执行,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红利。如今,当把眼光聚集到农业发展上时,此时对“农业”的概念和传统农业截然不同了,再次提起农业时,我们脑海里更多的会呈现出“智慧农业”“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等名词,农业逐渐以一种新的产业形式,不断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1.1 农业占比份额下降,产值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产值占全国GDP 比重的30%,到2017年,第一产业占比已经下降到11%。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核算,2021 年第一产业GDP 占比仅为7.3%,其下降速度超过了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2017 年全国农业产值2.44 万亿元、2021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83 万亿元。从2012—2022这十年来,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86342.2亿元大幅增加到147013.40 亿元,农林牧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产值不断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实施,有助于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均衡。

1.2 农村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是推动现代化经济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目前,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促进作业,我国开展设立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作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农业改革的“试验田”,河南省兰考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对于在点上突围并带动面上整体推进意义重大。兰考县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建立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决策部署,积极补齐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短板,发布并实施《兰考县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2021—2011年)》,围绕本地优势特色农业,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开发,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兰考县聚焦本地优质小麦、兰考蜜瓜、兰考红薯、优质果蔬和优质草畜等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规划引领,打造出了全县现代农行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1.3 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从原来的以单一种植业为主转向了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机械化的运作使得经济作物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农业装备条件大幅改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突出。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经济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突破17.64 亿亩,相比上年增加1295 万亩,全国粮食总产量58285 万吨,相比去年增加1336 万吨[1],粮食连续18年丰收,种业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业1.05 亿亩,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突破14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营业收入48067.8亿元,同比增长0.4%,乡村休闲旅游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000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相比去年增加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6%,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农业新型人才需求缺口大

根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分析表明,青年渐成科研主力,我国对具有原创引领能力的基础研究人才需求更加迫切[2]。《中国人才报》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地区人才需求最大的为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推广人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聚集,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农业领域人才严重匮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更需要科学技术型人才。传统的农业耕种人员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在家看护子女的妇女,他们知识结构薄弱,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难以进行科技创新,甚至不会使用新型机械,更为引进先进机械和技术增加了难度,使得机械化、智慧化农业的发展难以推进。培养新型农人面临着“培养谁?怎样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特别是面对大部分人才外流的“空心村”,面临着不知道培养谁的问题,导致有项目缺劳动力,先进农业技术无法落地,最终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土地荒废。

2.2 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信息工程。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2021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3],2020 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37.9%,其中东部地区41.0%,中部地区40.8%,西部地区34.1%。相比美国而言,其农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人员硬件设备的操作到农产品市场化的经营销售,无一不渗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要素之一,虽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等信息化手段,但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农业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农业类信息平台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不高[4],使得我国农业信息化难以推进,在农业的播种、栽培、护理及收获的一系列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2.3 传统农业转型发展面临“思维固化”

从当前来看,随着新冠疫情对住宿、餐饮、旅游等产业的影响以及对我国GDP增长的冲击,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正在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转型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5],农业发展也迫切打破传统单一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型。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过长、农民生产观念固化以及家庭承包式的分散生产等一系列阻力,包括发展农业新业态的技术不足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制约,给农业转型发展带来了较大困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资金、政策的扶持,更需要人才、先进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需要在发展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变以往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的看法,因地制宜制定新的宏观规划,这对农业发展转型来说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逐步改善。

2.4 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品牌力是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农业品牌层次不高,缺乏技术含量,对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品牌附加值少,无法体现农业品牌优势,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力,在面对市场需求波动时,很容易导致产品积压腐烂,最终直接损害种植户的收益。另一方面,农产品品牌经营理念落后,在经营上普遍偏重短期效益,忽略长期发展效益。在我看来,一个农产品及其品牌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或特定理念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农业发展普遍缺乏对于品牌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忽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对品牌的长期维护与培育。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从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到提高农产品品牌意识,再到形成自己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3.1 构建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新农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转型是基础,培养人才是关键。根据我国长期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知识化,当前,从事农业的人员多为妇女老人,他们不仅在学历、知识储备方面有待提高,在农业技术、开发创新知识更是极为匮乏。一方面,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当前从事农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从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角度出发[6],紧紧围绕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民精准培训培训制度,在各地区逐步进行大规模的技能提升培训会,普遍加强农业领域人员的能力拓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在专门领域对具体从事农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分类精准技能培训,提高当前农业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激励相关方法,引进并留住农业人才。在全国各地区发展当中,并不缺乏人才,但大部分年轻人最终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却少之又少,关键在于农业领域的薪资、待遇,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吸引他们。因此,比起技能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农村农业专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发挥好农业技能人才在科技兴农方面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2 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

打破传统单一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提高农业领域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发展。首先,应该做好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从实现农业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到改造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将信息技术渗入农业的耕地、育种、播种、插肥、收割的各个环节,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信息监测和信息反馈,掌握精细化数据,全程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在农业劳动力方面,在实现土地资源整合的前提下,以精准化的数据和全面共享的信息作为参考,有计划的引进先进机械化设备,将现代技术应用到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以红薯收割为例,红薯的枝叶和藤蔓只能依靠传统人力经过多种程序才能完成,而美国农业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过程中,只需要改进机械的除茎装置和收割装置,通过信息化检测深入土壤,同时让红薯翻滚在表面时运输到过滤系统,便能达到每日收割500 t的作业量。可见,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运用,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节省了生产时间,更提高了农业成产的经济效益。

3.3 建立农业创新宏观发展规划,助推产业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在创新体系构建、创造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应用方面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建立农业创新宏观规划机制,就是要从宏观层面形成一种农业发展创新的系统、具体、全面的规划机制,对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作出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宏观规划。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推动农业领域创新更需要建立长期发展规划。从盘活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入手,将土地分块划分,形成统一规划、扎实行动的发展格局,到逐步推进规模化,使用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再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开发先进播种、收割、管理技术,加大农业领域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成果转化。

3.4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品牌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村产业的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要紧紧抓住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打造乡村品牌,提高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和资源开发状况,通过科学资源的合理整合,打造特色产业。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为例,当地通过建立相关体制机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质量管控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一品一标”“一品一策”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不断增强品牌建设的带动力,最终以章丘大葱、龙山小米、章丘铁锅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深入人心,实现了一个品牌引领一个产业的高效发展[8]。其次,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将农业推向市场经营,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农村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一体化整合以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工业和服务业带动农业增产、增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品牌文化。

4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供了发展的政策红利。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就需要不但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现代技术应用,大力推动农业创新和农业品牌化建设,通过多措并举,多方位全过程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振兴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化转型信息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沣芝转型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