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3-07-30 01:02姚锡长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农林双一流师资队伍

侯 晓,姚锡长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高等农林院校承担着对农林人才进行培养的重任,是加快农林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不仅要深入学习中央政策,更要把握教育发展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快学校和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文章立足于当代中国“双一流”高校建设所呈现出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政策制定,对我国农林院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分析,并为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1]。

1 我国“双一流”建设现状

2015 年10 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在方案中,提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2016 年是我国“双一流”建设总方案的实施元年,各高校也纷纷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这一进程逐渐加速,各高校也于“双一流”背景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据记录分别有42所和95所[3]。

纵观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历程,我国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更加的清晰,途径也更加的科学化,自对综合性大学的大力建设,渐趋向于鼓励高校进行个体化探索定位。从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来看,将建设一流学科作为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的途径,要比过去追求综合性一流大学更加容易达成。但是,还需要认清我国在名牌大学、世界一流大学间,还是有理念与制度方面的一些差距存在,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困境是依然存在的[4]。以高等农林院校为例,在2017年公布的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 所中,属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只有处于A 段的中国农业大学和B段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而在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也仅有七所属于高等农林院校。可以说入选“双一流”或“单一流”的农林院校少之又少。再加上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育,因此农林院校作为是我国农林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加快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刻不容缓,要学习中央政策,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加快学校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真正的有所作为[5]。

2 我国农林院校的发展形势

2.1 发展机遇

2.1.1 打破身份壁垒的新时机

农林院校局限于身份、区域,难以获取更为充足之扶持。“双一流”建设在此种情况下的提出打破了这一壁垒,使之对能力、水平秉承更多关注,对原有资源配置的终身制特性予以打破,给各个高校提供公平竞争机会,这对于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院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政策机遇。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其侧重点不应局限于“面”,而应展开对“点”的突破,所谓“点”,就是对个别农林学科或某些学科方向进行优势特色打造,以促使“双一流”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2.1.2 国家重农惠农的政策机遇

2004年至今,国家连续发布了1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农业为立国之本,其不可替代性,也影响着农林高校之地位及其价值。农林业部的“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加大专业院校的建设力度,推动人才培养。政府在农业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上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农林院校即承担着这一重任。所以政府在针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将农业教育发展视作切入点与突破口,这也是各大农林院校亟需把握的机遇,要始终坚持学习并落实贯彻“双一流”政策,在为政府解决难题的同时,也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争取先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再逐步实现“一流学校”建设[6]。

2.2 多重挑战

2.2.1 外部竞争更加激烈

首轮“双一流”建设确定建设高校137 所、建设学科465 个。“双一流”以5 年为一个周期,从2016 年开始实施。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打破身份固化,摒弃终身制,纳入更多高校于“双一流”建设中,激发起各高校的积极性,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另外,一些非农林院校为谋求发展也开始向农林领域延伸、扩张,如吉林大学的草学、江南大学的食品与科学等专业农林学科实力不容小觑,这些非农林院校的参与大大加剧了农林院校主干学科优势地位的竞争[7]。

2.2.2 学科实力有待提高

学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但是我国农林学院由于受行业性和区域性等限制,在其学科水平和层次上相较于综合类大学仍比较低,学科的整体发展还较为缓慢,学科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在2017年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也仅有7所属于农林院校。现在也有部分农林高校追求跨越式发展,在办学活力和特色中存在欠缺,学科结构有雷同现象,对于农林学科发展存在一定阻碍。另外,我国农林院校一般都属于地方性院校,相较于“985工程”“211 工程”等重点院校,人力、物力与财力等的获取,处于劣势,这也限制了学科的发展[8]。

2.2.3 一流师资队伍匮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对于高校而言,为智力中心,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素养、国际化视野以及教学理念与经历,均会与所在大学产生最为直接的效应。人们的普遍认知是,深受世界认可的一流大学中,势必会有一批顶级的教授队伍,也就是说,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保障。虽然我国农林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汇集了优势数量师资队伍,然而,对于高端人才、优秀人才还是十分欠缺的。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也拥有一些具备国际学术竞争力的教师,如院士、长江学者等,但是数量却很少,学科领军人才十分匮乏[9]。

2.2.4 人才培养仍有不足

大学在诞生之初,其唯一的职能即人才培养,这也是其根本使命所在。在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特征的相关文献中就其人才培养这一职能,也提出要强化教学质量,并要加强对精英人才的培养等。我国农林院校在这一方面还存有很大的不足,很多高校在谈及“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时,对于科学研究更为重视,人才培养常常被忽略,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理论性人才,缺乏实践经验,这与“三农”所需是恰恰相反的,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是需要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人才[10]。

3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的应对之策

3.1 明确建设目标,积极应对竞争

对于“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其本质上对于特色院校发展保持更高的重视度,而我国农林院校要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建树,就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建设目标,并基于自身特色、优势,进行自身发展突破点探寻,找准之后,聚焦学科发展,对小而精院校发展思路予以形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与部属高校或综合型大学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巨大,因此,农林院校积极应对竞争,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所处地域的农业特色,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采取及时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分块落实,排除万难,力求在竞争中有更大的突破[11]。

3.2 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优势特色

在“双一流”建设中,农林院校需结合自身校情,以此为出发点,保持自身优势,对于优势、特色学科以及重点、交叉学科发展予以进一步的加强,凭借一流学科建设,从整体上带动大学进步与发展,并最终形成一流学科。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整体一流,但是通过聚焦发展农林学科某一领域,发挥带动作用,逐步实现整体提升。就河南农业大学来说,由其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了“国家2011”计划,这是河南省的唯一,其作物学学科也是全国省属农业院校唯一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就可以从加强这一学科着手,创造鲜明特色,形成比较优势,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实现各学科共同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大学发展[12]。

3.3 加强师资培育,打造一流队伍

师资队伍于大学而言,可促进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并使其知名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农林院校应当紧紧围绕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层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内部规律,以人为本,努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不仅要坚持人才强校理念,完善师资建设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更要从学科规划布局、人才年龄结构等方面的考虑来引进一流人才,既要注重对于“院士”“千人”等学科领军人的大幅度引进,同时也要加强“杰青”“青千”等顶尖青年人才的全力培育[13]。

3.4 理论实践并重,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最为中心的任务即人才培养,唯有抓好人才培养的本职工作,方可真正创办出令广大民众满意的教育。农林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立足学科特色和农业发展来完善培养体制,以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农林院校多属于地方院校,其发展离不开所处区域的农业发展,因而也要积极与地方建立合作机制,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开展卓越农艺师、卓越工程师等,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理论和实践兼具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这样发展不仅可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学科,也能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林院校要善于把握发展机遇,迎合大好的发展形势,推动院校发展更上一层楼,不仅可以实现我国高校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落实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保障我国的农业发展[14]。

猜你喜欢
农林双一流师资队伍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