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娟(甘肃:合水县北区实验幼儿园)
幼小衔接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幼儿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还能够通过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养,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设计多元化的科学活动,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语言表达和科学素养等多方面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体验小学科学课堂的活动,完成心态的转变,为其顺利步入小学校园打下扎实基础。
幼小衔接工作起到关键性的过渡作用,既要沿袭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又要逐渐渗透小学的教育模式,借助合理的活动设计让幼儿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性,自主意识并不完善,而且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在衔接活动中渗透科学知识能够使幼儿升入小学后快速适应学校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幼儿园时期布置的科学活动,还会有勇气面对小学阶段科学知识的研究,将所学内容串联在一起,实现满意的学习效果,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突显幼小衔接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在幼儿园幼小衔接过程中开展科学活动是为了保持幼儿学习的连贯性。幼儿园内接触的科学知识比较浅显,只是让幼儿对相关内容形成初步了解,为其奠定科学基础,但进入小学后他们便能快速适应全新的生活,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展开深度研究,充分保证学习效率。
幼儿园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在此期间内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不仅能影响他们的小学生活,甚至对其以后的人生都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需要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能够促使幼儿园教育事业良性发展;教师也会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研究与科学相关的内容,丰富幼儿的课堂体验,不断鞭策自己前进,具备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满足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科学活动,使其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为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促使幼儿顺利迎接小学科学课程。
幼儿园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为幼儿迎接小学生活做准备,旨在锻炼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认真规划每一次科学活动,结合幼儿的基本学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幼小衔接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借助科学活动让幼儿逐渐体验小学科学课堂。这样,当幼儿日后真正步入小学后,接触的环境和学习的内容都是曾经涉猎过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的不适感,以最短时间快速适应全新的生活,体现幼小衔接的重要作用。教师也要积极探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科学方面的交叉点,将这些内容以趣味性的活动呈现出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培养个人综合素养,以便日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1.发掘科普资源
多数幼儿园在地理位置上都是依附于社区存在的,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社区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它的文化氛围会映射到周围环境甚至小区居民。例如,园内每日播放的欢快歌曲会吸引路过的行人,他们可以看到幼儿在活动区域内开展的科学活动,家中若有适龄的幼儿也会希望将其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中。为了幼小衔接工作更好地落实,教师应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首要目标。这可以加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利用周边现有的资源组织丰富的科学活动,让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步入社会环境中,感受与幼儿园内部的差异,增强其适应能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小学生活。因此,幼儿园应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社区的辅助下开展一些科学活动,比如邀请社区内的孩子来到幼儿园中,教师提前准备好蚕豆、花生、黄豆的种子,引导幼儿将相同的放在一起,感知种子的数量、大小以及排列的长短,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成初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有了很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无论公开课还是科学活动都能见识到不同的场面,充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为迎接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做好准备,在社区的配合下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
2.激发幼儿探究热情
在现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一切活动的设计都以学习知识为主,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到小学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小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应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对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都要有所了解。但在现实中,对科学知识的介绍仅停留在书本上,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并没有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应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让幼儿对我国科学技术有初步的了解,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强对科学的认知,以此满足其小学阶段全面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可带领幼儿探究与声音有关的具体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并提前准备好塑料漏斗、橡皮管、酸奶杯、线和回形针,引导幼儿利用现有的材料亲手制作一个可以传递声音的物品。教师可以先行示范,在两个酸奶杯上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让幼儿进行模仿操作,形成一个简易的“电话”,用它来传递声音。而后教师引导他们用手握住线,发现声音传不过去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知道声音的传递需要媒介。利用实验环节能够让幼儿对科学知识产生简单的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其对小学学习的适应程度。
1.改变学习习惯
幼儿园大班每次科学集体活动时间都在半个小时左右,以游戏化教学为主,让幼儿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习知识。小学阶段科学课堂的规定时间是40 分钟,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教室中展开教学,不但缩减了活动的范围并增加了时长,而且对课堂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学生不可以随意走动或讲话,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他们在幼儿园时习惯了游戏化教学的方式,难免对心心念念的小学生活产生失望情绪。因此,幼儿园大班可以适当地将科学活动时间延长至35 分钟,让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此外,还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时期便安排一些科学活动,让幼儿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幼儿自行准备好相应的道具,例如地球仪、简易望远镜、小灯泡等,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跟随教师的指示进行操作,节省找道具的时间,将更多精力用于科学活动的研究中,以此保证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幼儿便能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还能自觉完成课前准备工作,保证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便于日后快速适应小学的科学课程。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在密切配合下收获满意的成果,对科学素养的培育起到促进作用。要通过实践让每个幼儿都意识到科学活动的必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语言表达
每个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便存在一定差异,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给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自身做起,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讲普通话,并公布明确的活动流程和规则,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科学的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科学素养,让幼儿到讲台上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以此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众人面前演讲也能锻炼胆识,升入小学后能够勇敢地展示自我,也可在无形中让幼儿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科技大赛”,准备好手电筒、胶水、彩纸、影子棋盘等可能用到的道具,引导幼儿大胆地展开想象,利用现有的物品展示科学现象,比如有的幼儿在漆黑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彩纸,能够发现“影子”,并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介绍这种现象。在语言环境中,能够唤起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本能,同时有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其迎接小学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为了进一步落实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让他们对小学科学课程形成初步的印象。第一,让幼儿知道在幼儿园内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为了迎接小学的科学课程,要向他们讲述小学的学习生活,告诉幼儿在那里会认识新的教师和同学,对科学活动的要求变高了,生活的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让每个幼儿都主动地做好适应新生活的心理准备。第二,应将这项任务落实到实践中,带领幼儿到小学科学实验室参观,让幼儿亲自观察自己即将生活六年的地方,了解小学科学课堂中需要用到的实验道具,对这个陌生的地点形成一些感性认知。第三,幼儿园教师应提前与小学负责人做好沟通,组织幼儿和小学生共同参加科学活动,比如引导他们共同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在科学实验室中,幼儿可以和小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将小木棍放在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的一端粘上一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便能使它立起来。在整个流程中,幼儿既能享受玩水的快乐,又可在小学生的帮助下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无限的憧憬。第四,可邀请小学生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并介绍科学课的趣味性,激活幼儿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回到幼儿园后能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实践活动,促进科学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其顺利步入小学校园提供保障。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双方应默契配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意识,主动参与到科学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小学生活。