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2023-07-29 08:51刘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摘           要]  “大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关系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立足“大思政”格局的建设目标,探索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最终得出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是价值引领的“风向标”,是协同育人的“促进者”,是实施过程的“把关者”,是建设效果的“评估者”。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133-04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到当下的“十四五”规划阶段,在面临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問题时,党和国家在高校教育方面提出了:基于新的发展阶段,以新理念打造“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的一系列要求,强调要以传统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三方面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以进一步完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因此,在高校“大思政课”为重要建设内容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特殊的角色定位发挥自身价值,有效推动高校“大思政”教学实践的创新,将“大思政”的课程思政教学落实落地落细,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成人成才。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的推进所要解决的关键是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两张皮”的问题,从建设形势特点上看,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能有效弥补专业课教师在挖掘思政教育力度、广度上的限制。

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角度考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充分利用专业课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打破了“重教轻德”的局限,所有的课程同时发力,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将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发展,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拓宽了教育路径,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环节。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培养完成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二者不可分割。

二、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一)风向标:价值方向的引领者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仅是“大思政”环境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创新探索,更是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所以呈现效果上一定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非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传播者和研究者,应发挥其专业特长优势,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政素养,引领非思政课教师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国家政策和课程思政的相关精神,引导非思政课教师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最终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思政的价值方向的引领者和非思政教师的指导者。

(二)促进者: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做出了回答,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总的目标就是立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全面增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课程思政要让学生通过非思政课的学习,也能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增长才干、塑造品格、放飞梦想,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就要求不能只把课程思政育人任务放在非思政课教师身上,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协同非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育人工作,达到学生专业素养过硬、政治方向坚定的双重要求。

(三)把关者:评判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要对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审查把关,审视其效果,做出评价并予以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要对非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元素的运用进行把关,特别是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的选取上要恰如其分,帮助他们把专业知识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展现出来。二是把关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政内容的表述。思政的专业术语往往是国家政策的体现,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一旦出现错误的表述会误导学生,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三是把关课程思政内容在方法设计上的应用。思政课教师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控,结合专业特色与优势,避免生硬的“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评估者:总结评估课程思政的效果

总结评估环节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至关重要,思政教师在思政元素的提取和教学设计上是具有专业性的,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最终成果的评估者。

其一,参与育人目标的评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上去衡量,而思政课教师着重从思政专业角度去评判,考察课程思政的过程是否与党的基本理论相一致,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等。

其二,参与育人效果的评估。受非思政教师和专业特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是有区别的,思政课教师要对效果量化指标进行评估把关,注重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相结合,同时既考虑教师的因素,又体现学生的因素,尽量使评估结果合理、公平。

三、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角色定位优化的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

1.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承担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快形成“系部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2.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是一个辅助者,而是行为参与者和思想引领者,要主动投身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一方面帮助非思政课教师理清对“思政”普遍存在的简单、狭义的认知,帮助非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其核心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助力非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如在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思政元素挖掘、示范课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具体指导,提升课程思政实践的深度与厚度。

3.思政课教师发挥思政理论的引领作用

思政课教师通过发挥其专业特色和优势,可以引领其他课程的教师共同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通过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工作专题研讨和分工协作,帮助非思政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思政教学与专业特色的有机融合,将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效果如果能得到有效发挥,需要学校所有部门和人员共同努力建立“大思政”的育人体系,若部门自成体系,缺少沟通协作,是会给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角色的作用带来制约。

1.建立学科协作工作室,为协同育人建立平台

思政课教师了解专业课和深挖课程思政内涵都需要一个平台,其实质就是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机结合需要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形成团队,实现通力合作的效果。依托这个平台,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经验座谈会、示范课展示、集体备课等活动,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改革和创新等问题,开展学科交叉的相关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形成示范课堂或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等教学成果,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2.培养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学校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协作工作室,通过科研合作和教学能力大赛等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遴选出一批政治素养高、创新思维新、育人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经常组织集体备课、培训观摩、科研讨论,不仅在学理上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还要在学科上创新教学特色,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基础,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提质增效。

3.健全保障机制,为思政课教师发挥作用保驾护航

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激发思政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课程思政工作氛围。

首先,要有制度护航。构建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专业院系等相关部门联动、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通过强化职责、协同推进、典型引路、转化优势,形成全课程育人生态。

其次,要有教学资源支撑。从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出发,对课程思政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课程思政案例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定期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开展以课程思政改革为载体的教材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教材,最终形成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学科、教材和教学“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

最后,要有激励机制推动。一方面建立专项的资金支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思政,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把课程思政的贡献程度融入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

(三)拓展课堂形式,实现育人目标

1.传统课堂:多样化教学助力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实现

非思政课教师的“传统课堂”要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传统课堂的创新入手,挖掘生活化、生动性的思政素材,将思政素材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打造真實的教学情境。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综合利用信息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式的独立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在直观的、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思政价值在非思政课上的体现,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有关专业课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一方面帮助专业课教师以生活化、生动性的视角挖掘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新闻时事”教学素材,将枯燥的、抽象化的道德规范与真实的人物故事、事件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故事主人翁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带来的震撼,从而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内心,以故事主人翁的行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优秀职业人。

2.社会课堂:社会实践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拓展

“大思政”背景下,大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与实施需要突破传统非思政课堂教学的局限,积极创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就業体验、志愿者服务等多类型活动中成长,同时,也从社会实践的思政课堂建设的角度拓展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渠道,建设育人新格局,将思政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行业实践活动衔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思政价值,升华灵魂,健全人格,提升品质。

例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可基于学生“感恩”为主题的思政元素,站在学生价值观、品格修养健康发展的“引路人”的立场上,以“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目标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真正发自内心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爱人民之心。

3.网络课堂:优势融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

信息化时代,网络课堂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重要载体。“大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帮助非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网络课堂的信息技术优势,打造课程思政的网络课堂,从而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

(四)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加强课程思政实践

1.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活动的展开

加强思政课教师和非思政课教师两个队伍的合作,在思政育人方面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共享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非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部分进行整合梳理,助力授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具体而言:其一,高校要不断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双向的听评课和集体备课制度,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以互进课堂。其二,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政治内容的培训。其三,在开展思政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开展双向融合。通过诸如此类有针对性的活动,深化课程思政的理念,打通双向渠道,实现协同育人的高效化。

2.开发具有思政元素的实践课程

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走进企业

给思政课教师创造走进企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一方面将企业实践成果嵌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专业特色和优势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政课教师进企业,让思政课教师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要求、地域红色资源和行业精神,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打造专业教学方案,将企业文化、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过程中,让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满足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五)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想做好“大思政”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下的“引领非思政课教师思想与行为”风向标的工作,需要践行“以身作则”的基本准则,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具体来讲,思政课教师在“大思政”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夯实自身的专业素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2.加强课程思政政策的学习

首先,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研讨,这样才能精准、有效地帮助非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次,思政课教师加强系统、全面的专题培训,积极拓宽学习有关“课程思政、大思政课教学专业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渠道,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个人在“课程思政”“大思政课”方面的专业学识;最后,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和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力争把自己塑造成“双师型”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的“多面手”。

3.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制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价标准,开展示范课程建设,发挥示范课程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铺开。

四、结束语

“十四五”规划时期,高等教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立足新时期新挑战,以“大思政”新格局的建设为方向。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参与者,坚守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风向标”“促进者”“把关者”和“评估者”的角色定位,依托教师个人专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通过传统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的活动载体,对学生的思想、人格、品德、素质、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而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承担多变的教师角色[J].科幻画报,2022(5):279-281.

[2]孙元春.“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师角色定位[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3):21-23.

[3]阿地拉·乌斯满江.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与分析[J].大陆桥视野,2021(12):124-125.

[4]吴增礼,欧妍池.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4):115-123.

[5]宋丹.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4):48-51.

[6]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2020.

[7]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Z],2017.

[8]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Z],2022.

◎编辑 栗国花

作者简介:刘倩(1981—),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