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莺,王浩健,赵学芳,饶春平,李林洋,高赟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 21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是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实施主体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个教学环节中,使受教育对象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2]。课程思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有力措施之一[3]。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并最终影响社会发展。
研究以高职院校医学营养专业为对象开展调研,深入剖析专业特点及核心课程特点,在掌握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现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 “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及效应提升策略。
此次调研从2020年12月开始,至2021年8月结束。
此次调研主要在国内17所开设医学营养专业的高职院校开展,调研对象包括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思政专业教师、在校生及毕业生等。调研主要通过信函调研、网络调研、电话调研、现场调研、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调研课题组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统计并分析调研结果。
2.1.1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其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4]。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是顺应社会对营养指导工作的需求而开设的新兴专业。教育部行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专业目录》时,将医学营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医学营养专业的基本知识,面向医疗卫生行业的临床营养技师、公共营养师等置业群,能够从事临床营养技术、公共营养技术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高职院校医学营养专业不仅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注重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实现高职医学营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高质量医学技术人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相匹配,必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专业内涵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6]。
2.1.2 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概况
为实现高职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医学营养专业教学标准》中,将该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两类。结合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高职医学营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临床医学概要、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8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高职医学营养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具备营养指导、卫生保健、配餐烹饪等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1 高职院校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别之一,其本质在于立德树人[7]。就教育的育人本质而言,必须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充分挖掘“育德”内涵,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作用的统一[8]。就目前高职院校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形式开展,通常于学生进校伊始即开展教学,并在教学总学时中占有相当比例。而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后,专门的思政课程学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对思政教学目标阐述较为简单、笼统,通常为人文素养或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表述;工作任务及工作项目的分解上,并未全面、深刻地体现思政元素,未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对知识及技能提出具体的思政教育目标;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往往忽略思政相关教学材料的补充与拓展。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材中体现幅度较低且形式不够丰富。在线课程、教学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中,思政相关案例或素材提及较少或运用不够深刻、恰当,难以达成高质量教学效果。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全社会、全行业均在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阵地,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任务[9]。但同时,由于对“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刻,在践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走出误区、解决问题,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是强化和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建设,实现“双高”——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0]。
2.2.2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客观性较强,“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及抓手尚待探索
医学营养专业为医药卫生类专业,专业课程内容属自然科学范畴,存在一定客观性,且系统性、专业性均较强。而思想政治相关内容属社会科学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与自然科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自然科学相关内容由于其客观性的特点,通常较为具象,直观性、实验性、应用型均较强;而社会科学内容通常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在教授及掌握时均需要具备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及思维能力。由于科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一定难度,其主要体现在融入路径及抓手难于发掘及把握。一方面,要避免将“思政元素”以生硬的方式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合理切入点。这就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开发课程思政的适宜“抓手”,并以“抓手”为切入点,开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新领域。
2.2.3 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形式较为单一、生硬,教学效果欠理想
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医学专业知识及营养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医学营养核心技能的培养,包括营养配餐、营养教育、营养烹饪等。调研发现,目前营养专业各核心课程中均涉及到一定“课程思政”内容,但主要集中于“健康中国行动”、“国民营养计划”等国家性健康及营养相关政策及举措的介绍及阐述,内容较为单一、单调;在融合环节上,多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作为知识背景进行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常运用于“课前任务”或“课程导入”环节,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专业核心知识及核心技能的教授时,往往忽略课程思政元素,导致思政相关教学内容体现较弱、效果欠佳;在融合形式上,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思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弱,缺乏主动参与学习及深入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收效甚微。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学习主要在思想政治专门课程上完成,而与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关联不大,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影响教学效果。
2.2.4 “课程思政”相关指标与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结合的不够紧密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处于不断优化的阶段。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除运用传统考核和评价方式外,逐步突显出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过程的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学生互评及自评也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占有一定地位。而教学效果评价也由传统的期末或其中考试、考核,逐渐向过程化、全程化评价转变。虽然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已逐渐趋于优化及先进,但“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在教学效果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仍然微乎其微。大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评价,虽然也涉及到思政相关元素,但通常是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评价等相融合,而并未将“课程思政”元素作为单独的评价元素列出。这就使得“课程思政”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未突显出其应有的地位,进而也影响到“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乃至专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评价与考核是促进改革、促进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则直接决定了评价效果的参考价值及运用价值[11]。将“课程思政”相关指标纳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并与其紧密结合,是发挥“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路径之一。
2.2.5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增强,思政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推动“课程思政”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12]。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及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教育背景以“医学营养”或其他医药卫生类专业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能力有限。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仍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方法上不够科学、水平上不够突出等特点,可能难于将“课程思政”相关元素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内涵认识不够深刻、剖析不够透彻,对“课程思政”精髓领会不深,难于将思政元素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使得“思政元素”在课程中或生搬硬套、或忽略忽视,均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是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是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并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13]。这部分人群是否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水平人才,除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技术外,其思想意识形态也应受到足够关注。大学阶段,是每个青年的特殊人生阶段,很多对社会、对世界、对个人的理解及认知均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将可能对其整个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及职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课程思政”与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可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的重大国家方针政策、行动举措等,这必将有助于其提高专业认识、加深专业理解、稳定专业信心,亦可使学生明确专业和相关职业在国家及社会大环境中的地位及前景,从而理解相关的职业准则及职业道德,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定位;另一方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产生更加清晰的定位,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及氛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属自然科学范畴,有较为系统的客观科学内容体系,要在其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找准切入点、发掘有效“抓手”是关键。首先,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介绍“热爱祖国”、“热爱党”,不是生硬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理论灌输,更不是生搬硬套强行关联政治理论,而是将“课程思政”相关的元素、案例、思想等有机地融入到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真正体现“立德树人”;其次,要强调“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整体设计、顶层设计。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涵盖课程门数较多,但其内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具有较为一致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课程设计思想,将“课程思政”相关的材料、案例等进行合并及有效规划,更有利于“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最后,要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均需进行梳理、分析及归纳,理清思政元素切入点及融合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授知识、理论及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及手段[14]。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灵活运用多种适宜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反之,教学手段将有可能制约课程教学的进展、甚至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种类很多,除传统的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外,翻转课堂法、头脑风暴法等也常被广泛运用。在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中,要持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并形成长效机制。专业核心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是不断更新的,“思政元素”的融入也要注意与时俱进,在注重理论创新的同时亦要着力方法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学情及教学条件,有目标、有步骤、分类别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同时,还应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方法,将教学开展推入良性循环。
教学资源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教辅材料,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介绍,较少涉及思政元素材料。有限的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 “思政”教学资源已成为“课程思政”落地实施的制约因素之一。教师应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广泛收集“课程思政”相关资料,并经集体讨论、筛选归纳后,形成配套教学资源库等。在运用时,可以案例讨论与分析、线上资源推送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或方便获取的形式将材料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接受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15]。而课程评价考核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16]。因此,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灵活开放的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高校课程评价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它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目标。目前,医学营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较为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主体如教师外、亦包括学生自身,评价方式除采用传统的试卷、作业考核外,还将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完成情况及学生自评纳入其中,另有部分核心课程的考核还纳入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相关考评元素。但总体上,核心课程的评价仍以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考核为主,而“思政”元素体现较弱。
“课程思政”不仅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行业发展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使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更重要的是,许多思政理论或观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可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一切科学,归根结底都是哲学[17]。哲学的科学思维往往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而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朴素真理及思考方法[18]。因此,要改变单从专业维度评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模式,将评价指标进行多维度设计,使科学思维、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社会认同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思政”元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在评价实施形式上,可多运用学习感悟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在着重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建立、正确意识形态的树立、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激发等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权重,从而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19]。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20]。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将发挥主导作用。作为核心课程专业教师,首先需进行教学观念及理念的转变。要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并在行动上加以落实,在原有课程内容“教书”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并突出体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全面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谋划并实施“大思政”格局;其次,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有效、便利的学习环境,加强师资培训,多渠道、多路径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如可鼓励专业教师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打通院系或专业壁垒,将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引入团队,为专业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理论指导、技术支持等服务。这样,不仅有助于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形成资源合力,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形成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