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霏,陈柯君,李辰龙,孙佳佳,马续桐
1.南京财经大学(南京 210023);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
近百年,世界范围内粮油食品技术发展迅猛,在给人民群众带来方便、快乐的同时,也导致滥用添加剂损害身体健康、过度加工破坏传统食材风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粮油食品技术异化引致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机理,统筹技术发展、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内关于食品技术异化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聚焦于技术异化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技术异化的主要表现为过量或不当使用添加剂、违法添加工业化工原料等[1-3]。食品技术异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等[4-6]。消减食品技术异化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技术伦理评价体系、加强食品领域立法等[7-9]。相关研究成果大多年代较远,且未聚焦粮油食品领域,鲜见关于粮油食品技术异化影响因素及其消减机理的系统分析。文章从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技术批判观的视角[10-14],在总结分析粮油食品技术异化引致的负面效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异化形成原因及“非异化”技术选择的博弈过程,探讨消减技术异化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为了改善食品外观、口感,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我国面粉企业曾一度普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对面粉进行增白,其原理是过氧化苯甲酰使面粉中的不饱和脂溶性色素变性,从而失去颜色。然而,过氧化苯甲酰添加到面粉中水解释放出活性氧后,生成的苯甲酸残留在面粉中,可能对人体造成苯积累中毒[15]。二是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货架期,滥用食品添加剂。如一些粮油食品企业在方便面、面包中添加苯甲酸(BA)、山梨酸(SA)等防腐剂,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然而苯甲酸(BA)、山梨酸(SA)会加重肝脏负担,对人体具有轻微毒性。更有甚者,个别不良商家违规加大防腐剂的使用量,甚至使用禁用防腐剂,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16]。
一是迎合食品消费误区,过度加工精米精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一度陷入追求精米细面的误区。为了迎合市场,许多企业过度加工粮油食品。我国市场供应的精米占90%以上,细面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过度追求精米细面,不仅损失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增加了能耗,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17]。二是迷失食品本质功能,过度包装月饼、粽子。为了吸引消费者,许多企业将产品包装设计得炫丽、奢华。以月饼、粽子业为例,一些企业使用锡铝合金罐、纯木制品盒、铁盒等高档包装材料,包装物成本、印刷成本远远高出所售月饼、粽子的价值,导致商品销售价格昂贵,增加消费者负担。同时,过度包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产生大量废弃物[18]。
一是受制于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发现新技术的负面效应。在具体的认知实践中,人类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从而对粮油食品技术的认知理解具有阶段性、反复性,现在的技术改进,未来可能被证实是技术异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1986年商业部在新颁布的国家标准里,允许在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1997年,欧盟开始禁用面粉增白剂,我国也随之开启了关于是否禁用面粉增白剂的争论。直到2011年5月起,国内正式禁止在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历时十几年的面粉增白剂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二是忽视技术的复杂性,可能放大技术负面效应的影响。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人类发明的大多数技术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可能带来一定风险,然而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无节制地利用技术。尽管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全球版图保持强势扩张,2020年全球已有30种以上的转基因植物获得了商业化批准。但是,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食用是否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至今学界、政界仍然争议不断,转基因食品的高风险标签尚未在广大公众心中揭掉。在目前人类对转基因食品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审慎推广使用转基因技术,应该是一种明智选择[19]。
一是价值观发展落后于技术发展,导致技术的不当使用。以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当代,各种文化形态,往往落后于技术的高速发展,难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驾驭功能日趋强大的现代技术体系。粮油食品新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往往认为凡是在技术上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并不关心技术本身是否处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指导约束之下,这就很可能导致技术的不当使用。
二是技术主体关注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技术的过度使用。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家、科技人员在发明、推广应用粮油食品新技术时,往往只考虑企业自身的边际私人成本,不考虑边际社会成本,只着眼于直接的企业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全局的、长期的、间接的社会大众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技术主体只是追求技术的成功发明,并未对技术的潜在风险作出全面的评估,因而可能导致某项技术的过度使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一是技术权利和市场势力相结合,形成“技术任性”。现代食品技术在推动食品体系现代化、给人类造福的同时,通过技术垄断使得某些大型跨国食品企业——“食品帝国”崛起。一些“食品帝国”依托垄断性的市场势力和技术权利,控制粮油食品生产、加工、分配及消费体系,放任“技术任性”。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某些“食品帝国”将色素、添加剂和化工原料等作为粮油食品的材料来源,而忽视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责任[20]。
二是技术权利和信息不对称相结合,形成消费诱导和示范。为了发展市场势力、攫取超额利润,某些“食品帝国”可能运用其技术权利,隐瞒粮油食品技术的安全性信息,影响消费者的判读。由于食品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在由“食品帝国”建构的食品供给体系中,消费者只能被动地从其手中高价购买食品,或为了减少食品支出而笃信技术进步带来的所谓物美价廉食品。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新加坡丰益公司、美国嘉吉公司大举进入我国,我国大豆进口量迅猛增加,居民植物油消费习惯从以消费菜籽油、花生油为主转变为以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为主,个中缘由不乏跨国公司的消费诱导和示范。
假设某区域内仅有甲、乙两个粮油食品生产商,甲、乙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Q=F(W,L),其中,W为生产商使用已经“异化”的食品技术的投入量,L为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甲、乙面临2种选择: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需要进行消减技术异化的相关投入;或采用传统技术,不需进行消减技术异化的相关投入。假设甲、乙无论采用传统技术还是“非异化”食品技术,其产品产量都不受影响。根据上述假设,求解甲、乙在不同技术选择下的收益函数。
为了比较算法性能,本文选用了BP神经网络[4],支撑向量机和提出的算法进行对比。算法评判标准为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值误差(MAE)和相对误差(MAPE),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如果甲、乙都不进行消减技术异化的相关投入、不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则双方的收益函数为:
如果甲、乙平等地进行消减技术异化的相关投入、平等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则双方的收益函数为:
如果一个生产商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而另一个不采用“非异化”技术,则采用“非异化”技术的生产商的收益函数为(假设进行消减技术异化投入的生产商仅投入一半的成本):
不采用“非异化”技术的生产商的收益函数为:
式中:P、PW和PL分别为生产商产品的单价、已经“异化”的食品技术的单价和其他生产要素单价;Q为生产商产品的产量;C为消减技术异化的投入(技术改造成本等采用“非异化”技术的额外成本)。
假设已经“异化”的食品技术投入越高,生产商产品的卖相、口感越好,售价也越高,则P4>P1>P2>P3,π4>π1>π2>π3。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甲、乙一次性博弈的均衡结果是都不选择“非异化”技术,即出现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消减技术异化,给公民提供更为健康、环保的粮油食品,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应该通过奖惩制度安排,对生产商采用“异化”技术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进行惩罚性税收,或对生产商采用“非异化”技术创造的边际社会收益进行奖励性补贴,从而激励生产商消减技术异化、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
假设生产商在决策之前,对政府的奖惩制度具有完全的信息,且不存在寻租现象,在满足式(1)假设下,重新构建生产商的收益函数。
如果甲、乙都不进行消减技术异化投入、都不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则双方的收益函数为:
如果甲、乙平等地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则双方的收益函数为:
当一个生产商采用“非异化”食品技术,而另一个不采用“非异化”技术时,则采用“非异化”技术的生产商的收益函数为:
不采用“非异化”技术的生产商的收益函数为:
式中:E为不采用“非异化”技术时生产商承受的惩罚成本;J为采用“非异化”技术时生产商所获得的奖励。
假设已经“异化”的食品技术投入越高,生产商产品的卖相、口感越好,售价也越高,则P4>P1>P2>P3,π2>π3和π4>π1。当满足π2最大和π1最小时,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双方一次性博弈的均衡结果为同时采用“非异化”技术。
一是倡导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技术价值观。对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技术主体进行伦理教育,引导技术主体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担负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及时发明并推广运用健康、环保、有利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粮油食品技术,最大化技术的正面价值。
二是构建融入人文理性的技术伦理评价体系。充分融合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克服技术无视人、技术异化的倾向。建立全面、有效的技术伦理评价体系,在设计、使用粮油食品技术时全面检视、合理评价技术潜在的负面效应,消解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
一是激励企业选择技术时统筹考虑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政府主管机构应对企业的技术选择设置一定的法律约束、道德底线和奖惩制度,防止粮油食品企业在生产转基因大豆油、使用增白剂等添加剂、过度加工精米精面等时仅考虑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不考虑边际社会成本,不承担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食品安全等社会责任。
二是督促企业发展技术权利时统筹考虑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在发挥大型粮油食品企业在探索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推进业态升级等方面的行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限制“食品帝国”在市场上形成垄断势力,防范其凭借技术权利和资本权利,放任“技术任性”。将大型龙头企业的技术规格和要求纳入行业标准,要优先考虑是否能够带来边际社会收益,是否使竞争对手受到不公正的强制性约束。
一是形成关于粮油食品适度加工的科学理性认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改变饮食习惯,不仅考虑食品的外观、口感,更要重视食品的营养、安全,逐步接受全麦粉、糙米、适度精炼植物油等适度加工粮油产品。鼓励引导生产经营者在选择食品加工、包装技术时不仅考虑成本和效率,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防止加工过精过细、过度包装等问题。
二是推进粮油食品适度加工技术集成示范。针对不同类别粮油食品的特点,细化其初加工、适度加工、精深加工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研究设计食品适度加工的检测技术、在线控制技术和工艺装备,推广全产业链精准营养适度加工技术集成示范,解决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
一是推进粮油食品信息透明公开。发挥官方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添加剂、转基因食品、食品精加工技术等知识信息的宣传,真实反映粮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感知水平、鉴别能力。禁止企业进行诱导式宣传或夸大宣传,引导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精加工粮油食品、含添加剂食品等做出适当的风险评估和自由选择。
二是健全粮油食品监管检测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粮油食品检测体系各类标准,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严谨的执法依据,用较高的违法成本约束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质检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杜绝问题粮油食品流入市场。行业应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意识,为行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业内部分企业轻率使用食品添加剂、倾向性选择新技术、过度加工、过度包装等技术异化现象。造成粮油食品技术异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技术的复杂性,价值观滞后、失当,技术权利和市场势力交织扩张等。鉴于人类认知有限性和技术复杂性的长期客观存在,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根源难于在短期内消除。然而,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奖励采用“非异化”技术的生产商,惩罚采用“异化”技术的生产商,加强技术价值观教育、消费示范引导、信息公开和行业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粮油食品技术异化的程度,实现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达到帕累托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