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有企业在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管理机制中的各种漏洞,调整管理思路,精准探寻改革切入点,改变内部管理现状,争取获得更多优质改革成果,提升综合管理效益。本文强调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行政管理、产权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并分别提出应对策略,以此来强化行政管理效能,完善产权管理体系,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与利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切实完成管理改革任务,扩大国有企业发展实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改革;问题;应对策略
国有企业在改革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与科学化水平,在传承国有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切实提高管理效能,逐步落实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国有企业在推进行政管理、产权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以管资本为主,全面推进国资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其加大了对改革工作顶层设计的重视程度,注重增强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国有企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改革工作的主线,切实完善治理结构,在混改过程中获得突破性进展,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实现了战略性重组目标。国有企业推进管理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
国有企业通过管理改革,能够切实增强自身治理能力,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巩固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以自主经营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同时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也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问题,保持更强的主动性與灵活性。
2.有助于实现党的领导与企业微观治理的有机结合
我国国有企业始终传承“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光荣传统,在管理改革过程中,将其与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进行融合,以此构建了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科学法人治理机制。国有企业在党的指导与领导下,明确改革大方向,强化大局意识,确保改革举措有效落实,实现科学决策与健康发展目标。在人才选拔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培养兼顾工作能力与政治觉悟的卓越人才;在文化建设上,贯彻反腐方针,弘扬廉洁清明的企业文化,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合规合法经营。
3.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通过落实管理改革举措,确保法人治理体系中的各个治理主体维持互相制衡的关系,使组织机构能够各司其职,高效运转。扩大授权放权范围后,国有企业对风控系统与监察系统进行完善,建立与实施风险控制、内部审计以及检查制度,避免国有资产因错误决策而出现流失的情况。国有企业执行灵活的放权机制,对薪酬、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健全,打造权责明晰、以正向激励为主的人事管理机制,对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充分挖掘。
二、国有企业管理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1.行政管理中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中得到有效完善,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范围更加清晰,主要承担企业内部的协调、服务与管理等职能。然而,在实际的行政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行政管理制度较为陈旧,国有企业未随管理改革工作而调整与补充行政制度,导致制度的实操性被严重削弱,难以指导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造成内部管理体系混乱的后果。部分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主观性过强的问题,缺少整体规划的环节,行政机构冗杂,导致资源浪费问题得不到解决,管理模式的适用性较差,甚至有直接复制党政机关所用管理模式的情况。国有企业对于行政管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信息反馈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国有企业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较为宽松,不少行政人员既不具备管理能力,对于业务的了解也比较少,缺少服务意识,导致行政管理水平低下。
2.产权管理中的问题
国有企业对于产权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当前对于产权相关的责任与权利划分不清晰,产权结构调整存在随意性。国有企业资产存在产权不清晰、手续不齐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闲置资产,造成资产利用效率偏低。产权监管力度不足,不能及时对国有资产的非法占用以及限制行为进行相应的惩处。有的国有企业以较为被动的方式来处理资产、产权问题,并未进行战略规划,只对短期经济效益进行关注,不注重资产的增值保值方面的工作,同时忽视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环节,资产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能够以客观合理的方式了解资产价值,企业还需通过健全资产评估机制来提升资产评估的精准度。
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围绕人力资源开展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时,需要充分明确人力资源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未来的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对人事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当前国有企业在人员选拔中,来自领导层的主观因素影响过大,选拔过程的透明度较低,公开性、竞争性与公平性不足,选拔的人员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不足,可能影响后续业务活动的开展。职工晋升受到的限制较多,发展空间不足,这也是国有企业岗位流动性较大的原因。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缺少长期培训机制,不能满足职工的自我发展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缓慢,管理模式仍旧具有粗放化的特点,缺少先进的管理工具,导致人力管理效率与质量都比较低。在绩效管理环节,存在定性指标占比过大、绩效沟通不及时、绩效结构未得到切实利用等问题。
三、国有企业管理改革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国有企业面对管理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全面关注行政管理、产权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个重要管理环节,通过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完成管理改革任务。
1.完善行政管理体系
首先,应健全行政管理标准体系,落实制度建设与执行工作。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结合当前阶段的战略发展规划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对原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容进行更新,对行政管理人员提出具体、明确的工作要求,为行政管理人员指明工作方向、工作方法与职能范围,以此来打造标准化的行政管理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的调整还应考虑市场职工的各种动态变化,依托市场环境来实现对制度体系的有效创新。在制度内容层面,应当全面涵盖会议制度、督查制度、内外事活动制度、接待制度、保密制度、信息工作制度等。制定与调整制度后,行政管理部门应专门开展制度学习活动,共同了解制度内容,制订行政工作计划,完成制度学习任务后,需定期进行考核,确保该部门能够以制度为基本工作依据,协同国有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发挥行政管理优势。
其次,应整合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基本工作职能。国有企业应尽快解决行政机构设置环节中的问题,消除当前的岗位冗余、有岗无责的问题,精简机构体系,对相似的工作职能进行整合,裁撤或者合并部分闲职岗位,结合行政管理的业务支持、沟通协调的职能,适当增设新的岗位,确保各个岗位上的行政人员能够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在行政管理机构中实现合理分配资源的管理目标。针对原本行政管理机构中存在的职责体系混乱的情况,应为该机构中的各个岗位编制岗位说明书,以此使职工能够了解岗位职责范围,按照职责要求完成资质证件管理、后勤工作计划制订、会议等重大活动组织、办公设施管理、接待协调等行政类工作,行政管理部门还需为职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来确保行政岗位人员能够摒弃落后思想,增强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行政人员应在协作的基础上,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以此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最后,应建立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增强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国有企业对于行政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提高行政管理职位选拔门槛,将更多管理专业人才纳入行政管理团队中。通过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来弥补现有行政管理人员在理论层面的不足,使其能够灵活地将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到行政管理实践环节中。行政管理人员也要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积累行政工作经验,创新服务手段,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开展行政支持与协调等工作,不断增强沟通、组织等综合能力,成长为综合型管理人才,通过行政管理工作为国有企业创造价值,夯实管理基础。
2.优化产权管理模式
首先,应推动国有资本实现优化配置与合理流通。国有企业应当在市场导向下,对当前国有资本对应的布局结构进行优化,结合重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以及国家战略等方面的要求,将国有资本集中到战略性、前瞻性的产业之中,及时处置无效低效资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可借助产权交易、证券交易等资本市场,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凭借市场公允价格来对企业资产进行合理处置,转换国有资本形态,通过变现的方式,使国有资本能够流入需求更强的行业领域。国有企业应借助产权管理改革来厘清产权关系,按照公允价值实现对合资方实际投资情况的精准计价,而后对其在当前所有权体系之中占据的比例实施调整,确保形成合理化的资产比例,对股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
其次,应做好国有资本的监管工作。国有企业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可选择阳光交易平台来转让股权、出租股权以及处置不良资产。为了保障资本安全,应当做好产权监管工作,预防国资流失。国有企业必须接受并坚持党的领导,并将党的领导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将党委视作治理体系的政治核心与领导核心,其余参与治理活动的主体应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地位。国有企业需要在问题导向下,完善资产监督体系,将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纪检巡视监督、审计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等监督机制进行结合运用,确保各个监督主体之间能够互相制约,在资产监督工作中形成明确的分工方式,实现全方位覆盖,消除监督死角。
最后,应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与利用。国有企业在完善产权、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时,需要重视无形资产,强化管理力度,规范使用方式,以此来对国有企业的品牌价值与权益进行有效维护,不可随意将特许经营权、经营资质以及字号等无形资产提供给其他参股企业使用。若参股企业需要获得产品注册商标的授权,应采用当前市场的公允价格,并严格执行审批决策流程,按照授权条件进行有效授权。国有企业应通过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对版权、专利以及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精准评估,以此来扩大品牌影响,对接国际市场,摸清家底,吸引融资等。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应当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作管理改革过程中的重点任务,通过制度调整、模式优化、理念更新等路径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其一,应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人力开发初期的招聘环节中,国有企业应当按照当前的用人制度改革要求,在招收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时,必须引入竞争上岗与公开招聘等制度;若招收特殊管理人员,可向专业的人才中介机构提出委托,根据推荐结果来选拔人才,以此从多个不同的渠道纳入优质人才,同时拓宽用人选人视野,招聘工作应实现过程公开、信息公开与结果公开。在用工制度建设中,需要夯实岗位管理基础,采取合同管理模式,遵循基层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人员流动原则,与职工建立和谐、平等的良好劳动关系。人事管理部门应在改革过程中实现数字化建设目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国有企业建设人才数据库,以此完成职工的培训方案制定与职业规划等工作。针对不同的部门,制订长效性培训发展计划,鼓励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在所处的领域不断取得提升,提高自身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贡献值。国有企业的职工不仅要接受与业务能力相关的培训,还要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保持先进的思想观念。国有企业在职工管理环节中将以制度为主的刚性管理与以文化为主的柔性管理结合运用,既要依靠制度来维持各个管理流程的高度标准化,同时要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强化职工的归属感与自觉性。
其二,应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在建立与使用绩效管理机制时,既要向其他优秀企业学习管理经验,同时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调整机制内容,打造个性化的绩效管理模式。在绩效考评的全过程中,落实绩效沟通工作,确保考评对象对考评指标、考核方式等内容有着较为深入具体的了解,确保考评过程的公开化与公平化。在指标选择环节,可吸纳职工的意见,筛选量化指标,以此来消除主观因素对考评过程与结果的干扰,确保职工对最终获得的考评成绩形成较高的认可度。将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进行结合运用,以此实现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在业绩与考核结果的导向下,根据不同岗位职工做出的不同贡献来调节收入,适当加大收入差距,以此来调动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结合绩效考核成绩,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针对考核成绩达标的职工,提供薪酬福利、培训发展、带薪假日等精神、物质多个层面的奖励;针对考核成绩还有上升空间的职工,可通过绩效沟通来帮助其分析与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尽快调整工作状态或者工作方式,增强国有企业职工的紧迫感与危机意识。
四、结语
国有企业开展的管理改革工作属于长期任务,需要全体职工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够切实消除既有管理活动中的短板,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流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改变长期使用的管理方法。行政管理、产权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国有企业还应继续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体系的变化,针对关键性的管理环节做出优化调整,以此来迎接行业市场中的各种新挑战。
参考文献:
[1]罗维.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8):139-140.
[2]袁国兴.分析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20(17):171-172.
[3]孫兴华.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20(09):29-30.
[4]吴瑞萍.国企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议[J].产业创新研究,2021(19):144-146.
[5]赵金洋.国企管理改革现状及改善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8(02):86,88.
作者简介:丁梅(1985.04— ),女,山东广饶人,荣成市财政局,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国资监管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